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AⅤ免费|欧美 女 码 一区二区|国产明星视频愉拍在线|亚洲精品视频三级在线看

    1. 
      

      <cite id="zyqvt"></cite>
      1. <strike id="zyqvt"><table id="zyqvt"></table></strike>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鄭伯克段于鄢》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

        時間:2024-01-27 15:16:33 淼榮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鄭伯克段于鄢》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

          在年少學習的日子里,大家都背過文言文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語言,而不是日常語言寫的文章。為了讓更多人學習到文言文的精華,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鄭伯克段于鄢》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鄭伯克段于鄢》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

          作品簡介

          《鄭伯克段于鄢》是《春秋左氏傳》中的名篇。主要講述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鄭莊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間為了奪國君君權(quán)位而進行的一場你死我活的斗爭。鄭莊公設(shè)計并故意縱容其弟共叔段與其母武姜,其弟驕縱,于是欲奪國君之位,莊公便以此討伐共叔段。莊公怨其母偏心,將母親遷于穎地。后來自己也后悔了,又有穎考叔規(guī)勸,母子又重歸于好。

          原文:

          鄭伯克段于鄢

          先秦:左丘明

          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于武公,公弗許。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闭埦,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惫唬骸敖嫌,焉辟害?”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于己。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惫唬骸盁o庸,將自及!贝笫逵质召E以為己邑,至于廩延。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惫唬骸安涣x不昵,厚將崩!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書曰:“鄭伯克段于鄢!倍尾坏埽什谎缘;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奔榷谥}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于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遂為母子如初。

          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对姟吩唬骸⒆硬粎T,永錫爾類!涫侵^乎?”

          詞語注釋

          1、初:當初,這是回述往事時的說法。

          2、鄭武公:名掘突,鄭桓公的兒子,鄭國第二代君主。

          3、娶于申:從申國娶妻。申,春秋時國名,姜姓,河南省南陽市北。

          4、曰武姜:叫武姜。武姜,鄭武公之妻,“姜”是她娘家的姓,“武”是她丈夫武公的謚號。

          5、共(gōng)叔段:鄭莊公的弟弟,名段。他在兄弟之中年歲小,因此稱“叔段”。

          6、寤(wù)生:難產(chǎn)的一種,胎兒的腳先生出來。寤,通“啎”,逆,倒著。

          7、驚:使動用法,使姜氏驚。

          8、遂惡(wù)之:因此厭惡他。遂,連詞,因而。惡,厭惡。

          9、愛:喜歡,喜愛。

          10、亟(qì)請于武公:屢次向武公請求。亟,屢次。于,介詞,向。

          11、公弗許:武公不答應(yīng)她。弗,不。

          12、及莊公即位:到了莊公做國君的時候。及,介詞,到。即位,君主登上君位。

          13、制:地名,即虎牢,河南省滎(xíng)陽縣西北。

          14、巖邑:險要的城鎮(zhèn)。巖,險要。邑,人所聚居的地方。

          15、虢(guó)叔死焉:東虢國的國君死在那里。虢,指東虢,古國名,為鄭國所滅。焉,介詞兼指示代詞相當于“于是”“于此”。

          16、佗邑唯命:別的地方,聽從您的吩咐。佗,同“他”,指示代詞,別的,另外的。唯命,只聽從您的命令。

          17、京:地名,河南省滎陽縣東南。

          18、謂之京城大(tài)叔:京地百姓稱共叔段為京城太叔。大,同“太”。王力、朱駿聲作古今字。《說文》段注:“太從大聲,后世凡言大,而以為形容未盡則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

          19、祭(zhài)仲:鄭國的大夫。祭:特殊讀音。

          20、都城過百雉(zhì):都邑的城墻超過了300丈。都:《左傳·莊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指次于國都而高于一般邑等級的城市。雉:古代城墻長一丈,寬一丈,高一丈為一堵,三堵為一雉,即長三丈。

          21、國之害也:國家的禍害。

          22、先王:前代君王。郭錫良《古代漢語講授綱要》注為周開國君主文、武王。

          23、大都不過參(sān)國之一:大城市的城墻不超過國都城墻的三分之一,參,同“三”。

          24、中五之一:中等城市城墻不超過國都城墻的五分之一。“五分國之一”的省略。

          25、小九之一:小城市的城墻不超過國都城墻的九分之一!熬欧謬弧钡氖÷。

          26、不度:不合法度。

          27、非制也:不是先王定下的制度。

          28、不堪:受不了,控制不住的意思。

          29、焉辟害:哪里能逃避禍害。辟,“避”的古字。

          30、何厭(厭)之有:有何厭。有什么滿足。賓語前置何:疑問代詞作賓語定語。之:代詞,復指前置賓語。

          31、為之所:給他安排個地方,雙賓語,即重新安排。

          32、無使滋蔓(zī màn):不要讓他滋長蔓延,“無”通“毋”(wú)。

          33、圖:除掉。

          34、猶:尚且。

          35、況:何況。

          36、多行不義,必自斃:多做不義的事,必定自己垮臺。斃,本義倒下去、垮臺。漢以后才有“死”義。

          37、姑:姑且,暫且。

          38、既而:固定詞組,不久。

          39、命西鄙北鄙(bǐ)貳于已:命令原屬莊公的西部和北部的邊境城邑同時也臣屬于自己。鄙:邊邑也,從邑,啚聲,邊境上的城邑。貳:兩屬。

          40、公子呂:鄭國大夫。

          41、堪:承受。

          42、若之何:固定結(jié)構(gòu),對它怎么辦?之,指“大叔命西鄙北鄙貳于己”這件事。

          43、欲與大(tài)叔:如果想把國家交給共叔段。與,給予。

          44、臣請事之:那么我請求去事奉他。事,動詞,事奉。

          45、生民心:使動,使民生二心。

          46、無庸:不用!坝埂、“用”通用,一般出現(xiàn)于否定式。

          47、將自及:將自己趕上災難,杜預注:“及之難也。及:本義追趕上。

          48、收貳以為己:把兩屬的地方收為自己的領(lǐng)邑。貳,指原來貳屬的西鄙北鄙。以為,“以之為”的省略。

          49、廩(lǐn)延:地名,河南省延津縣北。

          50、厚將得眾:勢力雄厚,就能得到更多的百姓。眾,指百姓。

          51、不義,不暱(nì),厚將崩:共叔段對君不義,百姓就對他不親,勢力再雄厚,將要崩潰。暱:同昵(異體),親近。

          52、完聚:修治(城郭),聚集(百姓)。完,修葺(qì)。

          53、繕甲兵:修整作戰(zhàn)用的甲衣和兵器?槪蘩。甲,鎧甲。兵,兵器。

          54、具卒乘(shènɡ):準備步兵和兵車。具,準備。卒,步兵。乘,四匹馬拉的戰(zhàn)車。

          55、襲:偷襲。行軍不用鐘鼓。杜預注:“輕行掩其不備曰襲”。本是貶義,后逐漸轉(zhuǎn)為中性詞。

          56、夫人將啟之:武姜將要為共叔段作內(nèi)應(yīng)。夫人,指武姜。啟之,給段開城門,即作內(nèi)應(yīng)。啟,為動用法。

          57、公聞其期:莊公聽說了偷襲的日期。

          58、帥車二百乘:率領(lǐng)二百輛戰(zhàn)車。帥,率領(lǐng)。古代每輛戰(zhàn)車配備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二百乘,共甲士六百人,步卒一萬四千四百人。

          59、叛:背叛。

          60、入:逃入。

          61、公伐諸鄢:莊公攻打共叔段在鄢邑。諸:之于,合音詞。

          62、辛丑:干支紀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sì)午未申酉戌(xū)亥。二者相配,用以紀日,漢以后亦用以紀年。即二十三日。

          63、出奔共:出逃到共國(避難)。奔,逃亡。

          64、不弟:不守為弟之道。與“父不父,子不子用法相同!薄洞呵铩酚涊d道:“鄭伯克段于鄢!币馑际钦f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

          65、如二君,故曰克:兄弟倆如同兩個國君一樣爭斗,所以用“克”字;克,戰(zhàn)勝。

          66、稱鄭伯,諷失教也:稱莊公為“鄭伯”,是譏諷他對弟弟失教。譏,諷剌。失教,莊公本有教弟之責而未教。

          67、謂之鄭志:趕走共叔段是出于鄭莊公的本意。志,意愿。

          68、不言出奔,難之也:不寫共叔段自動出奔,是史官下筆有為難之處。

          69、寘:“置”的通用字。放置,放逐。

          70、誓之:為動,對她發(fā)誓。

          71、黃泉:地下的泉水,喻墓穴,指死后。

          72、悔之:為動,對這事后悔。

          73、潁考叔:鄭國大夫,執(zhí)掌潁谷(今河南登封西)。

          74、封人:管理邊界的地方長官。封:聚土培植樹木。古代國境以樹(溝)為界,故為邊界標志。

          75、有獻:有進獻的東西。獻作賓語,名詞。

          76、賜之食:賞給他吃的。雙賓語。

          77、食舍肉:吃的時候把肉放置一邊不吃。舍,舍的古字。

          78、嘗:吃過。

          79、羹:帶汁的肉!稜栄拧め屍鳌罚骸叭庵^之羹!

          80、遺(wèi)之:贈送給她。

          81、繄(yī)我獨無:我卻單單沒有!繄:句首語氣助詞,不譯。

          82、敢問何謂也:冒昧地問問你說的是什么意思呢?敢:表敬副詞,冒昧。

          83、故:原故,原因和對姜氏的誓言。

          84、悔:后悔的心情。

          85、何患焉:您在這件事上憂慮什么呢?焉:于是。

          86、闕:通“掘”,挖。

          87、隧而相見:挖個地道,在那里見面。隧,隧道,這里用作動詞,指挖隧道。

          88、其誰曰不然:那誰能說不是這樣(不是跟誓詞相合)呢?其,語氣助詞,加強反問的語氣。然,代詞,代莊公對姜氏發(fā)的誓言。

          89、賦:賦詩,孔穎達疏:“謂自作詩也!

          90、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走進隧道里,歡樂真無比。

          91、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yì):走出隧道外,心情多歡快。中、融:上古冬韻,今押韻。外,洩:上古月韻,今不押韻。

          92、遂為母子如初:從此作為母親和兒子象當初一樣。

          93、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94、施及莊公:施,延及。延及莊公。

          95、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匱,盡。錫,通賜,給與。

          96、其是之謂乎:其,表推測語氣,之,結(jié)構(gòu)助詞,助詞賓語前置。

          白話譯文

          從前,鄭武公在申國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莊公和共叔段。莊公出生時腳先出來,武姜受到驚嚇,因此給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厭惡他。武姜偏愛共叔段,想立共叔段為世子,多次向武公請求,武公都不答應(yīng)。

          到莊公即位的時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請求分封到制邑去。莊公說:“制邑是個險要的地方,從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給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辦!蔽浣阏埱蠓饨o太叔京邑,莊公答應(yīng)了,讓他住在那里,稱他為京城太叔。大夫祭仲說:“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墻超過三百方丈長,那就會成為國家的禍害。先王的制度規(guī)定,國內(nèi)最大的城邑不能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過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過它的九分之一。京邑的城墻不合法度,非法制所許,恐怕對您有所不利!鼻f公說:“姜氏想要這樣,我怎能躲開這種禍害呢?”祭仲回答說:“姜氏哪有滿足的時候!不如及早處置,別讓禍根滋長蔓延,一滋長蔓延就難辦了。蔓延開來的野草還不能鏟除干凈,何況是您受寵愛的弟弟呢?”莊公說:“多做不義的事情,必定會自己垮臺,你姑且等著瞧吧。

          過了不久,太叔段使原來屬于鄭國的西邊和北邊的邊邑也背叛歸為自己。公子呂說:“國家不能有兩個國君,現(xiàn)在您打算怎么辦?您如果打算把鄭國交給太叔,那么我就去服待他;如果不給,那么就請除掉他,不要使百姓們產(chǎn)生疑慮!鼻f公說:“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將要遭到災禍的!碧逵职褍蓪俚倪呉馗臑樽约航y(tǒng)轄的地方,一直擴展到廩延。公子呂說:“可以行動了!土地擴大了,他將得到老百姓的擁護!鼻f公說:“對君主不義,對兄長不親,土地雖然擴大了,他也會垮臺的!

          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準備好兵馬戰(zhàn)車,將要偷襲鄭國。武姜打算開城門作內(nèi)應(yīng)。莊公打聽到公叔段偷襲的時候,說:“可以出擊了!”命令子封率領(lǐng)車二百乘,去討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莊公又追到鄢城討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國。

          《春秋》記載道:“鄭伯克段于鄢!币馑际钦f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說他是莊公的弟弟;兄弟倆如同兩個國君一樣爭斗,所以用“克”字;稱莊公為“鄭伯”,是譏諷他對弟弟失教;趕走共叔段是出于鄭莊公的本意,不寫共叔段自動出奔,是史官下筆有為難之處。

          莊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潁,并且發(fā)誓說:“不到黃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見面!”過了些時候,莊公又后悔了。有個叫潁考叔的,是潁谷管理疆界的官吏,聽到這件事,就把貢品獻給鄭莊公。莊公賜給他飯食。潁考叔在吃飯的時候,把肉留著。莊公問他為什么這樣。潁考叔答道:“小人有個老娘,我吃的東西她都嘗過,只是從未嘗過君王的肉羹,請讓我?guī)Щ厝ニ徒o她吃!鼻f公說:“你有個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獨我就沒有!”潁考叔說:“請問您這是什么意思?”莊公把原因告訴了他,還告訴他后悔的心情。潁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擔心的!只要挖一條地道,挖出了泉水,從地道中相見,誰還說您違背了誓言呢?”莊公依了他的話。莊公走進地道去見武姜,賦詩道:“大隧之中相見啊,多么和樂相得。 蔽浣叱龅氐,賦詩道:“大隧之外相見啊,多么舒暢快樂!”從此,他們恢復了從前的母子關(guān)系。

          君子說:“潁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僅孝順自己的母親,而且把這種孝心推廣到鄭伯身上!对娊(jīng)·大雅·既醉》篇說:‘孝子不斷地推行孝道,永遠能感化你的同類。’大概就是對潁考叔這類純孝而說的吧?”

          創(chuàng)作背景

          春秋時期,周王室逐漸衰微,各諸侯國之間開始了互相兼并的戰(zhàn)爭,各國內(nèi)部統(tǒng)治者之間爭奪權(quán)勢的斗爭也加劇起來。為了爭奪王位,骨肉至親成為殊死仇敵。

          隱公之年(公元前772年),鄭國國君之弟公叔段,謀劃奪取哥哥鄭莊公的君位,莊公發(fā)現(xiàn)后,巧施心計,采取欲擒故縱的手段,誘使共叔段得寸進尺,愈加驕橫,然后在鄢地打敗了公叔段,使他“出奔”。

          作品賞析

          《鄭伯克段于鄢》是編年體史書《左傳》的一個片段,卻儼然一篇完整而優(yōu)美的記事散文。文章把發(fā)生在兩千七百多年前的這一歷史事件,具體可感地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使我們仿佛真的進入了時間隧道,面對面地聆聽歷史老人繪聲繪色地講述這一事件的緣起、發(fā)生、發(fā)展和最后結(jié)局。從而,不僅讓我們明了這一歷史事件的真實情況,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相關(guān)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并進而感悟到鄭國最高統(tǒng)治者內(nèi)部奪權(quán)斗爭的尖銳性和殘酷性。

          《鄭伯克段于鄢》能有這樣的藝術(shù)效果,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是記敘得法。此文并不平鋪直敘地記述事件的發(fā)展過程,而是緊緊抓住相關(guān)人物性格的發(fā)展邏輯及其言行展開記述。這樣,不僅使我們清楚地看到,正是相關(guān)人物的固有個性決定著事件的發(fā)展和結(jié)局;同時又使我們在事件的發(fā)展和結(jié)局中,更清楚地看到了相關(guān)人物的固有個性。

          通過《鄭伯克段于鄢》,我們還可以深刻地感悟到《左傳》的一種總體行文特點,即不著一褒字,也不著一貶字,而褒貶自在其中。這種手法,也正是《春秋》一書所用的手法。即后來常說的“春秋筆法”。即如我們所說的鄭莊公陰險狡詐、姜氏偏心溺愛、共叔段貪得無厭,并非作者直接告訴我們,而是通過他們各自的言行惟妙惟肖地表現(xiàn)出來。好的敘事體作品,作者的傾向是在真實而客觀地敘述和描寫故事的發(fā)展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顯現(xiàn)出來的。

          《鄭伯克段于鄢》結(jié)構(gòu)完整,情節(jié)波瀾起伏,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尤其是把鄭莊公老謀深算的性格刻畫的淋漓盡致。鄭莊公先封叔段于京,又聽任叔段"不度","命西鄙北鄙貳于己",既而"收貳以為己邑",最后"伐諸鄢",有人認為表現(xiàn)了莊公的"仁慈"和"忍讓",有人卻認為他是有意"養(yǎng)成其惡"。此事是春秋開篇的第一則故事,除了說明多行不義必自斃之外還講說了兄弟的悌,以及后面潁考叔勸君,莊公掘地見母表現(xiàn)出的孝及君臣之義,是孝悌故事中的經(jīng)典。

          “遂為母子如初”的結(jié)尾,有人稱之為丑劇,亦不為過,像姜氏母子這樣早已失去了普通人性的典型人物,在經(jīng)過了一場你死我活的掙斗之后,能夠毫無芥蒂再敘什么天倫之樂嗎?何況在剛出生之時就埋下了怨恨的種子,“遂為母子如初”的“初”字就缺乏依據(jù),顯得勉強了,血腥的廝殺早就把統(tǒng)治階級竭力宣揚的那層薄薄的“孝悌”的外衣撕得粉碎了。無怪乎史官對此事的評論也感到為難了!靶⒆硬粎T、永錫爾類”這是作者針對潁考叔而說的。將孝道永賜予汝之族類,似乎是鄭莊公受到潁考叔孝母的感染,其實不過是莊公借此就坡下驢。他之所以欣然接受潁考叔的建議,不過是企圖縫補這些破碎的外衣,掩蓋已經(jīng)充分暴露的骯臟的軀體和丑惡的靈魂。這也是千古奸雄的伎倆,因為在這里鄭莊公又集中地表現(xiàn)了他的偽善,而偽善是永遠和丑惡伴隨在一起的。

          藝術(shù)特點

          1、人物個性鮮明。鄭莊公老謀深算,陰險狡猾。主要表現(xiàn)在對自己的同胞兄弟“縱其欲而使之放,養(yǎng)其惡而使其成”(宋人呂祖謙語,見《東萊博議》),充分暴露共叔段的“不義”。所以當姜氏“請京”,太叔“收貳”時,他都盡量滿足,并駁回大臣們的建議。但當共叔段“將襲鄭”時,他先發(fā)制人,一舉把他趕到了“共”,絕除后患。莊公的陰險,還表現(xiàn)在對待母親明顯違反原則的請求(如“請京”),也不勸阻;對待弟弟的越軌行為(如“收貳”等),從不進行教育。他是有意養(yǎng)成共叔段的惡性。共叔段恃寵恣肆,貪婪愚蠢。他在母親溺愛下,恣意妄為。在得到京城后,肆意擴大勢力范圍,并發(fā)展到舉兵起事,想奪取整個鄭國。他的愚蠢表現(xiàn)在他只知“貪”而無一點“謀”。他絲毫不了解莊公已為他布下了天羅地網(wǎng),讓他“自及”,結(jié)果只落得“出奔共”的下場。姜氏這位貴婦人毫無原則觀念,任性偏心。生莊公難產(chǎn),就視若仇人,并且置立嫡立長的宗法制度原則于不顧,想廢長立幼;沒有達到目的,又為共叔段“請制”“請京”,甚至做共叔段的內(nèi)應(yīng),企圖滅掉莊公,與莊公毫無母子之情。

          2、敘事線索清晰。作者緊緊抓住以鄭莊公為一方,以姜氏、共叔段為另一方的矛盾沖突這一線索,圍繞爭奪權(quán)利這一焦點安排敘事線索。第一部分(第一段)交代人物和矛盾的起因;第二部分(第二—四段)敘述矛盾沖突的發(fā)生和發(fā)展;第三部分(第五—六段)寫矛盾的高潮和結(jié)局。在敘述事件經(jīng)過時,有以莊公一方為主,省去了許多筆墨,使得文章不但線索清晰,而且文字簡潔。

          3、寫法詳略得當!多嵅硕斡谯场吩攲懙牡胤接卸。一是莊公一方商討對付共叔段。莊公與祭仲、公子呂的對話寫得很詳,這是為了表示莊公的老謀深算,陰險狡猾;同時也交代了共叔段“舉事”的經(jīng)過。另一處是“掘地見母”,宣揚了儒家的“孝”道!多嵅硕斡谯场仿詫懙牡胤绞墙蠟楣彩宥巍罢堉啤薄罢埦焙凸彩宥伪淮驍〉慕(jīng)過。這種詳略安排,有利于突出主題。

          作品出處

          《鄭伯克段于鄢》選自《春秋左傳》。

          《左傳》是儒家經(jīng)典之一,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豆騻鳌、《谷梁傳》是從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釋《春秋》,而《左傳》則從豐富的歷史材料去詮釋《春秋》。唐劉知幾《史通》評論《左傳》時說:“其言簡而要,其事詳而博!睂ρ芯看呵锸泛瓦h古史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左傳》敘事敢于直書不諱,揭示事情的真實面貌,全書有關(guān)戰(zhàn)爭的文字較多,這些文字翔實生動,如晉楚城濮之戰(zhàn)、秦晉郩之戰(zhàn)、齊晉鞌之戰(zhàn)、晉楚鄢陵之戰(zhàn),都有出色的敘述。善于敘事,講究謀篇布局,章法嚴謹,都是《左傳》的獨到之處。正因為如此,它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歷代注釋《左傳》的著作頗多,西晉大學者杜預撰《春秋經(jīng)傳集解》,把《春秋》與《左傳》合為一編。唐孔穎達遵循杜預注而為疏,成為歷史上最有影響的注釋之作。清洪亮吉撰《春秋左傳詁》、劉文淇撰《春秋左傳舊注疏證》、今人楊伯峻撰《春秋左傳注》,都是比較重要的注本。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期的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司馬遷首先認為《左傳》是左丘明所寫,自劉向、裴骃、劉歆、桓譚、班固皆以《左傳》出于左丘明。唐朝的劉知幾《史通·六家》亦稱:“左傳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

          作者簡介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說姓丘,名明,左乃尊稱),春秋末期魯國人。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言與其同恥。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碧匪抉R遷稱其為“魯之君子”。左丘明世代為史官,并與孔子一起“乘如周,觀書于周史”,據(jù)有魯國以及其他封侯各國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國古代第一部記事詳細、議論精辟的編年史《左傳》,和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國別史《國語》,成為史家的開山鼻祖。

          人物成就

          左丘明與孔子生活在同一時代,孔子與其同好惡,稱其為君子,是一位品德高尚,值得尊敬的先儒、先賢。左丘明的著作及其學術(shù)思想是儒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蹲髠鳌纷鳛橐徊坑浭鲈攤、論述精辟的編年史,具有很高的史學、文學價值,又是一部著名的軍事著作,是中國歷史經(jīng)典之一。

          文學創(chuàng)作

          左丘明相傳著有《左傳》《國語》兩部文學巨著!洞呵镒笫蟼鳌范嘁允穼嵔忉尅洞呵铩,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以記事為主,兼載言論,敘述詳明,文字生動簡潔,全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歷史面貌,既是重要的儒家經(jīng)典,又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編年體史書,在文學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國語》分別記載西周末年至春秋時期(約前967年-前453年)周王室及魯齊晉鄭楚吳越諸國史實,偏重記述君臣言論,為中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日夜操勞,歷時30余年,一部縱貫200余年、18萬余字的《春秋左氏傳》定稿,其歷史、文學、科技、軍事價值不可估量,為歷代史學家和文人所推崇!蹲髠鳌酚浭孪喈斣敿殻瑢v史事件一般都能做到首尾完整。此外,《左傳》還吸收了其他史體的長處,把其他史體的史料按年代順序組織進去,使編年體史書達到基本成熟的程度。所以,《左傳》是中國第一部真正名副其實的編年體歷史著作。不僅如此,在歷史編纂上,《左傳》還擴大了編年體史書的容量:它在編年記事總的格局中,富于變化,有時著意寫一件史事的本末原委,有時集中寫一位歷史人物的經(jīng)歷和活動。這不僅拓展了編年體史書在寫人、記事方面的容量,而且有助于彌補一件史事被相關(guān)年代中其他史事割裂的缺點。另外,在編纂學上,《左傳》首創(chuàng)“君子曰”一欄!熬釉弧币宰h論形式升華史事,為史書作者發(fā)表一家之言提供了園地,成為一種優(yōu)良的史學傳統(tǒng)。

          思想主張

          左丘明很重視禮的作用。他認為禮是治理國家、安定社會、造福人民的依據(jù)和手段,也是“君子”必須遵行的規(guī)范;作為一個君子,首先要把禮和義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君子動則思禮,行則思義,不為利回,不為義疚”(《左傳·昭公三十一年》)。意思是:一思考問題就要想到禮,一做事就要考慮到義,不為利而喪失意志,不為義而感到內(nèi)疚。體現(xiàn)禮的眾多禮節(jié)也要和義結(jié)合,對失禮行為持堅決批評的態(tài)度。

          受重禮思想的影響,左丘明特別重視個人的品德修養(yǎng)。這些修養(yǎng)包括忠、孝、信、義、讓等。他認為忠是一個人最美好的品德,忠的首要涵義是忠于國君:楚國的子囊在國君死后還不忘給他增加好名聲,在自己將要死的時候不忘保衛(wèi)祖國,他認為這就是忠;鬻拳曾用兵器威逼楚文王納諫,自認犯了罪而砍斷雙腳,他認為這也是忠。對君王要忠,對父母就要孝。鄭莊公因母親幫助弟弟謀反,將母親軟禁起來發(fā)誓永不相見,潁考叔幫助鄭莊公母子和解,左丘明對潁考叔大加贊嘆,說他能愛自己的母親,并且把這種愛也傳遞給莊公,是“純孝”。信是君子的一個道德標準,它不僅表現(xiàn)在個人品德上,還體現(xiàn)在國家之間,如果國家之間的結(jié)盟不是建立在信的基礎(chǔ)上,即使結(jié)盟也沒有任何意義。一個品德高尚的君子,除了講信,還要講義。衛(wèi)大夫石砏大義滅親,將參與叛亂的兒子正法,左丘明給予高度評價,稱其為“純臣”。讓,就是謙讓,是禮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一個國家能夠形成一種上下謙讓的良好社會風氣,那么這個國家就能長治久安。另外,君子還要從善不從惡,知道善不可以丟、惡不可以長,做到從善如流。對于那些踐踏忠孝信義、品行惡劣的人,左丘明表示深惡痛絕。

          左丘明認為國君也必須注重品德修養(yǎng):國君要治理好國家,首先自己要賢明,做到秉正無私、心胸博大、知人善任;治理國家,還必須把德政和刑罰結(jié)合起來,用德政來治理百姓、用刑罰來糾正邪惡,這樣百姓才能安居樂業(yè)、邪惡才能消除。

          左丘明認為在軍事上也同樣要重視德和義的作用:主張戰(zhàn)前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否則就不要出師。這些準備包括:度德,即考慮自己的德能否爭取到民眾的擁護;量力,即正確估價敵我力量的對比;親親,即努力團結(jié)自己的親人,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支持;征辭,即要有開戰(zhàn)的充足理由;察有罪,即考察有罪過的征伐目標。除了第二條“量力”之外,其余四條都與德義有關(guān)。

          人物生平

          世代左史

          后人研究認為,左丘明是齊開國之君姜太公二十一世裔孫,楚左史倚相之孫,魯太史成之子。西周建立后,周公分封諸侯,姜太公因滅商有功被封于齊,都于營丘(始封昌樂,再徙博興,又遷臨淄)。姜太公死后,嫡長子丁公繼位,小兒子印依營丘居住,改姓為丘。

          丁公死后三世,哀公即位。這時,紀國的國君與他不和,遂向周王進讒,挑撥哀公和周王的關(guān)系,致使周王一怒之下烹煮了哀公。哀公的弟弟靜被立為諸侯,即胡公。哀公同母之弟山不服胡公,組織同黨率領(lǐng)營丘的人馬殺死胡公,自立為國君,是為獻公。當時,印的后人婁嘉被迫隨山參與了此次宮廷之爭。斗爭雖取得勝利,但骨肉相殘,又背著弒君的罪名,婁嘉擔心禍及己身,于是離開齊國投奔到楚國,出任楚國的左史官。那個時代的官職,往往是父死子繼,所以古人常以所任官職為姓。

          婁嘉及其后人世代擔任楚國的左史官,所以便改丘姓為左,長期在楚國定居下來。婁嘉的十二代孫倚相,史稱“左史倚相”,是春秋時期杰出的史官,在楚國政治地位較高。倚相生兒子成。成任左史時楚國發(fā)生爭奪君權(quán)的內(nèi)亂:楚公子比弒殺其君,隨后又被公子棄疾殺死。

          公元前506年,周天子率領(lǐng)諸侯討伐楚國,為保存典籍,倚相帶領(lǐng)子孫離開楚國來到魯國,定居肥城石橫衡魚村,做了魯國的太史。倚相把典籍獻給了魯國,以便保存下去。為使子孫后代不忘先人,他把姓氏定為老祖宗封地營丘的“丘”字。他的兒子亦通曉史事,被任命為魯國的太史,成生子左丘明,后來左丘明又繼承了他父親的職位,繼任魯國的太史官。左丘明博覽天文、地理、文學、歷史等大量古籍,學識淵博。任魯國左史官,在任時盡職盡責,德才兼?zhèn),為時人所崇拜。

          參政議政

          左丘明與孔子同為春秋末期人,二人關(guān)系密切。他曾與孔子一同前往周室,鼎力支持孔子從政,受到孔子的好評。加上左丘明品德高尚,胸懷坦蕩,深得魯侯器重。

          作為太史,左丘明非常關(guān)心國家政事,積極參政議政。如魯定公想任命孔子為司徒,打算找三桓進行商議,事先征求左丘明的意見。左丘明說:“孔子是當今的大圣人。圣人一當政,犯錯誤的人就很難保住自己的官位。您要任用孔子,卻又想和三桓商量,他們怎會支持您的主張呢?”魯定公百思不得其解地問道:“你怎么知道他們不會同意?”左丘明笑了笑,回答道:“從前,周朝有個人很喜歡毛皮大衣,同時也很喜歡美味肉食。他想做件價值千金的皮大衣,于是就去和狐貍商量,直接向狐貍索要皮毛;他想辦桌味道鮮美的牲祭,于是就去同羊兒商量,直接向羊索要羊肉。話還沒說完,狐貍和羊兒便都躲藏了起來。因此,五年過去了,這人一件皮大衣也沒做成;十年過去了,一次牲祭也沒做上。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周人的謀略不對。你打算任命孔子為司徒,卻召集三桓來商量,這同與狐貍商量做皮大衣、與羊兒商量做牲祭是同一個道理!

          左丘明這樣說是因為孔子主張削弱三桓,加強君權(quán),曾向魯定公提出“墮三都”的建議!叭肌敝溉傅娜齻據(jù)點:季孫氏的費邑、叔孫氏的睩邑和孟孫氏的成邑!叭肌笔侨笇构业乃接袚(jù)點。由于三桓住在國都,封邑由家臣掌管,因此“三都”對三桓本身來說同樣也是一種威脅?鬃油ㄟ^游說曾一度使魯公拆掉了叔孫氏的睩邑,如此這樣,左丘明冷靜地分析了三桓不會支持魯定公任用孔子的原因,看到了三桓與孔子之間的矛盾,所以當魯定公征求自己的意見時,他便用兩個寓言故事比喻說明,建議避開三桓直接任用孔子。于是,魯定公聽從左丘明的建議,沒經(jīng)三桓同意就直接任命了孔子。

          纂修史書

          為了著述歷史,左丘明曾與孔子一同前往周室,在周太史那里查閱檔案,回魯后孔子便寫了文字簡明的《春秋》,而左丘明則寫成了內(nèi)容浩繁的《左傳》。魯國是周公的封地,相傳周公治禮作樂,魯國保存了前代的多種禮樂制度和文獻,所以魯國一向有“禮樂之邦”的美稱。西周滅亡后,周室文化在西方蕩然無存,卻在東方魯國保留得相當完整。當時魯國的各種文獻和檔案資料,屬于太史職掌收藏,左丘明既然為魯國的太史,自然也就掌握了春秋時代中原最豐富的文獻資源。因此,左丘明能夠?qū)懗觥蹲髠鳌愤@樣一部規(guī)?涨暗氖穼W巨著也就不難理解了。《左傳》的編撰,是左丘明史官生涯中最大的成就,其在中國思想史、史學史、文學史和學術(shù)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周敬王四十一年(約前479) ,晚年的左丘明,眼睛出了毛病,不得不辭官回鄉(xiāng)。左丘明辭官還鄉(xiāng)后,建立了左史書舍,開始編纂《左傳》《國語》。左丘明纂修《國語》的時候已經(jīng)失明了。但強烈的歷史使命感使他振作起來,將幾十年來的所見所聞,各諸候的要聞和君臣容易得失的話記述下來,匯集成著名的歷史名著《國語》!秶Z》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與《左傳》一起成為珠聯(lián)璧合的歷史文化巨著。

          《鄭伯克段于鄢》練習題

          一、填空題

          1.《春秋》三傳分別是:《 》、《公羊傳》、《谷梁傳》。

          2.第一篇記事詳細完整的編年體史書是( )。

          3.燭之武是《左傳》中( )篇中的人物。

          4.《左傳》是記錄春秋歷史的編年體史書,相傳是魯國史官( )為孔子修訂的《春秋》所作的傳。

          5.( )是中國第一部敘事歷史著作,在歷史、文學和語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6.在《鄭伯克段于鄢》中,“多行不義必自斃”指的是( )。

          二、單項選擇題

          1.《左傳》是記錄春秋歷史的史書,其體例是( )

          A.國別體 B.紀傳體

          C.編年體 D.其他

          2.我國第一部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是( )

          A.《春秋》 B.《左傳》

          C.《國語》 D.《史記》

          3.《鄭伯克段于鄢》事件發(fā)生的背景是( )

          A.春秋初期 B.戰(zhàn)國末期

          C.盤庚遷都時 D.武王伐紂時

          4.《左傳》是一部( )

          A.編年體歷史著作 B.國別體歷史著作

          C.紀傳體歷史著作 D.紀傳體斷代史著作

          5.《鄭伯克段于鄢》是一篇典型的( )

          A.寫人文章 B.敘事文章

          C.議論文章 D.抒情文章

          參考答案

          一、填空題

          1.《左傳》

          2.《左傳》

          3.《燭之武退秦師》

          4.左丘明

          5.《左傳》

          6.共叔段

          二、單項選擇題

          1.C

          2.B

          3.A

          4.A

          5.B

        【《鄭伯克段于鄢》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相關(guān)文章:

        鄭伯克段于鄢文言文翻譯04-26

        《鄭伯克段于鄢》譯文及注釋12-21

        《鄭伯克段于鄢》文言文05-10

        《鄭伯克段于鄢》文言文賞析08-21

        《鄭伯克段于鄢》文言文4篇05-10

        《吳許越成》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04-15

        《齊國佐不辱命》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07-19

        《介之推不言祿》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04-12

        《燭之武退秦師》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