久久精品国产AⅤ免费|欧美 女 码 一区二区|国产明星视频愉拍在线|亚洲精品视频三级在线看

    1. 
      

      <cite id="zyqvt"></cite>
      1. <strike id="zyqvt"><table id="zyqvt"></table></strike>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經(jīng)典的古詩詞鑒賞

        時間:2023-06-17 12:22:20 賽賽 詩詞名句 我要投稿

        經(jīng)典的古詩詞鑒賞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看到過許多經(jīng)典的古詩吧,古詩的篇幅可長可短,押韻比較自由靈活,不必拘守對仗、聲律。古詩的類型多樣,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經(jīng)典的古詩詞鑒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經(jīng)典的古詩詞鑒賞

          經(jīng)典的古詩詞鑒賞1

          長歌行(節(jié)錄)

          漢樂府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智锕(jié)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fù)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注釋]

          1.青青:植物生長得旺盛時顏色。

          2.晞(xī):曬干。

          3.陽春:暖和的春天。

          4.德澤:恩惠。

          5.秋節(jié):秋季。

          6.焜(kūn)黃:枯黃色。

          7.華:同“花”。

          8.老大:年老。

          9.徒:徒然。

          [今譯]

          河水滔滔流向東海,怎么可能再往回流呢?少壯年華不努力有所作為,待到年紀老時,就是懊悔悲傷也沒有用。

          [賞析]

          收集關(guān)于小學生古詩詞鑒賞長歌行:樂府詩是最能代表漢代詩歌成就的一種體裁。它常采用賦、比、興、互文、反復(fù)歌詠的修飾手法及鋪陳、對比、烘托等技巧狀物抒情,這首《長歌行》便代表了這種特色。

          “青上園中葵”四句描述了春天的景象。清晨、朝露、青葵、陽光,這是一副多么生機盎然的圖畫。春回大地,萬物生長,大自然賜與人間春光和恩澤。詩人的欣喜,感激之情力透紙背,隨即又抒發(fā)了悲壯的情緒!鞍А弊旨仁菍κ捝跋蟮拿枋,又是對惋惜心情的表達。接著聯(lián)想到百川歸海、一去不回,并以此來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最后感慨“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勸勉世人要珍惜光陰,有所作為。全詩從青葵起興,聯(lián)想到四季變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應(yīng)當抓緊時間、奮發(fā)努力的結(jié)論,其比、興手法是很明顯的。

          《長歌行》屬漢樂府《相和歌、平調(diào)》兩首中的第一首!伴L歌”適宜表達深沉的感情,這一首娓娓道來,有描述,有抒情,有嘆惋,也有勸勉,使整首詩含蘊細膩,余意無窮。既繼承了“歌以詠志”的傳統(tǒng),又極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復(fù)吟誦。

          經(jīng)典的古詩詞鑒賞2

          瀟湘連汨羅,復(fù)對九嶷河。

          浪勢屈原冢,竹聲漁父歌。

          地荒征騎少,天暖浴禽多。

          脈脈東流水,古今同奈何。

          注釋

         、贋t湘:瀟水與湘水,瀟水為湖南省主要河流之一,匯入湘水。故常以瀟湘代指湘江乃至湖南全省地域。汨羅:汨羅江在湖南省東北部,為湘水支流。其上游稱淚水,流經(jīng)湘陰縣分為二支,南流者仍稱汨水,另一支流經(jīng)古羅城者稱羅水,至屈潭二支復(fù)合,故稱汨羅。戰(zhàn)國時楚國大夫屈原,憂憤國事,懷石自沉于此。九嶷河:指湘江,因其發(fā)源于湘桂九嶷山地區(qū)而名。

          ②屈原冢:在湖南省湘陰縣北汨羅江邊之屈潭畔。漁父歌:屈原《漁父》云“漁父莞爾而笑,鼓樞而去!眰髡f屈原自沈之前,于汨羅江畔遇此漁父,對語良久。屈原自嘆曰“眾人皆醉,惟我獨醒!苯K于懷石沉江。漁父對其消極逃避的態(tài)度是不表贊同的。

         、壅黩T:戰(zhàn)馬。浴禽:天暖時,禽鳥在江水邊蘸水洗浴羽毛。

          ④脈脈:相視貌,含情不語貌!豆攀攀住分芯洹坝凰g,脈脈不得語!边@里也有默默、默默無言的意思。

          賞析

          湘川即湘水,又名湘江,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湖南省亦因之簡稱為湘,清江上人這首五言律詩寫得很是沉痛悲壯,緬懷了屈原這樣一位中國歷史上頗有才華而又冤屈的悲劇人物。

          經(jīng)典的古詩詞鑒賞3

          《望月有感》

          唐朝:白居易

          自河南經(jīng)亂,關(guān)內(nèi)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

          時難年荒世業(yè)空,弟兄羈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干戈后,骨肉流離道路中。

          吊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yīng)垂淚,一夜鄉(xiāng)心五處同。

          譯文

          自從河南地區(qū)經(jīng)歷戰(zhàn)亂,關(guān)內(nèi)一帶漕運受阻致使饑荒四起,我們兄弟也因此流離失散,各自在一處。因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觸,便隨性寫成詩一首來記錄感想,寄給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潛的七哥,在烏江的十五哥和在符離、下邽的弟弟妹妹們看。

          家業(yè)在災(zāi)年中蕩然一空,兄弟分散各自你西我東。

          戰(zhàn)亂過后田園荒蕪寥落,骨肉逃散在異鄉(xiāng)道路中。

          吊影傷情好像離群孤雁,漂泊無蹤如斷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都該傷心落淚,一夜思鄉(xiāng)心情五地相同。

          注釋

          ⑴河南:唐時河南道,轄今河南省大部和山東、江蘇、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區(qū)。

         、脐P(guān)內(nèi):關(guān)內(nèi)道,轄今陜西大部及甘肅、寧夏、內(nèi)蒙的部分地區(qū)。

         、亲桊嚕涸馐莛嚮牡壤щy。

          ⑷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長兄白幼文,貞元十四、五年(798—799年)間任饒州浮梁(今屬江西景德鎮(zhèn))主簿。

          ⑸於潛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長子,時為於潛(今浙江臨安縣)縣尉。

         、蕿踅逍郑喊拙右椎膹男职滓,時任烏江(今安徽和縣)主簿。

         、朔x:在今安徽宿縣內(nèi)。白居易的父親在彭城(今江蘇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離。

         、滔逻灒嚎h名,治所在今陜西省渭南縣。白氏祖居曾在此。

         、蜁r難年荒:指遭受戰(zhàn)亂和災(zāi)荒;,一作“饑”。

         、问罉I(yè):祖?zhèn)鞯漠a(chǎn)業(yè)。唐代初年推行授田制度,所授之田分“口分田”和“世業(yè)田”,人死后,子孫可以繼承“世業(yè)田”。

          ⑾羈旅:漂泊流浪。

         、辛嚷洌夯氖徚懵洹

         、迅筛辏汗糯鷥煞N兵器,此代指戰(zhàn)爭。

         、业跤埃阂粋人孤身獨處,形影相伴,沒有伴侶。

         、忧Ю镅悖罕扔餍值軅兿喔羟Ю,皆如孤雁離群。

         、赞o根:草木離開根部,比喻兄弟們各自背井離鄉(xiāng)。

         、站徘锱睿荷钋飼r節(jié)隨風飄轉(zhuǎn)的蓬草,古人用來比喻游子在異鄉(xiāng)漂泊。九秋,秋天。

         、粥l(xiāng)心:思親戀鄉(xiāng)之心。

         、孜逄帲杭丛婎}所言五處。

          鑒賞

          這是一首感情濃郁的抒情詩。全詩意在寫經(jīng)亂之后,懷念諸位兄弟姊妹。

          此詩讀來如聽詩人傾訴自己身受的離亂之苦。在這戰(zhàn)亂饑饉災(zāi)難深重的年代里,祖?zhèn)鞯募覙I(yè)蕩然一空,兄弟姊妹拋家失業(yè),羈旅行役,天各一方;厥妆藓蟮墓枢l(xiāng)田園,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園舍雖在,可是流離失散的同胞骨肉,卻各自奔波在異鄉(xiāng)的道路之中。詩的前兩聯(lián)就是從“時難年荒”這一時代的災(zāi)難起筆,以親身經(jīng)歷概括出戰(zhàn)亂頻年、家園荒殘、手足離散這一具有典型意義的苦難的現(xiàn)實生活。接著詩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離散各在一方,猶如那分飛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憐;辭別故鄉(xiāng)流離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斷根的蓬草,隨著蕭瑟的西風,飛空而去,飄轉(zhuǎn)無定!暗跤胺譃榍Ю镅,辭根散作九秋蓬”兩句,一向為人們所傳誦。詩人不僅以千里孤雁、九秋斷蓬作了形象貼切的比擬,而且以吊影分飛與辭根離散這樣傳神的描述,賦予它們孤苦凄惶的情態(tài),深刻揭示了飽經(jīng)戰(zhàn)亂的零落之苦。孤單的詩人凄惶中夜深難寐,舉首遙望孤懸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聯(lián)想到飄散在各地的兄長弟妹們。他想:如果此時大家都在舉目遙望這輪勾引無限鄉(xiāng)思的明月,也會和自己一樣潸潸淚垂吧!恐怕這一夜之中,流散五處深切思念家園的心,也都會是相同的。詩人在這里以綿邈真摯的詩思,構(gòu)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鄉(xiāng)愁的圖景,從而收結(jié)全詩,創(chuàng)造出渾樸真淳、引人共鳴的藝術(shù)境界。

          全詩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話語,抒寫人們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實情感。清劉熙載在《藝概》中說:“常語易,奇語難,此詩之初關(guān)也。奇語易,常語難,此詩之重關(guān)也。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這首詩不用典故,不事藻繪,語言淺白平實而又意蘊精深,情韻動人,堪稱“用常得奇”的佳作。

          這首詩約作于公元799年秋至800年春之間。其時詩人到符離(今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亂后過流溝寺》詩,流溝寺即在符離。題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詩人自己均在符離,因此合起來就有五處。公元799年(貞元十五年)春二月,宣武(治所在今河南省開封市)節(jié)度使董晉死后部下叛亂。三月,彰義(治所在今河南省汝南縣)節(jié)度使吳少誠又叛亂。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馬去攻打,戰(zhàn)事發(fā)生在河南境內(nèi)。平叛戰(zhàn)爭規(guī)模較大,時間亦長。此即詩題所言“河南經(jīng)亂”。當時南方漕運主要經(jīng)過河南輸送關(guān)內(nèi)。由于“河南經(jīng)亂”使得“關(guān)內(nèi)阻饑”。值此人禍天災(zāi)紛至沓來之際,田園荒蕪,骨肉離散,詩人自不免憂國思親,傷亂悲離。就在這一年秋天,白居易為宣州刺史所貢,第二年春天在長安考中進士,旋即東歸省親。這首詩大約就寫于這一時期。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dǎo)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陽,葬于香山。

          經(jīng)典的古詩詞鑒賞4

          小池

          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注釋

          1.泉眼:泉水的出口,因為小,故稱泉眼。

          2.晴柔:晴天柔和的風光。

          3.尖尖角:還沒有放開的嫩荷葉的尖端。

          作者簡介

          楊萬里(1127—1206)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號誠齋。紹興二十四年進士。孝宗時官至太子侍讀。光宗召為秘書監(jiān)。工詩。為“南宋四大家”之一。初學“江西詩派”,后學王安石及晚唐詩,終自成一家。一生作詩二萬余首。亦能文。有《誠齋集》。

          古詩賞析

          這首詩描寫一個泉眼、一道細流、一池樹陰、幾支小小的荷葉、一只小小的蜻蜓,構(gòu)成一幅生動的小池風物圖,表現(xiàn)了大自然中萬物之間親密和諧的關(guān)系。

          開頭“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兩句,把讀者帶入了一個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細流緩緩從泉眼中流出,沒有一點聲音;池畔的綠樹在斜陽的照射下,將樹陰投入水中,明暗斑駁,清晰可見。一個“惜”字,化無情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為愛惜涓滴,才讓它無聲地緩緩流淌;一個“愛”字,給綠樹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歡這晴柔的風光,才以水為鏡,展現(xiàn)自己的綽約風姿。

          三、四兩句,詩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攝影師,用快鏡拍攝了一個妙趣橫生的鏡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睍r序還未到盛夏,荷葉剛剛從水面露出一個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頭。一個“才露”,一個“早立”,前后照應(yīng),逼真地描繪出蜻蜓與荷葉相依相偎的情景。

          楊萬里寫詩主張師法自然,他對自然景物有濃厚的興趣,常用清新活潑的筆調(diào),平易通俗的語言,描繪日常所見的平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縱即逝的變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畫面,因而詩中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

          經(jīng)典的古詩詞鑒賞5

          于易水送人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壯發(fā)上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駱賓王詩鑒賞

          這首詩是駱賓王詠荊軻的,正像賈誼憑吊屈原一樣,是從其類以見志的。駱賓王本是才高志遠的人,寶劍思存楚,金椎許報韓,自命其才志不在申包胥、張子房之下。卻落得失路艱虞,沉淪下僚,甚至入獄失去自由。他的積憤是蓄積已久的。早在永徽年間,馬戴、裴行儉任吏部侍郎時,負責選拔官吏。裴行儉認為四杰浮躁淺露,并斷言他們才名有之,爵祿蓋寡。這句斷言幾乎決定了他們?nèi)蘸蟮谋瘧K命運。駱賓王在裴的幕府中,自然不被重用。

          當他身臨易水送客時,對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的荊軻的敬佩之心就油然而生,并因此恨不逢燕丹。詩人作這首詩,是想借詠懷古人而委婉含蓄地表達久積于胸的郁郁不平之心。

          起句此地別燕丹,這里就是荊軻與燕丹告別去刺秦王的地方!五個字飽含激情,點出時間、地點,并將詩的主人公推向了前臺。雖未明確點出荊軻,實際卻是站在荊軻角度說話。繼而用一個典故,飽含深情地憶起這場悲劇的一個壯烈場面:壯發(fā)上沖冠,生動而傳神地再現(xiàn)了當時燕丹及其賓客白馬縞素送荊軻的情景,高漸離擊筑,宋如意與之相和。每個人都怒發(fā)沖冠,淚流滿面。荊軻誦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義無返顧地登車而去。幾句豐富形象鮮明的詩句,將讀者帶到遠古的歷史事件中。

          緊接著,詩人的筆鋒陡轉(zhuǎn),又將讀者帶回了現(xiàn)實:昔時人已沒,古代的英雄豪杰已經(jīng)不在了,逝者如斯夫,可是今日水猶寒,結(jié)句自然而又意在言外。物是人非,易水依然如故的流淌著,一個寒字,卻增添了幾許肅然、凜然,移情于景,闡明和拓深了主旨。兩句詩,是由陶淵明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之感演化而來,但有青出于藍之功效,比原句更顯含蓄雅致。讀起來給人悄然動容之感。

          荊軻刺秦有勇無功之事歷來是詩人詠懷的熱點。

          而駱賓王這首絕句,寥寥二十個字,感人至深。荊軻刺秦王之事,是人盡皆知的。因此駱賓王作這首詩,并非為了敘事,而在于以景寓情。如結(jié)句,情景交融。

          詩中意象跳躍較大,但脈絡(luò)清晰流暢,從始至終,一氣呵成。平易中見工巧。可看作是駱賓王坦易風格的代表作之一。

          正如清毛先舒在《詩辯坻》中所評論這首詩說:

          臨!兑姿蛣e》借軻、丹事,用一‘別’字映出題面,馀作憑吊,而神理已足。二十字中而游刃如此,何等高筆!

          這首詩題為送人,但它并沒有敘述一點朋友別離的情景,也沒有告訴我們送的是何許人。然而,人們卻完全可以由它的內(nèi)容想象出那種慷慨倚長劍,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壯別的場景,也可以想見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膽相照的至友。因為只有這樣,詩人才愿意、才能夠在分別之時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塊壘,而略去一切送別的常言套語。此詩題為送人,卻純是抒懷詠志。作為送別詩的一格,這首絕句可說是開風氣之先吧。

          經(jīng)典的古詩詞鑒賞6

          《買花》

          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

          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

          貴賤無常價,酬直看花數(shù)。

          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

          上張幄幕庇,旁織巴籬護。

          水灑復(fù)泥封,移來色如故。

          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

          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喻。

          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買花》譯文

          這一年暮春,長安城中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原來是到了牡丹盛開的時節(jié),長安城里的名門大戶紛紛相隨前去買花。

          牡丹花的價錢貴賤不一,價錢多少以花的品種來定。

          這里的牡丹有的枝繁葉茂,鮮紅欲滴,小小的束花,要付五捆白絹的價錢。

          它們被精心呵護著,主人還給張上了帷幕,筑起了樊籬。

          辛勤澆灌之余還培上了最肥沃的土,因此花的顏色還和以前一樣鮮艷。

          家家習以為俗,更沒有人認為是錯的。

          有一個老農(nóng)無意中也來到了買花的地方。

          目睹此情景,不由得低頭長嘆,然而此嘆又有誰在意呢:

          這一叢深色的牡丹花價錢相當于十戶中等人家一年的賦稅了。

          《買花》注釋

          帝城:皇帝居住的城市,指長安。

          喧喧:喧鬧嘈雜的聲音。度:過。

          無常價:沒有一定的價錢。

          酬直:指買花付錢。直:通“值”。

          灼灼:色彩鮮艷的樣子。

          戔(jiān)戔:細小,微少的樣子;一說“委積貌”。五束素:五捆白絹,形容白花的姿態(tài);一說指花的價錢。

          幄幕:篷帳簾幕。一作“帷幄”。

          織:編。巴:一作“笆”。

          移來:從市上買來移栽。一作“遷來”。

          習為俗:長期習慣成為風俗。

          迷不悟:迷戀于賞花,不知道這是奢侈浪費的事情。

          田舍翁:農(nóng)夫。

          喻:知道,了解。

          深色花:指紅牡丹。

          中人:即中戶,中等人家。唐代按戶口征收賦稅,分為上中下三等。

          《買花》鑒賞

          《買花》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作品,為組詩《秦中吟十首》的最后一首,也是廣為傳誦的一首。此詩載于《全唐詩》卷四百二十五。

          這首詩,通過對“京城貴游”買牡丹花的描寫,揭露了社會矛盾的某些本質(zhì)方面,表現(xiàn)了具有深刻社會意義的主題。詩人的高明之處,在于他從買花處所發(fā)現(xiàn)了一位別人視而不見的“田舍翁”,從而觸發(fā)了他的靈感,完成了獨創(chuàng)性的藝術(shù)構(gòu)思。

          此詩通過敘寫長安貴族買牡丹花的場面,揭露了當時上層統(tǒng)治者奢侈豪華、揮金如土的腐朽生活,深刻反映了剝削與被剝削之間的矛盾。詩分兩部分,前十四句,寫京城貴族買花;后六句,寫田舍翁感嘆買花。全詩行文曉暢,對比鮮明,諷刺辛辣,具有較深的社會意義。

          京城的春季將要過去,大街小巷來來往往奔馳著喧鬧不已的車馬。都說是牡丹盛開的時節(jié),呼朋引伴、爭先恐后地趕去買花。一開頭用“帝城”點地點,用“春欲暮”點時間。“春欲暮”之時,農(nóng)村中青黃不接,農(nóng)事又加倍繁忙,而皇帝及其臣僚所在的長安城中,卻“喧喧車馬度”,忙于“買花”!靶,屬于聽覺:“車馬度”,屬于視覺。以“喧喧”狀“車馬度”,其男顛女狂、笑語歡呼的情景與車馬雜沓、填街咽巷的畫面同時展現(xiàn),真可謂聲態(tài)并作。下面的“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是對“喧喧”的補充描寫。借車中馬上人同聲相告的“喧喧”之聲點題,用筆相當靈妙。

          這四句寫“買花去”的場面,為下面寫以高價買花與精心移花作好了鋪墊。接著便是這些驅(qū)車走馬的富貴閑人為買花、移花而揮金如土!白谱瓢俣浼t,戔戔五束素。”“戔戔”,委積貌,形容二十五匹帛堆積起來的龐大體積。古代以五匹為一束!拔迨亍,即二十五匹帛!缎绿茣な池浿尽罚骸白猿醵"兩稅"時錢輕貨重,······絹匹為錢三千二百。”當時正行“兩稅法”,一匹絹為三千二百,那么“五束素”便為錢八萬。一株開了百朵花的紅牡丹,竟售價八萬,其昂貴的確驚人。那么“上張幄幕庇,旁織笆籬護,水灑復(fù)泥封,移來色如故”,其珍惜無異珠寶,也就不言而喻了。

          家家以弄花為習俗,人人執(zhí)迷不悟。以上只作客觀描繪,直到“人人迷不悟”,才表露了作者的傾向性;然而那“迷不悟”的確切含義是什么,仍有待于進一步點明。白居易的有些諷諭詩,往往在結(jié)尾抽象地講道理、發(fā)議論。這首詩卻避免了這種情況。當他目睹這些狂熱的買花者揮金如土,發(fā)出“人人迷不悟”的感慨之時,忽然發(fā)現(xiàn)了一位從啼饑號寒的農(nóng)村“偶來買花處”的“田舍翁”,看見他在“低頭”,聽見他在“長嘆”。這種極其鮮明、強烈的對比,揭示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本質(zhì)。在熱鬧喧嘩的買花場景中,詩人不失時機地攝下了“低頭獨長嘆”的特寫鏡頭,并以極其鮮明強烈的對比,從“低頭”的表情與“長嘆”的聲音中挖掘出全部潛臺詞:僅僅買一叢“灼灼百朵紅”的深色花,就要揮霍掉十戶中等人家的稅糧!揭示了當時社會“富貴閑人一束花,十戶田家一年糧”的貧富差距。最后這一警句使讀者恍然大“悟”:那位看買花的“田舍翁”,倒是買花錢的實際負擔者!推而廣之,這些“高貴”的買花者,衣食住行,都是來源于從勞動人民身上榨取的“賦稅”。詩人借助“田舍翁”的一聲“長嘆”,尖銳地反映了剝削與被剝削的矛盾。敢用自己的詩歌創(chuàng)作譜寫人民的心聲,這是十分可貴的。

          《買花》創(chuàng)作背景

          公元810年(唐憲宗元和五年)前后,白居易創(chuàng)作了組詩《秦中吟十首》!扒刂小笔侵柑拼锥家粠У胤健T娗靶⌒蛟唬骸柏懺、元和之際,予在長安,聞見之間,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為《秦中吟》!贝嗽姙槠渲械谑住

          與白居易同時的李肇在《唐國史補》里說:“京城貴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車馬若狂,以不耽玩為恥。執(zhí)金召鋪宮圍外寺觀,種以求利,一本有值數(shù)萬者!边@就是創(chuàng)作此詩當時的社會背景。

          經(jīng)典的古詩詞鑒賞7

          偏承雨露潤毛衣,黑白分明眾所知。

          高處營巢親鳳闕,靜時閑語上龍墀。

          化為金印新祥瑞,飛向銀河舊路岐。

          莫怪天涯棲不穩(wěn),托身須是萬年枝。

          譯文:

          偏偏受上天的恩澤,雨露濕潤了喜鵲的羽毛,黑白分明的毛色是大家共知的。

          高處營建的巢穴靠近著鳳凰的棲息處,閑靜時上到龍墀處“喳喳”地叫著。

          山鵲化為金印的傳說預(yù)兆著祥瑞氣,飛向九天銀河做牛郎織女相會的橋梁。

          不要怪天涯飄泊居無定所,能托身一處便是萬年的瓊枝。

          注釋:

          營巢:筑巢。

          鳳闕:漢代宮闕名。皇宮的美稱。

          龍墀:皇宮的臺階。

          萬年枝:年代悠久的大樹,喻指唐王朝。

          簡析:

          “偏承雨露潤毛衣”表層意思是鵲經(jīng)雨承露而羽毛潤澤的姿態(tài),暗寓自己受到帝王恩澤。

          “黑白分明眾所知”寫鵲的羽毛有明顯的黑白兩種顏色,暗喻自己有愛憎分明的品行。

          “高處營巢親鳳闕”暗喻自己曾在朝為官。

          “飛向銀河舊路岐”化用喜鵲為牛郎織女在銀河上架橋的傳說,表達自己隱居南安、心系朝廷的中心。

          “莫怪天涯棲不穩(wěn),托身須是萬年枝。”是說自己如今棲身天涯,遷徙不定,能夠托身的只有唐王朝,抒發(fā)了詩人去國懷鄉(xiāng)之痛和不忘君恩,是非分明的愛國情懷。

          經(jīng)典的古詩詞鑒賞8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注釋

          1.更深:古時計算時間,一夜分成五更。更深,夜深了。月色半人家:月光照到人家庭院的一半。

          2.北斗、南斗:星宿名。闌干:縱橫交錯的樣子。

          3.偏:偏偏,表示出乎意料。

          4.新透:第一次透過。

          譯文

          夜深了,月兒向西落下,院子里只有一半還映照在月光中;橫斜的北斗星和傾斜的南斗星掛在天際,快要隱落了。就在這更深人靜、夜寒襲人的時候,忽然感到了春天溫暖的氣息;你聽,冬眠后小蟲的叫聲,第一次透過綠色紗窗傳進了屋里。

          這首詩寫的是月夜中透露出的春意,構(gòu)思新穎別致。詩人選取了靜寂的散發(fā)著寒意的月夜為背景,從夜寒中顯示出春天的暖意,從靜寂中顯示出生命的萌動,從幾聲蟲叫引起人們對春回大地的美好聯(lián)想。

          點評

          《月夜》寫得自然流暢,生趣橫溢,洋溢著詩人對春天、對生命的贊頌。“蟲聲新透綠窗紗”一句,展現(xiàn)詩人捕捉物象的敏銳能獨特的審美視角,特別是一個“透”字,寫出了“感覺”,可謂傳神。

          賞析

          唐詩中,以春和月為題的不少;蛟伌壕岸袘,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詩寫春,不唯不從柳綠桃紅之類的事物著筆,反借夜幕將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點的事物遮掩起來,寫月,也不細描其光影,不感嘆其圓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調(diào)進半片月色,這樣,夜色不至太濃,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種蒙朧而和諧的旋律。

          此詩首揭“更深”二字,為以下景色的描繪確定了基調(diào),也給全詩籠罩一種特殊氛圍!霸律肴思摇笔恰案睢倍值木唧w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闌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兩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靜穆,意境深邃。月光半照,是因為月輪西斜,詩以星斗闌干為映襯,這就構(gòu)成兩句之間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

          恬謐的春夜,萬物的生息遷化在潛行!敖褚蛊簹馀.蟲聲新透綠窗紗”,正是詩人全身心地去體察大自然的契機而得到的佳句。從蟲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說明詩入有著深厚的鄉(xiāng)村生活的根柢。因此。這兩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沒有長期鄉(xiāng)村生活經(jīng)驗的入。固然說不出;便是生活在鄉(xiāng)村,也并非人人都說得出來。今夜蟲鳴,究竟是第一回還是第幾回,誰去注意它,這須得有心人。還應(yīng)該有一顆詩心。一個“新”字,飽含對鄉(xiāng)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說清新,又有欣悅之意。

          詩中說“春氣暖”自“今夜”始,表明對節(jié)候變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語洋溢著自得之情。寫隔窗聽到蟲聲,用“透”。給人以生機勃發(fā)的力度感。窗紗的綠色,夜晚是看不出的。這綠意來自詩人內(nèi)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們就可以明白:詩人之所以不描寫作為春天表征的鮮明的外在景觀。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氣氛來烘托詩的意境,就是因為這詩得之于詩人的內(nèi)心。詩人是以一顆純凈的心靈體察自然界的細微變化的。詩的前二句寫景物,不著一絲春的色彩.卻暗中關(guān)合春意,頗具蘊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氣暖”。結(jié)句的“蟲聲”,“綠窗紗”互為映發(fā)。于是春意俱足。但這聲與色,仍從“意”(感覺)中來。詩人并非唯從“蟲聲”才知道春氣已暖,“春氣暖”是詩人對“今夜”的細微感覺,而“蟲聲”只是與其感覺冥合的一個物候。因此,詩的意蘊是深厚的。構(gòu)思的新穎別致,決定于感受的獨特。

          唐代田園詩成為一個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然而。能仿佛陶詩一二者并不多見。象本詩這樣深得陶體真趣的。就更為寥寥。

          經(jīng)典的古詩詞鑒賞9

          佳人

          杜甫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關(guān)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

          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zhuǎn)燭。

          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

          摘花不插發(fā),采柏動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作品賞析】

          這首詩作于759年(乾元二年)秋季,安史之亂發(fā)生后的第五年。在此之前,杜甫被迫辭掉華州司功參軍職務(wù),為生計所迫,攜帶妻子,翻山來到邊遠的秦州。杜甫對大唐朝廷,竭忠盡力,丹心耿耿,最后卻落得棄官漂泊的窘境。即便是在關(guān)山難越、饑寒交迫的情況下,仍始終不忘國家民族的命運。這樣的不平際遇,這樣的高風亮節(jié),和詩中女主人公是很相像的。因此,這首詩既反映客觀存在的社會問題,又體現(xiàn)了詩人的主觀寄托。詩中人物悲慘的命運與高尚的情操形成了強烈的對照,既讓人同情,又令人敬佩。詩人用“賦”的手法描寫佳人悲苦的生活,同時用“比興”的手法贊美了她高潔的品格。全詩含蓄蘊藉,耐人尋味,感人肺腑,能強烈地引起讀者的共鳴,是杜甫詩中的佳作。

          全詩分三段,每段八句。第一段寫佳人家庭的不幸遭遇。第二段,佳人傾訴被丈夫拋棄的大不幸。第三段,贊美佳人雖遭不幸,尚能潔身自持的高尚情操。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遍_頭兩句點題,上句寫其貌之美,下句寫其品之高。又以幽居的環(huán)境,襯出佳人的孤寂,點出佳人命運之悲,處境之苦,隱含著詩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慨嘆。以上四句是是第三人稱的描狀,筆調(diào)含蓄蘊藉。

          “關(guān)中昔喪敗,兄弟遭殺戮。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睆拇颂幰韵罗D(zhuǎn)為第一人稱的傾訴,語氣率直酣暢。當年安史之亂,長安淪陷,兄弟們慘遭殺戮。官位高也沒有什么用,他們死后連尸骨都得不到收殮!瓣P(guān)中”,指函谷關(guān)以西的地區(qū),這里指長安。756年(天寶十五年)六月,安史叛軍攻陷長安!肮俑摺焙魬(yīng)上文的“良家子”,強調(diào)絕代佳人出自貴人之家!笆狼閻核バ,萬事隨轉(zhuǎn)燭。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边@四句托物興感,刻畫世態(tài)炎涼,人情冷暖。宋代的劉辰翁評論說:“閑言余語,無不可感。”“轉(zhuǎn)燭”,以風中的燭光,飄搖不定,比喻世事轉(zhuǎn)變、光景流逝的迅速。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痹娙艘孕蜗蟮谋扔鳎瑢懾撔娜说臒o義絕情,被拋棄的人傷心痛苦。在佳人傾訴個人不幸、慨嘆世情冷漠的言辭中,充溢著悲憤不平的情緒。一“新”一“舊”、一“笑”一“哭”,強烈對照,被遺棄女子聲淚俱下的痛苦之狀,如在目前。夜合花朝開夜合,所以說“知時”。鴛鴦則多雌雄成對,生活在水邊。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边@幾句似悲似訴,佳人自言自誓,有矜持慷慨、修潔端麗之意。同時,可見佳人居家環(huán)境的簡陋清幽,生活的清貧困窘。浦起龍評論說:“這二句,可謂貞士之心,化人之舌,建安而下無此語也!彼鲎浴对娊(jīng)·小雅·谷風之什·四月》:“相彼泉水,載清載濁!钡谶@首詩中,有多種解釋,都有一定的道理;蛞孕氯伺f人為清濁,或以前華后憔為清濁,或以在家棄外為清濁,或以守貞為清、改節(jié)為濁。還有人認為:佳人以泉水自喻,以山喻夫婿之家,意思是婦人為夫所愛,世人便認為她是清的;為夫所棄,世人便認為她是濁的。另一種解釋是佳人怨其夫之辭。人處空谷幽寂之地,就像泉水在山,沒有什么能影響其清澈。佳人的丈夫出山,隨物流蕩,于是就成了山下的濁泉。而她則寧肯受饑寒,也不愿再嫁,成為那濁泉。這就像晉代孫綽《三日蘭亭詩序》所說的那樣:“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斯談!非以停之則清,混之則濁邪?情因所習而遷移,物觸所遇而興感。”

          “摘花不插發(fā),采柏動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蹦┪矌拙湟詫懢白鹘Y(jié),刻畫出佳人的孤高和絕世而立,畫外有意,象外有情。在體態(tài)美中,透露著意態(tài)美。這種美,不只是一種女性美,也是古代士大夫追求的一種理想美。詩句暗示讀者,這位時乖命蹇的女子,就像那經(jīng)寒不凋的翠柏、挺拔勁節(jié)的綠竹,有著高潔的情操。詩的最后兩句,為后人激賞,妙在對美人容貌不著一字形容,僅憑“翠袖”、“修竹”這一對色澤清新而寓有興寄的意象,與天寒日暮的山中環(huán)境相融合,便傳神地刻畫出佳人不勝清寒、孤寂無依的幽姿高致。

          這首五言古體詩,從開篇一路下來,都是“說”,到了結(jié)尾兩句,才以一幅畫面忽然結(jié)束。作者的高明之處,就在這里。他沒有拿一個結(jié)局去遷就讀者的胃口,而是用一個懸念故意吊著讀者的胃口。讀過這首詩的人,一閉上眼睛,就會在腦海里浮現(xiàn)出這樣的畫面:一位絕世美貌卻格外不幸的佳人,在秋風中,在黃昏里,衣裳單薄,孤伶伶地站在那里,背靠著一叢竹,眼里流露著哀愁。

          在古代,以棄婦為題材的詩文不乏佳作。如《詩經(jīng)·衛(wèi)風》中的《氓》,漢樂府里的《上山采蘼蕪》等,而司馬相如的《長門賦》寫被廢棄的陳皇后,其中“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遙以自娛”兩句,正是杜甫《佳人》詩題的來源。杜甫很少寫專詠美人的詩歌,《佳人》卻以其格調(diào)之高而成為詠美人的名篇。山中清泉見其品質(zhì)之清,侍婢賣珠見其生計之貧,牽蘿補屋見其隱居之志,摘花不戴見其樸素無華,采柏盈掬見其情操貞潔,日暮倚竹見其清高寂寞。詩人以純客觀敘述方法,兼采夾敘夾議和形象比喻等手法,描述了一個在戰(zhàn)亂時期被遺棄的上層社會婦女所遭遇的不幸,并在逆境中揭示她的高尚情操,從而使這個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經(jīng)典的古詩詞鑒賞10

          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注釋

          1、抱:圍繞。

          2、長夏:盛夏。

          3、微軀:微賤的身軀,人自指。

          譯文

          清澈的江水曲折地繞村流過,長長的夏日里,村中的一切都顯得幽雅。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飛來飛去,水中的鷗鳥互相追逐嬉戲,親親熱熱。妻子在紙上畫著棋盤,小兒敲針作魚鉤。我老了,多病的身體需要的只是治病的藥物,除此之外,還有別的什么奢求呢?

          賞析

          這首詩寫于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在幾個月之前,詩人經(jīng)過四年的流亡生活,從同州經(jīng)由綿州,來到了這不曾遭到戰(zhàn)亂騷擾的、暫時還保持安靜的西南富庶之鄉(xiāng)成都郊外浣花溪畔。他依靠親友故舊的資助而辛苦經(jīng)營的草堂已經(jīng)初具規(guī)模;飽經(jīng)離鄉(xiāng)背井的苦楚、備嘗顛沛流離的艱虞的詩人,終于獲得了一個暫時安居的棲身之所。時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華,一派恬靜幽雅的田園景象。詩人拈來《江村》詩題,放筆詠懷,愉悅之情是可以想見的。

          本詩首聯(lián)第二句“事事幽”三字,是全詩關(guān)緊的話,提挈一篇旨意。中間四句,緊緊貼住“事事幽”,一路敘下。梁間燕子,時來時去,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鷗,忽遠忽近,相伴而相隨。從詩人眼里看來,燕子也罷,鷗鳥也罷,都有一種忘機不疑、樂群適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靜,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詩人愜心快意:老妻畫紙為棋局的癡情憨態(tài),望而可親;稚子敲針做釣鉤的天真無邪,彌覺可愛。棋局最宜消夏,清江正好垂釣,村居樂事,件件如意。經(jīng)歷長期離亂之后,重新獲得家室兒女之樂,詩人怎么不感到欣喜和滿足呢?結(jié)句“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雖然表面上是喜幸之詞,而骨子里正包藏著不少悲苦之情。曰“但有”,就不能保證必有;曰“更何求”,正說明已有所求。杜甫確實沒有忘記,自己眼前優(yōu)游閑適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祿米”的基礎(chǔ)之上的。這是一個十分敏感的壓痛點。一旦分祿賜米發(fā)生了問題,一切就都談不到了。所以,我們無妨說,這結(jié)末兩句,與其說是幸詞,倒毋寧說是苦情。艱窶貧困、依人為活的一代詩宗,在暫得棲息,杜甫能安居的同時,便吐露這樣悲酸的話語,實在是對封建統(tǒng)治階級摧殘人才的強烈控訴。

          中聯(lián)四句,從物態(tài)人情方面,寫足了江村幽事,然后,在結(jié)句上,用“此外更何求”一句,關(guān)合“事事幽”,收足了一篇主題,最為簡凈,最為穩(wěn)當。

          《江村》一詩,在藝術(shù)處理上,也有獨特之處:

          一、是復(fù)字不犯復(fù)。此詩首聯(lián)的兩句中,“江”字、“村”字皆兩見。照一般做律詩的規(guī)矩,頷、頸兩聯(lián)同一聯(lián)中忌有復(fù)字,首尾兩聯(lián)散行的句子,要求雖不那么嚴格,但也應(yīng)該盡可能避復(fù)字,F(xiàn)在用一對復(fù)字,就有一種輕快俊逸的感覺,并不覺得是犯復(fù)了。這情況,很象律句中的拗救,拗句就要用拗句來救正,復(fù)字也要用復(fù)字來彌補。況且,第二句又安下了另外兩個疊字“事事”,這樣一來,頭兩句詩在讀起來的時候,就完全沒有枝撐之感了。

          二、是全詩前后嚙合,照應(yīng)緊湊!傲荷涎唷睂佟按濉,“水中鷗”屬“江”:“棋局”正頂“長夏”,“釣鉤”又暗寓“清江”。頷聯(lián)“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兩“自”字,兩“相”字,當句自對:“去”“來”與“親”“近”又上下句為對。自對而又互對,讀起來輕快流蕩。頸聯(lián)的“畫”字、“敲”字,字皆現(xiàn)成。且兩句皆用樸直的語氣,最能表達夫妻投老,相敬彌篤,稚子癡頑,不隔賢愚的意境。

          三、是結(jié)句,忽轉(zhuǎn)凄婉,很有杜甫詠懷詩的特色。杜甫有兩句詩自道其做詩的甘苦,說是“愁極本憑詩遣興,詩成吟詠轉(zhuǎn)凄涼”(《至后》)。此詩本是寫閑適心境,但他寫著寫著,最后結(jié)末的地方,也不免吐露落寞不歡之情,使人有悵悵之感。杜甫很多登臨即興感懷的詩篇,幾乎都是如此。前人謂杜詩“沉郁”,其契機恐怕就在此處。

          經(jīng)典的古詩詞鑒賞11

          創(chuàng)作背景

          詩人晚年遭受議和派的排斥和打擊,志不得伸,歸隱于上饒地區(qū)的農(nóng)村。在遠離戰(zhàn)爭前線的村莊,寧靜的早春二月,草長鶯飛,楊柳拂堤,受到田園氛圍感染的詩人有感于春天來臨的喜悅而寫下此詩。

          原文

          村居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譯文

          農(nóng)歷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經(jīng)漸漸發(fā)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楊柳披著長長的綠枝條,隨風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摸著堤岸。在水澤和草木間蒸發(fā)的水汽,如同煙霧般凝集著。楊柳似乎都陶醉在這濃麗的景色中。村里的孩子們放了學急忙跑回家,趁著東風把風箏放上藍天。

          賞析

          首聯(lián)寫時間和自然景物。生動地描寫了春天時的大自然,寫出了春日農(nóng)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長出了嫩綠的芽兒,黃鶯在天上飛著,歡快地歌唱。堤旁的柳樹長長的枝條,輕輕地拂著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煙霧里醉得直搖晃!安蓍L鶯飛”四個字,把春在的景物寫活,使讀者仿佛感受到那種萬物復(fù)蘇、欣欣向榮的氣氛,讀者的眼前也好像涌動著春的脈搏。

          頷聯(lián)寫村中的原野上的楊柳,“拂”,“醉”,把靜止的楊柳人格化了。枝條柔軟而細長,輕輕地拂掃著堤岸。春日的大地艷陽高照,煙霧迷蒙,微風中楊柳左右搖擺。詩人用了一個“醉”字,寫活了楊柳的嬌姿;寫活了楊柳的柔態(tài);寫活了楊柳的神韻。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圖。

          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寫人物活動。描述了一群活潑的兒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風箏的生動情景。孩子們放學早,趁著刮起的東風,放起了風箏。兒童正處在人生早春,兒童的歡聲笑語,興致勃勃地放風箏,使得春天更加生機勃勃,富有朝氣。兒童、東風、紙鳶,詩人選寫的人和事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幾分生機和希望。結(jié)尾兩句由前兩句的物寫到人,把早春的迷人渲染得淋漓盡致。

          《村居》這一首詩寫的是詩人居住農(nóng)村親眼看到的景象,詩人勾畫出一幅生機勃勃,色彩繽紛的“樂春圖”。全詩充滿了生活情趣,詩情畫意。詩人采用了動靜結(jié)合的手法,將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機展露無遺。本詩落筆明朗,用詞洗練。全詩洋溢著歡快的情緒,字里行間透出詩人對春天來臨的喜悅和贊美。

          經(jīng)典的古詩詞鑒賞12

          《楊花》原文

          不斗秾華不占紅,自飛晴野雪濛濛。

          百花長恨風吹落,唯有楊花獨愛風。

          《楊花》譯文

          楊花不屑與春日百花爭濃斗艷,在晴日的野外柳絮像漫天飛雪一樣獨自飛舞。

          百花都討厭自己被風吹落,唯獨只有柳絮更喜愛來風吹動。

          《楊花》注釋

          秾華:盛開的花朵。

          《楊花》簡析

          《楊花》是唐代詩人吳融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該詩是一首詠物小詩,詩中作者刻畫了楊花隨風飄蕩的特征以及異于眾花的特點,通過托物言志的方法,表達了自己追求自由生活以及獨立人格的理想。全詩采用比對手法,并前兩句又與后兩句遙相呼應(yīng)。

          “不斗秾華不占紅,自飛晴野雪濛濛”,起筆奇峻峭拔,以高歌“大江東”式的豪放筆致,贊賞楊花的品格,造成先聲奪人的藝術(shù)效果!把弊郑赛c明楊花的雅潔,色自如玉,又暗含它冰姿娟娟、“縈盈艷曳”的體態(tài)。它既未委棄于塵土,也不隨逐流水!白燥w”表明它能主宰自己!扒缫啊,交待地點,蔚藍的萬里晴空,飛舞著萬點銀雪,意境深邃幽美。第二句詩,是為三、四句伏根。由它“自飛晴野”很自然地聯(lián)想到植身沃野的百花,順接自然,語氣蟬聯(lián)。

          “百花長恨風吹落,唯有楊花獨愛風”,一個“長”字,極寫百花對風恨之久、恨之深,借此來襯托楊花。這兩句詩,一“恨”一“愛”,把百花與楊花兩兩互對相映,充分展現(xiàn)了楊花奮發(fā)向上、不同流俗、不畏狂飆的高標。這決不是“惟解漫天作雪飛”的“無才思”的飛花。那不爭華斗艷、“獨愛風”而“自飛晴野”的楊花,正是詩人情懷的自我表露,借楊花來寄慨言志。

          全詩未有雕章琢句,只隨筆點染,運甩優(yōu)美質(zhì)樸、高度形象化的語言,歌詠楊花的天生麗質(zhì)翻“獨愛風”的高標。

          《楊花》鑒賞

          這是一首詠物詩。它著重刻畫了楊花(柳絮)隨風飄蕩的特征。首句寫其不比桃李之繁茂,也沒有其它花常有的紅艷,是陪襯,以下寫其隨風而舞,所以獨異群花,不怕風而愛風,也是用“惟有”兩字勾勒,突出了它的特點。大凡詠物的詩,都要別有寄托,才能小中見大,具有社會意義。如果只是單純的詠物,則往往不免陷于小巧,初看似乎新穎可賞,細玩則缺乏余味,如此詩即是。

          《楊花》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不詳。楊花的的自由自在、天性恬淡是文人墨客們詠嘆的對象,作者又生于晚唐后期,多與詩人釋貫休、皮日休、陸龜蒙、方干、韓偓等來往,崇尚淡泊閑悠的生活。詩人看到春天的楊花不與那些紅花綠草爭風頭,一身素淡,聯(lián)想到自己在官場的生活,遂作此詩表達自己的淡泊之情。

          經(jīng)典的古詩詞鑒賞13

          鹿柴

          唐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fù)照青苔上。

          譯文:

          山中空空蕩蕩不見人影,只聽得喧嘩的人語聲響。夕陽的金光射入深林中,青苔上映著昏黃的微光。

          注釋:

          1、鹿柴(zhi):柴同寨,柵欄。此為地名。

          2、但:只。聞:聽見。

          3、返景:夕陽返照的光。景古時同影。

          4、照:照耀(著)。

          賞析:

          這首詩描繪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詩的絕妙處在于以動襯靜,以局部襯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大凡寫山水,總離不開具體景物,或描寫嶙峋怪石,或描繪參天古木,或渲染飛瀑懸泉,其著眼點在于景物之奇?丈讲灰娙耍勅苏Z響。我們走進深山密林都有這樣的經(jīng)驗:山中分明杳無人跡,卻突然聽到有人說話的,前后左右環(huán)視尋覓,又見不到一絲人影。反襯出的是長久乃至永恒的空和寂。待人語響過,山林復(fù)歸于靜,而由于剛才的那一陣響,此時的空寂便會更加觸人心目。

          返景入深林,復(fù)照青苔上。景,日光,返景,夕陽返照的余暉。深林本就幽暗,林間下有青苔,更強調(diào)了其幽暗。夕陽斜斜地投進深林,又透過枝葉間的縫隙,照映到青苔上。初初讀來,會覺得這一抹余暉,給幽暗的深林帶來了一線光亮,給冷冷的青苔帶來了一絲暖意。但稍加體會就會感到,實際恰與此相反。斜暉帶來的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無邊的幽暗所構(gòu)成的強烈對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這首詩創(chuàng)造了一種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現(xiàn)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禪過程中的豁然開朗。

          經(jīng)典的古詩詞鑒賞14

          望門投止思張儉,

          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

          去留肝膽兩昆侖。

          注釋

         、購垉(jiǎn):東漢末期,張儉被反誣為結(jié)黨營私,在困迫中逃亡,一路上受人保護,其投宿人家多被治罪牽連。譚詩第一句用此典故,其意思是說,譚不愿亡命,貽累親友。

         、跂|漢時,杜根曾上書要求鄧太后把政治權(quán)交給安帝。太后大怒,命人把杜根裝入袋中摔死,執(zhí)法者同情他,讓他逃過一劫。太后死后,他又復(fù)官。譚這句詩的意思是說,未能上書太后,請其歸政光緒,有愧杜根。

         、圩T這一句詩的意思是:新黨既不宜逃,又不宜諫,只有訴諸武力。今所謀既不成功,譚視死如歸,亦甘之如飴。

         、鼙扔魅フ吆土粝碌亩际枪饷骼诼、肝膽相照,像昆侖山一樣巍峨高大。

          譯文

          望門投宿想到了東漢時的張儉,希望你們能像東漢時的杜根那樣,忍死求生,堅持斗爭。即使屠刀架在了我的脖子上,我也要仰天大笑,出逃或留下來的同志們,都是像昆侖山一樣的英雄好漢。

          鑒賞

          首先,趙文的解釋使譚詩的第四句和第三句含義有所重復(fù),這在絕句中是不大可能的。其次,這樣解使得整首詩尤其詩的后兩句的詩意表達總是不那么暢快淋漓,不僅不甚吻合詩人寫作該詩時的悲壯慷慨之心情,而且也有異于先對象性描述后自我性抒說的絕句表達方式。再者,趙文似乎文字互有抵觸。他一下子說“去留”是指代生死之行為,一下子又說“去留”是指代出走與留下之行為的行為者,究竟指代什么,文中含混不定。

          本人明確地認為:其一,“昆侖”不是指人,而是指橫空出世、莽然浩壯的昆侖山;其二,“去留”不是指“一去”和“一留”,在詩人的該詩句中,“去留”不是一個字義相對或相反的并列式動詞詞組,而是一個字義相近或相同的并列式動詞詞組;其三,“肝膽”所引申的不是指英勇之人,而是指浩然之氣;其四,“去留肝膽兩昆侖”的總體詩義是:去留下自己那如莽莽昆侖一樣的浩然之氣吧!也即是“留得肝膽若昆侖”的意思!嗽婎H近文天祥《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味道。

          我為什么這樣解?因為本人認為,解詩不能僅著手于詞字,更要著手于詩的總體寓意,并且要尤其著手于詩人寫作該詩的特定歷史背景和特定心理狀態(tài)。特別是對這樣一種反映重大歷史事件,表達正義呼聲和抒說自我胸懷的作品,更要從作者當時所處的背景、環(huán)境和心情、心境出發(fā)去仔細揣摩。

          大家知道,該詩是譚嗣同就義前題在獄中壁上的絕命詩。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就發(fā)動政變,囚禁光緒皇帝并開始大肆搜捕和屠殺維新派人物。譚嗣同當時拒絕了別人請他逃走的勸告(康有為經(jīng)上海逃往香港,梁啟超經(jīng)天津逃往日本),決心一死,愿以身殉法來喚醒和警策國人。他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痹姷那皟删,表達的恰恰是:一些人“望門投止”地匆忙避難出走,使人想起高風亮節(jié)的張儉;一些人“忍死須臾”地自愿留下,并不畏一死,為的是能有更多的人能如一樣高風亮節(jié)的杜根那樣,出來堅貞不屈地效命于朝廷的興亡大業(yè)。詩的后兩句,則意為:而我呢,自赴一死,慷慨激揚;仰笑蒼天,凜然刑場!而留下的,將是那如莽莽昆侖一樣的浩然肝膽之氣!

          “去留”的“去”字,這里是指一種行為趨向,意為“去留下”,“去留得”,沒有很實在的意義。譚嗣同是湖南瀏陽人。據(jù)我所知,南方方言和現(xiàn)在的普通話一樣,下面這種用法是常有的:用“去”去輔助另一個動詞構(gòu)成一個動詞詞組或動詞短語,而這個動詞詞組或動詞短語的含義大致就是后一個動詞的含義,如“去想一下”,“去死吧”,“明天去做什么”等等。這里的“去”字,并不表示空間上的去這里去那里,而是表示時間上的行為、事態(tài)之趨勢和傾向。也就是說,“去”可表空間意義上的位移,也可表時間意義上的發(fā)生。從整首詩的意思來看,“去留肝膽兩昆侖”中的“去”,應(yīng)是時間意義上的“去”,而不是空間意義上的“去”。很多人的理解,包括趙金九先生,恰恰是把它當作空間意義上“去”。而我們所流行的各種解釋,都是這樣思維定勢。我想,那時的官話或北方話也應(yīng)有這種用法吧?“去”字的這種重要語義,《現(xiàn)代漢語詞典》、《辭!范加杏涊d。

          當然,“去留肝膽兩昆侖”這樣寫,是詩句表達的需要——包括平仄,全部的含義在于指代自己如莽莽昆侖一樣的浩然肝膽之氣。實際上,直接從字面上去解,去留下如昆侖一樣的“肝”(一昆侖)和如昆侖一樣的“膽”(一昆侖),這不也一樣表達了詩人的視死如歸、浩氣凜然和慷慨悲壯嗎?正是那種強烈的崇高感和悲壯感,激勵著詩人不畏一死、凜然刑場。而這句所表達的,正是那種震撼人心靈的、自赴一死的強烈崇高感和強烈悲壯感。

          經(jīng)典的古詩詞鑒賞15

          《池上》

          作者:白居易

          原文: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注釋:

          1、撐小艇,用竹篙抵住水底使小船行進。

          2、蓮:詩中指白荷花結(jié)的蓮蓬。

          3、解:明白,懂得,知道。

          4、蹤跡:行動所留下的痕跡。

          5、浮萍:一種浮生在水面的植物。

          翻譯:

          一個小孩撐著小船,

          偷偷地采了白蓮回來。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蹤跡,

          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條船兒劃過的痕跡。

          賞析:

          這首詩好比一組鏡頭,攝下一個小孩兒偷采白蓮的情景。從詩的小主人公撐船進入畫面,到他離去只留下被劃開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動描寫,有心理刻畫,細致逼真,富有情趣;而這個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潑淘氣的可愛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了。

          這是一首描寫兒童生活的詩。詩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風格將詩中的小娃娃描寫得非常可愛、可親。整首詩如同大白話,但極富韻味,令人讀后忍俊不禁、啞然失笑。詩人在詩中敘述一個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準確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間的心情,勾畫出一幅采蓮圖。

          夏天到了,村邊的池塘里景色迷人。碧綠的荷葉,一片連一片,一片接一片,就像一把把大傘,撐在水中。雪白的荷花就像亭亭玉立的仙子,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已經(jīng)開放,還有的花已經(jīng)謝了,露出了一個個綠色的小蓮蓬。

          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頭上扎兩個髻,穿一身紅衣褲,蹦蹦跳跳地從家中出來,他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了,高興地跳上一條小船,解開船繩,拿起船槳,劃向池塘的深處。小男孩一邊欣賞美麗的荷花,一邊摘了幾個蓮蓬,劃船回來?墒撬恢离[藏自己的行蹤,小船沖開浮萍留下了一道長長的痕跡。

          這情景被詩人看在眼里,他微微一笑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經(jīng)典的古詩詞鑒賞16

          野寺分晴樹,山亭過晚霞。

          春深無客到,一路落松花。

          《山行》譯文

          山野中的寺廟把晴空下的樹林分開了,山亭好似穿行在晚霞之間。

          幽靜的山野春色深深,沒有游人欣賞;漫行其中只見松花飄落。

          《山行》譯文二

          山野寺廟把林子分開了,山亭好像從晚霞中間飄過。

          春已經(jīng)深了,可是從沒有游客到來,我一路走來只見到松花紛紛飄下而落滿地。

          《山行》注釋

          山行:在山里行走。

          野寺:山野中的寺廟。

          分:分開。

          晴樹:晴空下的樹林。

          山亭:山間供人憩游的一種開敞的小型建筑。

          過:飄掠,飄過。

          松花:又叫松黃,指馬尾松開的球形或卵圓形花。

          《山行》賞析

          《山行》是清代詩人施閏章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言絕句。此詩吟詠山野春景,描繪了一幅美麗、清幽的春天日暮的山景圖。前兩句描寫黃昏時刻山野的艷麗景色:山野之中的寺廟為綠樹所簇擁,晚霞飄過山亭;后兩句寫山野之幽靜:正是美麗春天卻沒有游人來欣賞,一路上只有松花在不停地飄落。全詩共四句,句句寫景,一、三句靜,二、四句寓動于靜而愈顯其靜,手法新巧別致,描寫精妙。

          “野寺分晴樹,山亭過晚霞!泵鑼扅S昏時刻山野的艷麗景色!耙八路智鐦洹睌[出兩樣事物:野寺與晴樹。前者說明地處荒僻,人跡罕至;后者說明天朗氣清,春天的樹翠油油的,一派生機。在它們中間用了一個“分”字,好像是把彼此分隔開了。孟浩然有“綠樹村邊合”(《過故人莊》)句。這“分”與“合”恰相反,而其意卻是說綠樹擁著野寺;或是說綠樹將村莊包圍了起來,都表明樹多。次句也是兩樣事物:山亭與晚霞。這里用了一個“過”字,山亭似徐徐穿行在晚霞之間,賦予山亭以某種生命,化靜為動點活境界,平添情趣。這兩句的景色有淡素,有明媚,也有艷麗;但總的還是淡素較多。

          “春深無客到,一路落松花!眱删鋵懮揭爸撵o,沒有游人欣賞。轉(zhuǎn)寫到人事,點明無客人來,只有詩人自己,漫行在山間小路上,只見松花飄落,一片靜謐,人與自然達到了和諧的統(tǒng)一!按荷顭o客到”這句應(yīng)首句的“野寺”,與上面的自然色彩是諧調(diào)的。它也與首句一樣寫靜。不見人影,不聞喧嘩,寫靜而無板澀之嫌、沉悶之弊,卻在總體靜謐的意境中嵌入“深”“到”二字,又微微地點綴了某些動態(tài)、生機,活躍了畫面!耙宦仿渌苫ā保司潼c明是“山行”,又是化靜為動,落筆呈象,且又入聲。

          全詩不以強烈的對比、映襯來強化畫境,而是細細地輕挑漫撥,來傳送寂靜中的些微動態(tài),描寫精妙。同時在描寫中又特別注意色調(diào)的變幻:綠色的樹林、紅色的晚霞以及鋪滿地面的松花,在靜而動的山間畫圖中又染上了鮮明的色彩。此詩流露出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及其安閑自得的樂趣,表達了詩人獨自山行時趨塵脫俗的感覺。四句詩,句句寫景,一、三靜,二、四寓動于靜而愈顯其靜,手法新巧別致,作者越是絲毫不露聲色,愈見出“無客到”的山行道上這位“客”的恬淡閑適、怡然自得的情懷。王士禎稱其五言詩“有風人之旨,其章法之妙,如天衣無縫”(《池北偶談》),由此詩來看并非過譽。

          《山行》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具體創(chuàng)作年份不詳。深春四月的一個傍晚,詩人一人獨行、漫步山中,山野之春景引發(fā)了詩人之情思,因有此詩。

          經(jīng)典的古詩詞鑒賞17

          憫農(nóng)·鋤禾日當午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賞析

          這兩首小詩在百花競麗的唐代詩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卻流傳極廣,婦孺皆知,不斷地被人們所吟誦、品味,其中不是沒有原因的。

          首先,這兩首詩所抒寫的內(nèi)容是人們經(jīng)常接觸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許多熟視無睹的情況,如果一旦有人加以點撥,或道明實質(zhì),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種道理,就會覺得很醒目,很清楚,從而加深了認識。這兩首小詩所以有生命力,就有這一方面的道理。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這個春種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習見,眾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難于像詩人那樣去聯(lián)系社會、階級而思考一些問題。詩人卻想到了,他從四海無閑田的大豐收景象里看到農(nóng)夫猶餓死的殘酷現(xiàn)實。這一點撥就異常驚人醒目,自然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盤中餐,這原是人們天天接觸,頓頓必食的,然而并沒有誰想到把這粒粒糧食和農(nóng)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聯(lián)系在一起。詩人敏銳地觀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這就給人們以啟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從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糧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詩人在闡明上述的內(nèi)容時,不是空洞抽象地敘說和議論,而是采用鮮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對比來揭露問題和說明道理,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象第一首的前三句,從總體意義來說都是采用了鮮明的形象概括了農(nóng)民在廣大田野里春種秋收等繁重勞動的辛苦。這些辛苦并換來了大量的糧食,該說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卻凌空一轉(zhuǎn),來了個農(nóng)夫猶餓死的事實。這樣,前后的情況形成鮮明的對比,引發(fā)讀者從對比中去思考問題,得出結(jié)論,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觀點告訴讀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兩句并沒有說農(nóng)民種田怎樣辛苦,莊稼的長成如何不易,只是把農(nóng)民在烈日之下鋤禾而汗流不止的情節(jié)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這種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體、深刻且真實。所以詩人最后用反問語氣道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說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糧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體微察細,形象而貼切。

          最后,詩的語言通俗、質(zhì)樸,音節(jié)和諧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誦,也是這兩首小詩長期在人民中流傳的原因。

        【經(jīng)典的古詩詞鑒賞】相關(guān)文章:

        古詩詞鑒賞01-11

        古詩詞的鑒賞07-23

        經(jīng)典的古詩詞鑒賞通用03-07

        春曉古詩詞鑒賞02-23

        《水調(diào)歌頭》古詩詞鑒賞09-27

        古詩詞鑒賞技巧09-23

        優(yōu)美古詩詞鑒賞11-23

        鴟鸮古詩詞鑒賞05-06

        《青溪》古詩詞鑒賞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