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AⅤ免费|欧美 女 码 一区二区|国产明星视频愉拍在线|亚洲精品视频三级在线看

    1. 
      

      <cite id="zyqvt"></cite>
      1. <strike id="zyqvt"><table id="zyqvt"></table></strike>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語文文言文知識(shí)點(diǎn)

        時(shí)間:2025-04-03 17:35:13 藹媚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語文文言文知識(shí)點(diǎn)

          在年少學(xué)習(xí)的日子里,許多人都對(duì)一些經(jīng)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是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shí)期的口語為基礎(chǔ)而形成的書面語。你知道的經(jīng)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語文文言文知識(shí)點(diǎn),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語文文言文知識(shí)點(diǎn)

          語文文言文知識(shí)點(diǎn) 1

          《項(xiàng)脊軒志》

          一、多義詞

          1、顧: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回頭看)

          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

          三顧臣于草廬之中(拜訪)

          2、稍:縣官日有廩稍之供(公家給的糧食)

          稍出近之,愁愁然莫相知(逐漸,漸漸)

          余稍為修葺(稍微,略微)

          3、置: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安放)

          內(nèi)外多置小門(設(shè)置)

          沛公則置車騎(放棄,丟下)

          4、去: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止十有一月耳(距離)

          比去,以手闔門(離開)

          去民之所惡,補(bǔ)民之不足(除掉,去掉)

          5、歸:后五年,吾妻來歸(女子出嫁)

          一年來歸,妻跪問其故(回來)

          江表英豪咸歸附之(歸附)

          二、詞類活用

          1、雨澤下注(向下,名作狀)

          2、使不上漏(從上面,名作狀)

          3、東犬西吠(向西,名作狀)

          4、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喂養(yǎng),名作動(dòng))

          5、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親手,名作狀)

          6、前辟四窗(從前面,名作狀)

          7、垣墻周庭(砌上垣墻,名作動(dòng))

          8、執(zhí)此以朝(上朝,名作動(dòng))

          三、古今異義詞

          1、先大母(古義:去世的;今義:在前邊)

          2、來歸(古義:女子出嫁;今義:回來)

          3、凡再變矣(古義:兩次或第二次;今義:又)

          四、特殊句式

          1、項(xiàng)脊軒,舊南閣子也(判斷句)

          2、嫗,先大母婢也(判斷句)

          3、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句)

          語文文言文知識(shí)點(diǎn) 2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僅僅。)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無:通“毋”,不要。)

          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 (頒:通“斑”,花白。) 涂有餓殍而不知發(fā)。 (涂:通“途”,道路。)

          ?以為輪。 (?:通“?”,使彎曲。)

          雖有槁暴。 (有:通“又”,再。 暴:通“曝”,曬。)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知:通“智”,才智。) 君子生非異也。 (生:通“性”,資質(zhì),稟賦。)

          合從締交。 (從:通“縱”,合縱,六國聯(lián)合共同對(duì)付秦國的策略。)

          威振四海。 (振:通“震”,震懾。)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頓,失敗。)

          陳利兵而誰何。 (何:通“呵”,呵問。) 始皇既沒。 (沒:通“歿”,死。)

          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 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受:通“授”,傳授。)

          贏糧而景從。 (景:古“影”,像影子一樣。)

          或師焉,或不焉。 (不:通“否”,指不從師學(xué)習(xí)。)

          1、 所守或匪親。 (匪:通“非”,不是。)

          二、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的古今異義詞的古義或今義

          以手撫膺坐長嘆 (古義:徒,空。 今義:作動(dòng)詞。)

          叢菊兩開他日淚 (古義:往日,過去。今義:以后,將來的某一天或某一時(shí)期。)

          無邊落木蕭蕭下 (古義:樹葉。 今義:樹木。)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古義:第二年。 今義:今年的下一年。)

          因?yàn)殚L句,歌以贈(zèng)之。(古義:因此寫了。 今義:表原因。)

          老大嫁作商人婦。 (古義:年紀(jì)大了。 今義:長子,長兄等。)

          朝來暮去顏色故。 (古義:容貌。 今義:色彩。)

          又聞此語重唧唧。 (古義:嘆息聲。 今義:一般指蟲鳴。)

          凄凄不似向前聲。 (古義:剛才。 今義:朝著前面。)

          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xùn)|。 (古:黃河。 今義:泛指河流。)

          (古:谷物收成不好。 今義:兇惡,厲害。)

          棄甲曳兵而走。 (古:逃跑。 今義:行,走路。)

          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 (古:供養(yǎng)活著的人。 今義:保養(yǎng)身體。)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古:可以憑借。 今義:表示同意、認(rèn)可。)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古:這樣,卻。 今義:轉(zhuǎn)折連詞。)

          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不要?dú)w咎。 今義:沒有罪過。)

          金就礪則利。 (古:指金屬制的刀劍。今義:黃金。)

          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已。 (古:檢查。 今義:參加、參見等。)

          用心一也。 (古:用,使用;心,心力。 今義:集中注意力,存心。)

          蟹六跪而二螯 (古:足,腳。 今義:兩膝彎曲,單膝或雙膝著地。)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古:安置,安身。 今義:托付,把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物身上。)

          流血漂櫓。 (古:盾牌。 今義:指劃船的工具。)

          以為桂林、象郡。 高中英語 (古:把……作為。 今義:認(rèn)為。)

          贏糧而景從。 (古:背負(fù),擔(dān)負(fù)。 今義:獲得,獲勝。)

          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崤山以東。 今義:山東省。)

          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 (古:求學(xué)的人。 今義:有專門學(xué)問的人。)

          吾從而師之。 (古:跟隨并且。 今義:表因果的連詞。)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古:無論。 今義:沒有。)

          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yuǎn)矣。(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義:許多人。)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古:風(fēng)尚。 今義:道路,道德。)

          小學(xué)而大遺。 (古:在小的方面學(xué)習(xí)。今義:指與中學(xué)、大學(xué)相對(duì)的“小學(xué)”。)

          弟子不必不如師 (古:不一定。 今義:用不著,不需要。)

          語文文言文知識(shí)點(diǎn) 3

          一、一詞多義

          如:

         。1)如或知爾(連詞,如果)

         。2)如五六十、如會(huì)同(連詞,或者)

          (3)如其禮樂(連詞,表示另提一事,至于)

          (4)沛公起如廁(動(dòng)詞,到……去,往)

          (5)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動(dòng)詞,比得上)

          以:

          (1)以吾一日長乎爾(介詞,因?yàn)椋?/p>

         。2)毋吾以也(通“已”,停止)

         。3)則何以哉(動(dòng)詞,做)

          (4)加之以師旅(介詞,用)

          (5)以俟君子(連詞,表目的,來)

          (6)為國以禮(介詞,用)

          方: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名詞,縱橫,方圓)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名詞,道,指是非準(zhǔn)則)

          二、通假字

          1、鼓瑟希(希,通“稀”,稀疏)

          2、莫春者(莫,通“暮”)

          3、唯求則非邦也與(與,通“歟”,語氣詞)

          4、毋吾以也(以,通“已”,停止)

          三、詞類活用

          1、端章甫(名詞作動(dòng)詞,穿禮服、戴禮帽)

          2、鼓瑟希(鼓:名詞作動(dòng)詞,彈奏)

          3、風(fēng)乎舞雩(風(fēng):名→動(dòng),吹風(fēng)、乘涼)

          4、三子者出,曾皙后(后:名詞作動(dòng)詞,落在后面)

          5、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小,大:形容詞作名詞,小事,大事)

          四、文言句式

          1、賓語前置句

          (1)毋吾以也(即,毋以吾也)(這一句還是省略句)

         。2)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

         。3)則何以哉(即,則以何哉)

         。4)爾何如(即,爾如何)

          2、狀語后置句

          (1)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2)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

         。3)異乎三子者之撰

         。4)為國以禮

          五、注釋:

          能:動(dòng)詞,能做到,勝任

          焉:這里作指示代詞兼語氣詞,指代下文“小相”這種工作

          如:連詞,或者

          會(huì):諸侯會(huì)盟

          同:諸侯共同朝見天子

          端:古代的一種禮服

          章甫:古代的一種禮帽。這里都是名詞用作動(dòng)詞,意思是“穿著禮服,戴著禮帽”

          愿:愿意

          相:在祭祀、會(huì)盟或朝見天子時(shí)主持贊禮和司儀的人

          焉:兼詞,于是,在這些場(chǎng)合里

          語文文言文知識(shí)點(diǎn) 4

          一、重點(diǎn)詞語解釋

          1、 賈人夏則資皮(積蓄,儲(chǔ)備。這里作準(zhǔn)備)

          2、吊有憂(慰問)

          3、當(dāng)室者死(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長子)

          4、支子死(庶子,指妾所生的兒子)

          5、踐辭曰(推辭)

          6、越四封之內(nèi)(疆界)

          7、其有敢不盡力者乎(副詞,表詰問,同豈,難道)

          8、旅進(jìn)旅退(俱,共同)

          9、果行,國人皆勸(果決地)

          10、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誰)

          11、是故敗吳于囿(因此)

          12、無乃后乎(無乃,恐怕吧)

          二、通假字(寫出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釋)

          1、將帥二三子以蕃(帥通率)

          2、令壯者無取老婦(取通娶)

          3、將免者以告(免通娩)

          4、三年釋其政(政通征)

          5、國之孺子之游者,無不餔也(餔通哺)

          6、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有通又)

          7、而摩厲之于義(摩厲通磨礪)

          三、一詞多義(解釋多義詞)

          1、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

          如寡人者,安與知恥(感到,覺得)

          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管理,主持)

          孰為汝多知乎(通智)

          2、復(fù):山重水復(fù)疑無路(繁復(fù))

          其有敢不盡力者乎,請(qǐng)復(fù)戰(zhàn)(再)

          未若復(fù)吾賦不幸之甚也(恢復(fù))

          3、既:既而兒醒,大啼 (不久)

          譬如蓑笠,時(shí)雨既至,必求之(已經(jīng))

          將軍既帝室之胄(既然)

          4、勸:果行,國人皆勸(鼓勵(lì))

          勸君更進(jìn)一杯酒(勸說)

          5、遂:自殺未遂(成功)

          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于是)

          遂使之行成于吳(終于)

          遂滅吳(就)

          6、當(dāng):當(dāng)室者死,三年釋其政(掌管)

          木蘭當(dāng)戶織(面對(duì))

          好雨知時(shí)節(jié),當(dāng)春乃發(fā)生(到了)

          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阻擋,把守)

          當(dāng)獎(jiǎng)率三軍,北定中原(必定)

          今當(dāng)遠(yuǎn)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將)

          四、特殊句式(指出各句的句式)

          1、越王勾踐棲于會(huì)稽山上(介賓短語后置)

          2、何后之有(賓語前置)

          3、執(zhí)其手與之謀(省略)

          4、夫吳之與越也,仇讎敵戰(zhàn)之國也(判斷句)

          5、十年不收于國(介賓短語后置)

          6、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省略)

          7、國之孺子之游者,無不餔也(定語后置,判斷句)

          8、此則寡人之罪也(判斷句)

          五、詞類活用(解釋活用詞,并指出其用法)

          1、非其夫人之所織則不衣(名作動(dòng),穿)

          2、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名作動(dòng),以禮相待)

          3、昔者夫差恥吾君于諸侯之國(意動(dòng),以為恥)

          4、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使動(dòng),使?jié)?

          5、又郊敗之(名作狀,在郊外)

          6、宦士三百人于吳(名作動(dòng),做帝王的仆侍)

          7、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使動(dòng),使退卻)

          六、古今異義詞(指出其古今異義)

          l、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yǎng)而擇也

          古義:得力的幫手 今義:幫兇

          2、生丈夫,二壺酒

          古義:男孩 今義:女子的配偶

          3、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義:原野 今義:黃河中下游地區(qū)

          4、國人皆勸

          古義:勸勉,勉勵(lì) 今義:勸說

          七、難句翻譯

          1、 夫雖無四方之憂,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yǎng)而擇也

          譯:即使沒有四邊入侵的外患,但是有謀略的大臣和勇猛的武將,也不能不加以培養(yǎng)教育來供挑選錄用。

          2、 茍得聞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譯:如果能夠聽到大夫您的計(jì)謀,有什么遲呢?

          3、 去民之所惡,補(bǔ)民之不足:

          譯:不去做百姓所厭惡的事情,補(bǔ)做老百姓認(rèn)為應(yīng)該做而沒有做的事。

          4、 當(dāng)室者死,三年釋其政:支子死,三月釋其政。

          譯:嫡子死了的,免除他三年的賦稅;庶子死了的,免除他三個(gè)月的賦稅。

          5、 其達(dá)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而摩厲之于義。

          譯:那些明智達(dá)理的士人,使他的居所整潔,使他穿著漂亮,使他吃飽飯,和他們研究事物的義理。(在道義上和他切磋。)

          6、 昔者夫差恥吾君于諸侯之國:

          譯:以前夫差讓我們國君在諸侯面前出丑。

          7、 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

          譯:有哪個(gè)君主像這樣恩惠,可以不為他效勞嗎?

          8、臣而思報(bào)君之仇,其有敢不盡力者乎?

          譯:做臣子的想著要報(bào)國君的仇,難道有敢不盡力的嗎?

          語文文言文知識(shí)點(diǎn) 5

          一.通假字

          1、子曰:“學(xué)而時(shí)習(xí)之,不亦說乎?” (《論語十則》)

          “說”通“悅”,愉快、高興。

          2、女知之乎?(《論語十則》)

          “女”通“汝”,人稱代詞,你。

          3、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兩小兒辯日》)

          “知”通“智”,智慧。

          4、擔(dān)中肉盡,止有剩骨。 (《狼》)

          “止”通“只”。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鄭人買履》)

          “坐”通“座”,座位。

          6、出門看火伴。(《木蘭詩》)

          “火”通“伙”,伙伴。

          7、才美不外見。(《馬說》)

          “見”通“現(xiàn)”,出現(xiàn)。

          8、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愚公移山》)

          “亡”通“無”。

          9、小惠未偏,民弗從也。( 《曹劌論戰(zhàn)》)

          “偏”通“遍”,遍及、普遍。

          10、一切烏有。 (《山市》)

          “烏”通“無”,沒有。

          二.古今異義

          1、絕境

          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

          今義:無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時(shí)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桃花源記》)

          2、交通

          古義:交錯(cuò)相通。

          今義:主要用于稱各種運(yùn)輸和郵電事業(yè)。

          例句: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桃花源記》)

          3、窮

          古義:窮盡。

          今義:經(jīng)濟(jì)貧困。

          例句:復(fù)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

          4、鮮美

          古義:鮮艷美麗。

          今義: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桃花源記》)

          5、布衣

          古義:平民。

          今義: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出師表》)

          7、可以

          古義:可以憑借。

          今義:對(duì)某事表贊同。

          例句:可以一戰(zhàn),戰(zhàn)則請(qǐng)從。(《曹劌論戰(zhàn)》)

          8、開張

          古義:擴(kuò)大。

          今義:開業(yè)(多指商業(yè)部門)。

          例句:誠宜開張圣聽。(《出師表》)

          9、涕

          古義:淚。

          今義:鼻涕。

          例句:今當(dāng)遠(yuǎn)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師表》)

          10、兵

          古義:兵器。

          今義: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師表》)

          11、池

          古義:護(hù)城河。

          今義: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12、走

          古義:“跑”的意思。

          今義:行走。

          例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13、湯

          古義:熱水。

          今義:菜或面做的稀狀食物。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湯。(《兩小兒辯日》)

          14、去

          古義:離開。

          今義:到……去。

          例句:我以日始出時(shí)去人近。(《兩小兒辯日》)

          15、再

          古義:第二次。

          今義: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zhàn)》

          三.常見文言虛詞

          【之的用法】

          1、“之”作代詞,指學(xué)過的知識(shí)。

          例句:學(xué)而時(shí)習(xí)之,不亦說乎?

          2、“之”作動(dòng)詞,“到”。

          例句:送孟浩然之廣陵。

          3、“之”作結(jié)構(gòu)助詞,“的”。

          例句:圣人之道。

          4、“之”起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作用,不譯。

          例句:久之,目似瞑。

          【其的用法】

          1、代詞,指“他、她、它(們)的”。

          例句:欲知其輕重。

          這里的“其”指“它的”,大象。

          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問等語氣。

          例句: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第一個(gè)“其”,表反問語氣,可譯作“難道”;第二個(gè)“其”,表推測(cè)語氣,可譯作“恐怕”。

          【而的用法】

          用作連詞,連結(jié)詞與詞,短語與短語,句子與句子,表示前后兩部分的并列、承接、轉(zhuǎn)折、等關(guān)系。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轉(zhuǎn)接)

          2、學(xué)而時(shí)習(xí)之,不亦說乎? (表并列)

          3、溫故而知新。(然后,表承接)

          【常見的語氣詞】

          一般放在句尾,表陳述、疑問、感嘆等,常見的有“也、矣、乎、耶、邪”。

          1、此畫斗牛也?

          也,語氣詞“呀”。

          2、謬矣。

          矣,語氣詞“了”。

          3、學(xué)而時(shí)習(xí)之,不亦說乎?

          乎,語氣詞“嗎”。

          語文文言文知識(shí)點(diǎn) 6

          《勸 學(xué)》

          一、 通假字

          1.雖有槁暴,不復(fù)挺者,輮使之然也(有:通"又")

          2.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資質(zhì),稟賦)

          3.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通"智"智慧)

          4.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

          5.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亡:通"無")

          6.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直:通"只")

          7.五月渡瀘,深入不毛(毛:通"苗")

          8.以君為長者,故不錯(cuò)意也(錯(cuò):通"措")

          9.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信:通"伸")

          二、 古今異義

          1.蚓無爪牙之利(爪牙:古:動(dòng)物的爪子和牙齒。今:幫兇)

          2.金就礪則利(金:古:金屬;今:黃金)

          三、 詞類活用

          1.木直中繩,輮以為輪(輮:使動(dòng),使……彎曲)

          2.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日:名作狀,每天)

          3.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上、下:名作狀,向上,向下;一:數(shù)作形,專一)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作動(dòng):游水)

          四、 文言句式

          1.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介賓短語后置)

          2.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介賓短語后置)

          3.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介賓短語后置)

          4.雖有槁暴,不復(fù)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斷句)

          5.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qiáng),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判斷句)

          6.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斷句)

          7.輮以為輪(省略句)

          8.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qiáng)(定語后置)

          五、重點(diǎn)字詞解釋

          1.學(xué)不可以已(已:停止)

          2.木直中繩,輮以為輪(中:合乎;輮:使……彎曲)

          3.輮使之然也(然:這樣)

          4.金就礪則利(就:接近,靠近)

          5.順風(fēng)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wù)哒茫玻簭?qiáng);彰:聽得清楚)

          6.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到達(dá))

          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水:名作動(dòng):游水;絕:渡)

          8.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假:借)

          9.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得:獲得;備:具備)

          六、一詞多義

          1、而、

         、偾,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轉(zhuǎn)折,但)

          ②冰,水為之,而寒于水(轉(zhuǎn)折,但)

         、劬硬⿲W(xué)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并列,而且)

         、芪釃L終日而思矣(修飾,連接狀語和中心語)

         、菸釃L跂而望矣(連詞,表修飾,連接狀語和中心語)

         、薜歉叨校鄯羌娱L也,而見者遠(yuǎn)(前:修飾;后,轉(zhuǎn)折)

         、唔橈L(fēng)而呼,聲非加疾,而聞?wù)哒茫ㄇ埃盒揎;后,轉(zhuǎn)折)

         、嗉佥涶R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轉(zhuǎn)折,但)

         、峒僦坶撸悄芩,而絕江河(轉(zhuǎn)折,但)

         、夥e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順承,就,于是)

          2、絕

         、俸鋈粨岢咭幌拢喉懏吔^(終止)

         、谧栽葡仁辣芮貢r(shí)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隔絕,斷絕)

         、垡詾槊罱^(極)

         、芊鹩〗^類彌勒(十分)

         、菁僦坶撸悄芩,而絕江河(橫渡)

          3、強(qiáng)

          ①挽弓當(dāng)挽強(qiáng),用箭當(dāng)用長(有力的弓)

         、隍緹o爪牙之利,筋骨之強(qiáng)(強(qiáng)壯)

          ③策勛十二轉(zhuǎn),賞賜百千強(qiáng)(有多)

         、苣俗詮(qiáng)步,日三四里(勉強(qiáng))

          4、假

         、僖允侨硕嘁詴儆啵ń瑁

         、诰由钱愐玻萍儆谖镆病#ń柚

         、奂儆腥搜,舉我言復(fù)于我,亦必疑其誑(假如,如果)

         、苣宋蚯袄羌倜拢w以誘敵(假裝)

          5、望

         、傥釃L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遠(yuǎn)望)

         、谌找雇麑④娭,豈敢反乎(盼望)

         、巯冗_(dá)德隆望尊(名望)

         、苓m冬之望日前后(農(nóng)歷每月十五)

          6、聞

          ①順風(fēng)而呼,聲非加疾,而聞?wù)哒茫犚姡?/p>

         、诓┞剰(qiáng)志(見聞,知識(shí))

          ③不能稱前時(shí)之聞(名聲,名譽(yù))

          七、翻譯句子

          1、君子曰:學(xué)不可以已。

          譯:有學(xué)問有修養(yǎng)的人說,學(xué)習(xí)不可以停止。

          2、雖有槁暴,不復(fù)挺者,輮使之然也

          譯:即使又曬干了,不再直了,這是因?yàn)槿耸顾鼜澢兂蛇@樣的。

          3、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譯:有學(xué)問有修養(yǎng)的人廣泛地學(xué)習(xí),而且每天對(duì)自己檢查、省察,那么就會(huì)智慧明達(dá)而行為沒有過錯(cuò)了。

          4、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xué)也。

          譯:我曾經(jīng)整天地思考,比不上一會(huì)兒所學(xué)的東西收獲大。

          5、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譯:有學(xué)問有修養(yǎng)的人本性同一般人沒有差別,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6、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譯:積累善行養(yǎng)成品德,達(dá)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具備了。

          7、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譯:所以不積聚半步,沒有用來達(dá)到千里的辦法;不積集小的流水,沒有用來匯成江海的辦法。

          8、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譯:中途停止雕刻,腐朽的木頭也不能刻斷;不放棄地雕刻,金石也可以雕刻成功。

          語文文言文知識(shí)點(diǎn) 7

          一、通假字

          1、趣舍萬殊“趣”通“取”

          2、悟言一室之內(nèi)“悟”通“晤”

          二、古今異義

          1、放浪形骸之外放浪:古,放縱、無拘束。今:放蕩

          2、列坐其次古:旁邊、水邊今:常用義為質(zhì)量差

          3、亦將有感于斯文古:這些文章今:常用義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4、或取諸懷抱懷抱古義:胸懷抱負(fù)。今義:①抱在懷里;②胸前;

          5、引(之)以(之)為流觴曲水。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rèn)為。

          6、所以游目騁懷所以古:①表憑借,用來。今:①表因果關(guān)系的連詞;

          7、俯仰一世俯仰古義:形容時(shí)間短暫。今義:低頭抬頭

          8、俯察品類之盛品類古:物品,物類。指天地萬物。今義:物品的種類

          三、詞類活用

          1、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少,年齡輕的人,長,年齡大的人。均是形容詞作名詞。賢,賢德之人,形容詞作名詞。

          2、固知一死生為虛誕。一,名詞作動(dòng)詞,等同,把??看作一樣。

          3、齊彭殤為妄作!褒R”字形容詞作動(dòng)詞,把??看作相等。

          4、死生亦大矣,大事形容詞作名詞

          5、名詞作動(dòng)詞①映帶左右環(huán)繞②一觴一詠喝酒

          6、動(dòng)詞的使動(dòng)用法,所以游目騁懷,使??縱展使??奔馳,猶不能不以之興懷,使(懷)興,即:使感嘆產(chǎn)生,

          四、一詞多義

          (一)臨

          1、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面對(duì),引申為“閱讀”。2、把酒臨風(fēng),其喜洋洋者矣:面對(duì),引申為“迎”。

          3、臨不測(cè)之淵,以為固:面對(duì)。

          4、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將要。

          (二)一

          (1)一起。例:若合一契

          (2)一樣。例:其致一也

          (3)看作一樣。例: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三)次

          1、列坐其次旁邊水邊

          2、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駐扎

          3、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次一等

          4、余船以次俱進(jìn)次序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6、陳勝、吳廣次當(dāng)行:次序、按次序引申為“輪到”

          語文文言文知識(shí)點(diǎn) 8

          (一) 通假字

          (1)被箠楚受辱(“箠”通“棰”。木杖)

          (2)其次剔毛發(fā)(“剔”通“剃”,剔光)

          (3)見獄吏則頭槍地(“槍”同“搶”,撞擊)

          (4)及罪至罔加(“罔”同“網(wǎng)”)

          (5)古者富貴而名摩滅(“摩”通“磨”,消磨,磨掉)

          (6)大底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底”通“抵”,大都)

          (7)思垂空文以自見(“見”通“現(xiàn)”,現(xiàn)露)

          (8)則仆償前辱之責(zé)(“責(zé)”通“債”,此處指下獄受宮刑)

          (9)其次詘體受辱(詘通屈,彎曲)

          (二)古今異義

          (1)意氣勤勤懇懇??(意氣:古,情義。今指:意志和氣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觀和偏激而產(chǎn)生的情緒。勤勤懇懇:古,誠懇,懇切。今指勤勞而踏實(shí))

          (2)素所自樹立使然??(樹立:古,立身處世。今指建立)

          (3)念父母,顧妻子?(妻子:古,妻子和兒女,今指男子的配偶)

          (4)何至自沉溺縲紲之辱哉?(沉溺:古,陷身。今指陷入不良的境地,難以自拔)

          (5)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非常:古,不同尋常。今用作程度副詞,相當(dāng)于“很”、“十分”)

          (6)下流多謗議?(下流:古,身處下流,指地位卑微。今指卑鄙齷齪,不文明)

          (7)仆以口語遭遇此禍??(口語:古,說話。今指談話時(shí)使用的言語,與“書面語”相對(duì))

          (三)詞類活用

          (1)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牛馬:名詞作狀語,像牛馬一樣,這里是作者的謙稱)

          (2)倡優(yōu)畜之(倡優(yōu):名詞作狀語。像樂師優(yōu)伶一樣)

          (3)太上不辱先(辱:動(dòng)詞的使動(dòng)用法。使……受辱)

          (4)何足貴乎(貴:形容詞作動(dòng)詞。稱道)

          (5)且勇者不必死節(jié)(死:動(dòng)詞的為動(dòng)用法,為……而死)

          (6)韓非囚秦(囚:動(dòng)詞的被動(dòng)用法,被……囚禁)

          (7)若望仆不相師(師,效法)

          (8)衣赫衣,關(guān)三木。(名作動(dòng),穿)

          (9)孫子臏腳(名作動(dòng),受臏刑)

          (10)退而論書策(名作動(dòng),寫成書)

          (11)請(qǐng)略陳固陋(形作名,因塞鄙陋的想法)

          (12)古者富貴而名摩滅(形作名,富貴的人)

          (13)流俗之所輕也(形作動(dòng),輕,輕視)

          (16)思垂空文以自見(使流傳)

          (16)且勇者不必死節(jié)(為動(dòng),為死)

          (四)一詞多義

          以

          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jìn)士介詞,用

          以通其狂惑表目的,用來

          及以至是已經(jīng)

          夫人不能早自裁繩墨之外,以稍陵遲因而

          重為鄉(xiāng)黨所笑,以污辱先人 連詞表結(jié)果

          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是以,因此

          仆以口語遇此禍因?yàn)?/p>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為此也與所合用,表的原因

          乃

          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jìn)士(副詞,卻 ,轉(zhuǎn)折連詞)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副詞)

          家祭無忘告乃翁(???你的 ,代詞)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才)

          屈原放逐,乃教賦《離騷》(于是)

          之

          況仆之不得已乎???(取獨(dú))

          無兄弟之親(定語后置標(biāo)志)

          而用流俗人之言(助詞,的)

          藏之名山,傳之后人(它)

          當(dāng)此之時(shí),見獄吏則頭槍地(助詞,不譯)

          (五)文言句式

          (1)省略句

          闕然不報(bào),幸勿過(之)

          (2)被動(dòng)句

         、偕w西伯拘而演《周易》(無被動(dòng)標(biāo)志的被動(dòng)句)

         、陔m萬被戮,豈有悔哉(以“被”表被動(dòng))

         、巯铝鞫嘀r議(無被動(dòng)標(biāo)志的被動(dòng)句)

          (3)固定結(jié)構(gòu)??無乃與仆私心刺謬乎?(“無乃……乎”不是……嗎?恐怕……吧?)

          語文文言文知識(shí)點(diǎn) 9

          《蘇武傳》

          1.通假字

         、俨活櫠髁x,畔主背親畔:通“叛”,背叛。

         、谂c旃毛并咽之旃:通“氈”,毛織品。

          ③掘野鼠去草實(shí)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無”,沒有。

          ⑤信義安所見乎見:通“現(xiàn)”,顯現(xiàn)。

          ⑥法令亡常亡:通“無”,沒有。

         、叽蟪纪鲎镆臏缯邤(shù)十家亡:通“無”,沒有。

          ⑧武父子亡功德亡:通“無”,沒有。

         、嵋蚱抡瘩,與武決去衿:通“襟”,衣襟。決:通“訣”,訣別。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經(jīng)。

         、系钙浔骋猿鲅福和ā疤汀保,輕輕敲打

          2.古今異義

          1.漢亦留之以相當(dāng)。相當(dāng):古義:抵押。今義:正在(某時(shí)某地)。

          2.皆為陛下所成就。成就:古義:提拔。今義:業(yè)績(jī)。

          3.我丈人行也。丈人:古義:老人,長輩。今義:岳父。

          4.欲因此時(shí)降武。因此:古義:趁這時(shí)。今義:相當(dāng)于所以。

          5.獨(dú)有女弟二人。女弟:古義:妹妹。今義: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春秋:古義:年紀(jì)。今義:春秋戰(zhàn)國時(shí)期或指季節(jié)。

          7.武等實(shí)在。實(shí)在:古義:確實(shí)存在。今義:誠實(shí)、老實(shí)。

          8.稍遷至栘中廄監(jiān)。稍:古義:漸漸。今義:稍微。

          9.既至匈奴,置幣遺單于。遺:古義:送給。今義:丟失、落下。

          10.會(huì)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會(huì):古義:正當(dāng)、適逢。今義:聚會(huì)、集合。

          11.此必及我。及:古義:牽連今義:常作連詞“和”用

          12.會(huì)論虞常。論:古義:判罪今義:常作議論

          13.以貨物與常。貨物:古義:財(cái)物今義:指供出售的物品

          14.臥起操持古義:為操和持,兩個(gè)詞,“拿著“的意思今義:料理,辦理/籌劃

          3.詞類活用

          ①意動(dòng)用法

          單于壯其節(jié)壯:形容詞的意動(dòng)用法,以……為壯。

          誠甘樂之樂:形容詞的意動(dòng)用法,以……為樂。

         、谑箘(dòng)用法

          (1)欲因此時(shí)降武降:使動(dòng)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動(dòng)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兩主斗:使動(dòng)用法,使……爭(zhēng)斗。

          (4)單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動(dòng)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動(dòng)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動(dòng)用法,使……投降。

          (7)盡歸漢使路充國等歸:使……歸

          (8)屈節(jié)辱命屈:使……屈身辱:使……受辱

         、勖~活用

          (1)天雨雪雨:名詞做動(dòng)詞,下。

          (2)羝乳乃得歸乳:名詞做動(dòng)詞,生子。

          (3)杖漢節(jié)牧羊杖:名詞做動(dòng)詞,拄著。

          (4)武能網(wǎng)紡繳,檠網(wǎng)、檠:名詞做動(dòng)詞,結(jié)網(wǎng)、用檠矯正。

          (5)惠等哭,輿歸營輿:名詞做動(dòng)詞,用車子。

          (6)陵與衛(wèi)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詞做狀語,向上。

          (7)絕不飲食飲食:名詞做動(dòng)詞,給他吃的、喝的。

          4.一詞多義

         、偈

          (1)數(shù)通使相窺觀使:使者。

          (2)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jié)送匈奴使留漢者第一個(gè)“使”:出使。

          (3)單于使使曉武第一個(gè)“使”:派,第二個(gè)“使”:使者。

         、谡Z

          (1)以狀語武語:告訴。

          (2)如惠語以讓匈奴語:說的話。

         、垡

          (1)虞常果引張勝引:招供。

          (2)引佩刀自刺引:拔。

         、苁

          1)絕不飲食食:給他吃的。

          2)掘野鼠去草實(shí)而食之食:吃。

          3)廩食不至食:糧食。

          4)給其衣食食:食物。

         、莅l(fā)

          1)方欲發(fā)使送武等發(fā):打發(fā)。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發(fā)發(fā):發(fā)動(dòng)。

          3)恐前語發(fā)發(fā):被揭發(fā)。

          5.特殊句式

         、俚怪镁

          (1)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送留在漢者匈奴使”。

          (2)為降虜于蠻夷。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于蠻夷為降虜”。

          (3)何以女為見。賓語前置句和介賓倒置句,正常語序“以何為見女”

          (4)子卿尚復(fù)誰為乎。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子卿尚復(fù)為誰乎”。

          (5)何以復(fù)加。介賓倒置句,正常語序“以何復(fù)加”。

          (6)募士、斥候百余人俱。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募百余人士、斥候俱”

         、谂袛嗑

          (1)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漢所望也。

          (3)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動(dòng)句

          (1)見犯乃死,重負(fù)國

          (2)大臣亡罪夷滅者數(shù)十家

          (3)皆為陛下所成就

          (4)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語文文言文知識(shí)點(diǎn) 10

          《孔雀東南飛》是我國文學(xué)第一部長篇敘事詩。

          樂府雙璧:《孔雀東南飛》《木蘭詩》

          字音字形

          公姥(mǔ)忿(fèn)伶俜(pīng)

          葳(wēi)蕤(ruí)蒲葦

          實(shí)詞

          解釋下列加線實(shí)詞

          大人故嫌遲(故:仍舊)

          妾不堪驅(qū)使(不堪:不能忍受)

          徒留無所施(徒:白白的;施:用)

          便可白公姥(白:告訴;公姥:偏義副詞,指婆婆)

          共事二三年(共事:一起生活)

          何意致不厚(厚:滿意)

          何乃太區(qū)區(qū)(區(qū)區(qū):愚拙)

          汝豈得自由(自由:自作主張)

          可憐體無比(可憐:可愛)

          會(huì)不相從許(會(huì):一定)

          謝家來貴門(謝:辭別)

          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作息,偏義副詞,工作;伶俜:孤單的樣子)

          留待作遺施(遺施:贈(zèng)送、施與)

          卻與小姑別(卻:退出來)

          好自相扶將(扶將:扶持)

          感君區(qū)區(qū)懷(區(qū)區(qū):情意真摯)

          君既若見錄(見:我;錄:記)

          自可斷來信(自:馬上;斷:回絕;信:使者,這里指媒人)

          始適還家門(適:出嫁)

          否泰如天地(否:壞運(yùn)氣;泰:好運(yùn)氣)

          處分適兄意(適:適合,依照)

          雖與府吏要,渠會(huì)永無緣(要:約定;渠:他)

          赍錢三百萬(赍:贈(zèng)送)

          適得府君書(適:剛才)

          恨恨那可論(恨恨:憤恨到極點(diǎn))

          一詞多義

          相

          相見常日。ㄏ嗷ィ┘皶r(shí)相遣歸(我)

          兒已薄祿相(相貌)會(huì)不相從許(你)

          還必相迎取(你)久久莫相忘(我)

          語文文言文知識(shí)點(diǎn) 11

          1、大敗李信,入兩壁,殺七都尉。誤:城墻,正:軍營。

          譯文:大敗李信的軍隊(duì),攻下兩座軍營,殺死七名都尉。

          2、有功故出反囚,罪當(dāng)誅,請(qǐng)按之。誤:按照,正:審理。

          譯文:徐有功特意開脫謀反的人,論罪應(yīng)當(dāng)處死,請(qǐng)審理他。

          3、高祖遣使就拜東南道尚書令,封吳王。誤:拜見,正:授予官職。

          譯文:高祖派來使者授予(杜伏威)東南道尚書令的官,封他為吳王。

          4、府省為奏,敕報(bào)許之。誤:報(bào)告,正:回復(fù)。

          譯文:有關(guān)部門為此上奏,(后主)下詔回復(fù)同意了這件事。

          5、齊孝公伐我北鄙。誤:輕視,正:邊境。

          譯文:齊孝公進(jìn)攻我國北部邊境。

          6、官人疑策愛也,秘之。誤:喜歡,正:吝嗇。

          譯文:過路的官人懷疑陳策舍不得騾子,便把它藏了起來。

          7、堯民之病水者,上而為巢,是為避害之巢。誤:生病,正:擔(dān)心,憂慮。

          譯文:堯的百姓擔(dān)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這就是避免災(zāi)害的巢。

          8、煥初除市令,過謝鄉(xiāng)人吏部侍郎石琚。誤:免除,正:(被)授職。

          譯文:劉煥剛被授職市令,拜訪同鄉(xiāng)吏部侍郎石琚。

          9、師進(jìn),次于陘。誤:依次,正:臨時(shí)駐扎。

          譯文:諸侯的軍隊(duì)前進(jìn),駐扎在陘地。

          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誤:完畢,正:通“猝”,突然。

          譯文: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災(zāi)難突然降臨也不會(huì)驚恐。

          11、王趣見,未至,使者四三往。誤:高興,正:通“促”,趕快。

          譯文:楚王趕快接見(尊盧沙),(尊盧沙)沒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請(qǐng))。

          12、存諸故人,請(qǐng)謝賓客。誤:安置,正:?jiǎn)柡颉?/p>

          譯文:?jiǎn)柡蚰切├吓笥,邀?qǐng)拜謝賓朋。

          13、若復(fù)失養(yǎng),吾不貸汝矣。誤:借給,正:寬恕。

          譯文:如果再不贍養(yǎng)母親,我就不寬恕你了。

          14、楚莊王謀事而當(dāng),群臣莫能逮。誤:捉拿,正:及,達(dá)到。

          譯文:楚莊王謀劃事情很得當(dāng),群臣沒有人能比得上。

          15、使裕勝也,必德我假道之惠。誤:恩德,正:感激。

          譯文:假如劉裕取勝,一定會(huì)感激我們借道給他的好處。

          16、陛下登殺之,非臣所及。誤:上去,正:當(dāng)即。

          譯文:陛下(如果)當(dāng)即殺掉他,(就)不是我的職權(quán)管得了的。

          17、凡再典貢部,多柬拔寒俊。誤:典籍,正:主管。

          譯文:賈黃中先后兩次主管貢部,多次選拔出身寒微而又才能杰出的人。

          18、衡攬筆而作,文不加點(diǎn)。誤:標(biāo)點(diǎn),正:刪改。

          譯文:彌衡揮筆就寫,一氣呵成,一個(gè)字沒有刪改。

          19、諸公多其行,連辟之,遂皆不應(yīng)。誤:許多,正:稱贊。

          譯文:許多人都稱贊他的品行,接連幾次征召他,他都沒有答應(yīng)。

          20、太祖知其心,許而不奪。誤:奪取,正:強(qiáng)行改變。

          譯文:太祖了解他的志向,允許他而沒有加以強(qiáng)行改變。

          21、阿有罪,廢國法,不可。誤:阿附,正:偏袒。

          譯文:偏袒有罪之人,廢棄國法,是不能容許的。

          22、弁(biàn)性好矜伐,自許膏腴。誤:討伐,正:夸耀。

          譯文:宋弁生性喜好自我夸耀,自認(rèn)為門第高貴。

          23、聲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誤:富裕,正:眾多。

          譯文:音樂和女色的繁多,妻室子女的眾多,都不過是供自己一個(gè)人享受罷了。

          24、所犯無狀,干暴賢者。誤:干涉,正:冒犯、沖犯。

          譯文:我們所做的太無理,侵?jǐn)_了賢良。

          25、致知在格物。誤:標(biāo)準(zhǔn),正:推究

          譯文:豐富知識(shí)的方式就在于推究事物的道理和規(guī)律。

          26、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誤:改換,正:經(jīng)過。

          譯文:漢朝想派使者去聯(lián)絡(luò)月氏,但通往月氏的道路必定經(jīng)過匈奴統(tǒng)治區(qū)。

          27、瓚聞之大怒,購求獲疇。誤:購買,正:重賞征求。

          譯文:公孫瓚聽說這件事非常憤怒,重賞捉拿田疇,最后將他捕獲。

          28。齊將馬仙埤連營稍進(jìn),規(guī)解城圍。誤:規(guī)勸,正:謀劃。

          譯文:齊將馬仙埤讓各座營寨相連逐步向前推進(jìn),謀劃解除對(duì)義陽城的圍困。

          29。舅李常過其家,取架上書問之,無不通。誤:經(jīng)過,正:造訪、探望。

          譯文:他舅舅李常造訪他家,取出架上的書問他,他沒有不知道的。

          30、吾君優(yōu)游而無為于上,吾民給足而無憾于下。誤:遺憾,正:怨恨。

          譯文:我們的國君在上能寬大化民,不用刑法;我們的人民在下生活富裕,沒有怨恨。

          31、不去,羽必殺增,獨(dú)恨其去不早耳。誤:怨恨,正:遺憾。

          譯文:不離去,項(xiàng)羽必定會(huì)殺掉范增,只是遺憾他沒有及早離開罷了。

          32、命下,遂縛以出,不羈晷刻。誤:捆綁,正:停留。

          譯文:命令一下去,就(把死罪案犯)綁上押出來,片刻也不停留。

          33、臏至,龐涓恐其賢于己,疾之。誤:憎恨,正:妒忌。

          譯文:孫臏來到魏國,龐涓擔(dān)心他才能超過自己,妒忌他。

          34、曾預(yù)市米吳中,以備歲儉。誤:節(jié)省,正:年成不好。

          譯文:吳遵路曾經(jīng)預(yù)先在吳地買米,用來防備年成不好。

          35、其簡(jiǎn)開解年少,欲遣就師。誤:簡(jiǎn)略,正:選拔。

          譯文:你可以選拔聰明有知識(shí)的年輕人,派他們?nèi)膸煂W(xué)習(xí)。

          36、時(shí)楊素恃才矜貴,輕侮朝臣。誤:憐憫,正:夸耀。

          譯文:當(dāng)時(shí)楊素依恃夸耀自己的才能和地位,輕視侮辱朝廷大臣。

          37、遂銘石刻誓,令民知常禁。誤:禁止,正:禁令。

          譯文:王景于是讓人在石碑上刻下誡辭,使百姓知曉法典禁令。

          38、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yuǎn)者。誤:捐助,正:撤除。

          譯文:(吳起便)申明法度,賞罰分明,撤除冗余官員,廢除疏遠(yuǎn)的王族的爵祿。

          39、告儉與同郡二十四人為黨,于是刊章討捕。誤:刊登,正:刪除。

          譯文:(朱并)控告張儉和同郡二十四人結(jié)為朋黨,朝廷于是下詔(刪除告發(fā)人姓名的捕人文書)搜捕張儉等人。

          40、蓋始者實(shí)繁,克終者蓋寡。誤:戰(zhàn)勝,正:能夠。

          譯文:好好開始的的確很多,能夠堅(jiān)持到最后的實(shí)在很少。

          41、時(shí)雖老,暇日猶課諸兒以學(xué)。誤:講課,正:督促。

          譯文:當(dāng)時(shí)雖然年事已高,但閑暇的時(shí)候還督促孩子們學(xué)習(xí)。

          42、上令朝臣厘改舊法,為一代通典。誤:逐步,正:訂正,改正。

          譯文:皇上命令朝臣改正舊的法令,作為一朝通用的典章制度。

          43、然百姓離秦之酷后,參與休息無為。誤:離開,正:通“罹”,遭遇。

          譯文:但是百姓遭遇秦國的殘暴統(tǒng)治后,曹參給了他們休養(yǎng)生息的機(jī)會(huì),無為而治。

          44、公,相人也,世有令德,為時(shí)名卿。誤:命令,正:美好。

          譯文:(魏國)公,是相州人,世代有美好品德,都是當(dāng)時(shí)有名的大官。

          45、民不勝掠,自誣服。誤:掠奪,正:拷打。

          譯文:那個(gè)州民經(jīng)受不住拷打,自己捏造事實(shí)優(yōu)罪了。

          46、未及勞問,逆曰:“子國有顏?zhàn),寧識(shí)之乎?”誤:違背,正:迎著。

          譯文:沒有問候(袁閎),迎著便說:“你們地方有位顏?zhàn),你認(rèn)識(shí)嗎?”

          47、漢數(shù)千里爭(zhēng)利,則人馬罷,虜以全制其敝。誤:停止,正:通“疲”,疲乏。

          譯文:漢軍到幾千里以外去爭(zhēng)奪利益,就會(huì)人馬疲乏,敵人就會(huì)憑借全面的優(yōu)勢(shì)對(duì)付我們的弱點(diǎn)。

          48、桓帝愛其才貌,詔妻以公主。誤:妻子,正:以女嫁人。

          譯文:桓帝喜歡他的才貌,下詔要把公主嫁給他。

          49、屬與賊期,義不可欺。誤:期限,正:約定。

          譯文:我剛才已經(jīng)跟賊人約定好了,根據(jù)道義不能欺騙他們。

          50、親不以為子,昆弟不收,賓客棄我。誤:親人,正:父母。

          譯文:父母不認(rèn)為我是好孩子,兄弟不接納我,賓客拋棄我。

          51、出水處猶未可耕,奏寢前議。誤:睡覺,正:息,止。

          譯文:已經(jīng)退水的田地還不能耕種,上奏要求停止先前的奏議。

          52、以予之窮于世,貞甫獨(dú)相信。誤:貧窮,正:困厄,不得志。

          譯文:因?yàn)槲耶?dāng)時(shí)處境困厄,只有貞甫相信我。

          53、十年,舉進(jìn)士第一,授右拾遺,權(quán)翰林修撰。誤:權(quán)利,正:暫代官職。

          譯文:(天會(huì))十年,考中狀元,被授官右拾遺,暫時(shí)代理翰林修撰。

          54、勉順時(shí)政,勸督農(nóng)桑。誤:勸說,正:勉勵(lì)。

          譯文:勸勉順應(yīng)時(shí)代變化,勉勵(lì)督促從事農(nóng)桑。

          55、議者皆然固奏。誤:這樣,正:認(rèn)為……對(duì)。

          譯文:議事的人都認(rèn)為竇固的上奏是對(duì)的。

          56、至朝時(shí),惠帝讓參曰。誤:謙讓,正:責(zé)備。

          譯文:到了上朝的時(shí)候,惠帝便責(zé)備曹參說。

          57.彥章武人不知書。誤:文書,正:文字。

          譯文:王彥章是一個(gè)軍人,不識(shí)字。

          58、上曰:“君勿言,吾私之!闭`:私自,正:偏愛。

          譯文:文帝說:“你不要說了,我偏愛他!

          59、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厭,其速怨于民多矣。誤:迅速,正:招致。

          譯文:(子常)對(duì)這些都不去救濟(jì),卻聚斂不已,他招致百姓怨恨的事情太多了。

          60、受欺于張儀,王必惋之。誤:可惜,正:悔恨。

          譯文:受到張儀的欺騙,大王一定會(huì)悔恨的。

          61、絳侯望袁盎曰:“吾與而兄善,今爾廷毀我!”誤:期望,正:埋怨、責(zé)怪。

          譯文:絳侯埋怨袁盎說:“我與你兄長友好,如今你卻在朝廷上毀謗我!”

          62、眾皆夷踞相對(duì),容獨(dú)危坐愈恭。誤:危險(xiǎn),正:端正。

          譯文:那些人都很隨便地蹲坐互相面對(duì),茅容獨(dú)自端正地坐著更加恭謹(jǐn)。

          63、見周昌,為跪謝曰:“微君,太子幾廢。”誤:輕微,正:如果沒有。

          譯文:呂后看見周昌,向他下跪道歉說:“如果沒有你,太子差點(diǎn)就被廢掉了!

          64.未嘗見其喜慍之色,乃知古人為不誣耳。誤:陷害,正:欺騙。

          譯文:從沒有看見他把喜怒哀樂掛在臉上,才知道古人是不欺騙(我們)的。

          65、誠得至,反漢,漢之賂遺王財(cái)物,不可勝言。誤:遺留,正:贈(zèng)送。

          譯文:如果我真能到那里,返歸漢朝后,漢王贈(zèng)送給大王的財(cái)物,會(huì)多得無法說盡。

          66、性剛嫉惡,與物多忤。誤:事物,正:別人。

          譯文:生性剛烈,嫉惡如仇,與別人多有抵觸。

          67、由是民得安其居業(yè),戶口蕃息。誤:繁盛,正:繁殖。

          譯文:因此百姓能夠安心地居住下來并從事他們的職業(yè),住戶和人口得以繁殖增長。

          68、大業(yè)中,倫見虞世基幸于煬帝而不閑吏務(wù)。誤:清閑,正:通“嫻”,熟習(xí)。

          譯文:大業(yè)年間,封倫見虞世基被煬帝寵幸卻不熟習(xí)為官的政務(wù)。

          69、彧(ù )據(jù)案而立,立素于庭,辨詰事狀。素由是銜之。誤:接受,正:懷恨。

          譯文:柳彧手按幾案站立,讓楊素站在庭院中,審問楊素的犯罪事實(shí),楊素從此懷恨在心。

          70、季文子相魯,妾不衣帛。以約失之者鮮矣。誤:新鮮,正:少。

          譯文:季文子輔佐魯國,妾不穿絲綢衣服。因節(jié)儉而犯錯(cuò)的人少啊。

          71、皆頓首謝,及期無敢違。誤:感謝,正:謝罪。

          譯文:大家都叩頭謝罪,到期沒有敢違約的。

          72、王氏諸少并佳,然聞信至,咸自矜持。誤:書信,正:信使。

          譯文:王家子弟都很好,但是聽到信使到來,都顯得拘謹(jǐn)。

          73、乾寧三年,充武寧軍留后,行潁州刺史。誤:巡行,正:代理。

          譯文:乾寧三年,充任武寧軍留后,代理潁州刺史。

          74、變不形于方言,真臺(tái)輔之器也。誤:形勢(shì),正:表現(xiàn)。

          譯文:內(nèi)心變化不表現(xiàn)在言語上,真有做高官的氣量。

          75、階疾病,帝自臨省。誤:察看,正:探視、問候。

          譯文:桓階患病,曹丕親自前往問候。

          76、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斬莊賈以徇三軍。誤:曲從,正:示眾。

          譯文:已經(jīng)派人前去報(bào)告景公,還沒來得及回來,穰苴就斬了莊賈來向三軍示眾。

          77、尋給鼓吹一部,入直殿省。誤:找尋,正:不久。

          譯文:不久賜給他一支鼓吹樂隊(duì),并宣召他入宮值班。

          78、文長既雅不與時(shí)調(diào)合。誤:儒雅,正:平素、向來。

          譯文:文長既然向來不與時(shí)風(fēng)調(diào)和。

          79、公與語,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語數(shù)日不厭。誤:厭惡,正:滿足。

          譯文:秦孝公與他交談,不知不覺地將雙腿移到席前。兩人長談幾天還不滿足。

          80、方遣孟宗政、扈再興以百騎邀之,殺千余人。誤:邀請(qǐng),正:半路攔截。

          譯文:趙方派遣孟宗政、扈再興率領(lǐng)一百騎兵去半路攔截?cái)耻,殺敵一千多人?/p>

          81、一時(shí)富貴翕嚇,眾所觀駭,而貞甫不予易也。誤:改變,正:輕視。

          譯文:我一時(shí)間失去了富貴,眾人看了驚駭不已,但貞甫卻不因此而輕視我。

          82、性至孝,居父憂過禮,由是少知名。誤:擔(dān)憂,正:父母的喪事。

          譯文:他的品性最講孝道,在家為父親守喪超過了常理,因此年輕時(shí)就有了名聲。

          83、忠義滿朝廷,事業(yè)滿邊隅。誤:角落,正:邊疆。

          譯文:(文正公的)忠義譽(yù)滿朝廷,事業(yè)布滿邊疆。

          84、觀者見其然,從而尤之,其亦不達(dá)于理矣。誤:尤其,正:指責(zé)。

          譯文:看的人見到情況這樣,就來指責(zé)那個(gè)地方,那也太不通曉事理了。

          85、叔為人刻廉自喜,喜游諸公。誤:游覽,正:交往。

          譯文:田叔為人苛刻廉潔,并以此自得,喜歡和德高望重的人交往。

          86、國家無虞,利及后世。誤:欺騙,正:憂患。

          譯文:國家沒有憂患,利益延及后世。

          87、數(shù)決疑獄,庭中稱平。誤:牢獄,正:案件。

          譯文:多次判決疑難案件,在朝廷中以公平著稱。

          88、城謙恭簡(jiǎn)素,遇人長幼如一。誤:遇到,正:對(duì)待。

          譯文:陽城性情謙虛敬肅簡(jiǎn)約樸素,無論年長年幼,都一樣對(duì)待。

          89、輪扁,斫輪者也,而讀書者與之。誤:給予,正:結(jié)交。

          譯文:輪扁,是斫車輪的人啊,可是讀書人結(jié)交他。

          90、時(shí)始詔民墾荒,閱三年乃稅。誤:察看,正:經(jīng)歷。

          譯文:當(dāng)初皇帝下令百姓開墾荒地,經(jīng)歷三年才收稅。

          91、公琰托志忠雅,當(dāng)與吾共贊王業(yè)者也。誤:贊美,正:輔佐。

          譯文:公琰志向忠誠儒雅,應(yīng)當(dāng)是能與我一起輔佐君王成就帝業(yè)的人。

          92、我則天而行,有何不可!誤:準(zhǔn)則,正:效法。

          譯文:我效法上天做事,有什么不可以!

          93、汝既不田,而戲賊人稻!誤:盜竊,正:毀害。

          譯文:你既然不種田,卻輕慢毀害別人的稻谷!

          94、高祖舉兵將入洛,留暹佐琛知后事。誤:了解,正:主持。

          譯文:高祖起兵將入洛陽,把崔暹留下來輔佐高琛主持后方的政務(wù)。

          95、上聞而譴之,竟坐免。誤:因?yàn),正:獲罪。

          譯文:皇上聽到歌謠就責(zé)備梁彥光,最終獲罪被免官。

          96、魯侯聞之大驚,使上卿厚禮而致之。誤:給予,正:招引,引來。

          譯文:魯侯聽到這事,大為驚奇,派上卿帶上厚禮去招引他。

          97、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dòng)诳ぶ。誤:囑托,正:寫作。

          譯文:賈誼十八歲時(shí),就因能誦詩作文在郡中聞名。

          98、催科不擾,是催科中撫字。誤:文字,正:養(yǎng)育。

          譯文:催租不騷擾,這是催租中的撫恤(愛護(hù)養(yǎng)育)。

          99、往年春,漢族淮陰。誤:家族,正:滅族。

          譯文:去年春天,漢王將淮陰侯滅了族。

          100、每讀書至治亂得失。誤:整治,正:太平。

          譯文:每次讀書讀到有關(guān)國家太平、禍亂、成功、失敗的經(jīng)驗(yàn)教訓(xùn)。

          語文文言文知識(shí)點(diǎn) 12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shí)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shí)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注釋

          一、選自《孟子?告子上》,題目是編者加的。《孟子》是記錄戰(zhàn)國時(shí)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孟軻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xué)、倫理等思想觀點(diǎn)和政治活動(dòng)的書,現(xiàn)存七篇。

          1.欲:喜愛

          2. 熊掌:熊的腳掌。古人認(rèn)為珍貴的食品。

          3.兼:同時(shí)

          4. 茍得:茍且取得。這里指的是茍且偷生的意思。

          5.患:禍患,災(zāi)難。

          6. 辟:同避,躲避。

          7. 如使:如果,假使,下文使同義。

          8. 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辦法。者在這里指代辦法。

          9.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10.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通過某種辦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的人不用。是,指示代詞,指某種辦法。

          11. 非獨(dú):不單,不僅。 12. 勿喪:不丟掉。

          13.簞:古代盛飯用的圓竹器。

          14. 豆:古代一種木制盛食物的器具。

          15. 呼爾而與之:意思是,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他。爾,助詞!抖Y記?檀弓》記載,有一年齊國大饑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有一個(gè)饑餓的人用衣袖遮面而來,黔敖吆喝著讓他吃粥。他說,我就是不肯吃嗟來之食才落到這般地步的。這人始終拒絕侮辱性的施舍,后來餓死了。

          16. 蹴cù:用腳踢。

          17. 不屑: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18.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種的俸祿如果不辨別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它。萬鐘,這里指高位俸祿。鐘,古代的量器,六斛四升為一鐘。則,連詞,這里表示假設(shè),翻譯成如果。辯,同辨,辨別。

          19. 何加:有什么益處。

          20.奉:侍奉。

          21. 所識(shí)窮乏者得我與:所認(rèn)識(shí)的窮困貧苦的人感激我嗎?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與,通歟,語氣助詞。讀魚

          22.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從前(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接受(施舍)。鄉(xiāng),同向,從前。

          23. 已:放棄,停止。

          24. 本心:天性,天良。

          25.是故:所以

          26.能:保持

          27.舍生而取義者也:而,表并列

          內(nèi)容簡(jiǎn)析:

          《孟子語錄》一文用面對(duì)魚和熊掌之間的抉擇,比喻面對(duì)生命和大義之間的選擇,孟子會(huì)毅然舍生而取義者也。這當(dāng)中的義和文章最后的此之謂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惡之心(按現(xiàn)在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為廉恥之心)。因?yàn)槿酥挥袚碛行邜褐,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線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圍所不接納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這樣才能不被宮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識(shí)窮乏者得我所誘惑,而像不食嗟來之食的人一樣,內(nèi)心有一種凜然的義。

          譯文:

          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shí)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放棄?mèng)~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正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樣?xùn)|西不能同時(shí)都具有的話,那么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正義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zāi)禍我并不躲避。假如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話,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種手段不能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話,那么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zāi)禍的事情,哪種事情不會(huì)做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zāi)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yán)重的東西(那就是不義)。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其實(shí)人人都有,只不過賢人能夠做到不喪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夠活下去,不吃就會(huì)餓死。可是吆喝著給別人吃,連過路的饑民也不會(huì)接受;用腳踢著給別人吃,連乞丐也不肯接受。

          有的人見了高位俸祿就不分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高位厚祿對(duì)我有什么益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大小老婆的侍奉和所認(rèn)識(shí)的窮人感激我嗎?以前(為了禮義),寧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現(xiàn)在(有人)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以前(為了禮義),寧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F(xiàn)在(有人)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卻接受了;以前(為了禮義),寧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F(xiàn)在(有人)為了所認(rèn)識(shí)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這種做法難道不應(yīng)該停止嗎?這就是所謂的喪失了人的天性。

          語文文言文知識(shí)點(diǎn) 13

          一、解釋下列加點(diǎn)的詞語 答案

          五柳先生傳

          1、造飲輒盡 造:一來

          2、簞瓢屢空,宴如也 如:若

          3、茲若人之儔乎 儔:類

          4、不戚戚于貧賤 戚戚:憂愁

          5、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許:地方

          6、每有會(huì)意 會(huì):領(lǐng)會(huì)

          7、親舊知其如此 舊:朋友們

          二、翻譯下列文言句子 答案

          1、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huì)意,便欣然忘食。 (他)喜歡讀書,(卻)不過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當(dāng)對(duì)書中意旨有所領(lǐng)會(huì)的時(shí)候,就高興得忘了吃飯。

          2、銜觴賦詩,以樂其志 一邊喝酒一邊吟詩,為自己的志向而感到快樂。

          三、閱讀課本,回答下列問題 答案

          1、五柳先生三大愛好是指什么?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性格? 好讀書; 性嗜酒; 常著文章自娛。 平和、曠達(dá)的性格。

          2、文中哪句話是陶淵明歸隱形象的總體勾勒,使一位沉默寡言,淡泊功利的隱世名士飄然而生。閑靜少言,不慕榮利。

          3、“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北憩F(xiàn)了五柳先生怎么樣的性格特點(diǎn)? 自得其樂,淡泊名利。

          馬說

          一、解釋下列加點(diǎn)的詞語 答案

          1、策之不以其道 策:駕馭 道:方法

          2、執(zhí)策而臨之 策:鞭子 臨:對(duì)著

          3、其真無馬邪 其:難道

          4、其真不知馬也 其:恐怕

          5、一食或盡粟一石 食:餐石: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

          6、食之不能盡其材 食:喂材:才能

          7、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是:這樣

          8、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且:尚且 等:一樣

          9、 才美不外見 見:通“現(xiàn)” 表現(xiàn)出來

          10、故雖有名馬 雖:即使

          11、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怎么千里:日行千里

          二、翻譯下列文言句子 答案

          1、故雖有名馬,只辱于奴隸人之手。 所以雖有好馬,也只好屈辱在做賤役的(養(yǎng)馬)人的手里。

          2、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棚里,不能用“千里馬”(的稱號(hào))去稱呼它。

          3、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馬的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而(根據(jù)它的食量)喂養(yǎng)它。

          語文文言文知識(shí)點(diǎn) 14

          《荊軻刺秦王》

          1、鑒賞荊軻形象,注意所用表現(xiàn)手法。

          首先,作者善于通過人物的對(duì)話和神態(tài)描寫來刻畫人物。荊軻和樊於期的對(duì)話,荊軻先用話挑起樊於期對(duì)秦的仇恨,再問樊於期對(duì)這樣的深仇大恨怎么辦,然后針對(duì)“顧計(jì)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試探地提出了既能為樊於期報(bào)仇,又能保全燕國的計(jì)劃,一層進(jìn)一層,結(jié)果是樊於期慷慨陳辭,毅然自刎。見秦王時(shí)“秦武陽色變振恐”,“荊軻顧笑武陽”而向秦王作了解釋,在千鈞一發(fā)之際,鎮(zhèn)靜的神態(tài)和得體的言辭消彌了危機(jī)。這些對(duì)話,既表明了事態(tài)的逐步發(fā)展,也描寫了荊軻的精細(xì)、沉著,在緊要關(guān)頭不慌不忙,隨機(jī)應(yīng)變。

          其次作者善于通過對(duì)比襯托手法的運(yùn)用來突出人物性格。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頭腦簡(jiǎn)單跟荊軻遇事審慎,三思而行對(duì)比,以突出荊軻的深沉多謀。又如寫武陽在緊急關(guān)頭神態(tài)失常,同荊軻的鎮(zhèn)定自若對(duì)比,突出了荊軻的機(jī)智勇敢。

          2、鑒賞作者交織描寫場(chǎng)面的筆法。

          如“易水送別”的“白衣冠”“擊筑”“和而歌”“士皆垂淚涕泣”“士皆瞋目,發(fā)盡上指冠”各種現(xiàn)象綜合成一個(gè)充滿悲壯氣氛的場(chǎng)面,有極為強(qiáng)烈的感人力量。這是刺秦前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一個(gè)高潮,也是這篇文章感人肺腑,千古傳誦的閃光章節(jié)。在這一情節(jié)中,荊軻的內(nèi)心世界得到了比較充分的展現(xiàn)。面對(duì)渾身著素的送行的人們和風(fēng)寒水冷的自然環(huán)境,荊軻用慷慨悲歌來表達(dá)自己對(duì)于高漸離等知己者生離死別的悲涼心情,抒發(fā)自己視死如歸的壯烈情懷。荊軻在太子丹對(duì)他缺乏足夠的了解、信任和尊重的情況下仍然決心履行自己的諾言,這更增添了故事的悲劇色彩,這一情節(jié)也暗示了整個(gè)事件的悲劇性結(jié)局。荊軻的歌聲由凄切悲涼轉(zhuǎn)為慷慨激昂,送行的人們也由感動(dòng)、惜別轉(zhuǎn)為激憤、激勵(lì)。就在這激動(dòng)人心的壯烈場(chǎng)面中,荊軻義無反顧地踏上了獻(xiàn)身刺秦的征途!熬蛙嚩,終已不顧”,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躍然紙上。又如,刺秦王時(shí),荊軻的動(dòng)作,秦王驚起拔劍不出,環(huán)柱而逃的狼狽相,群臣的驚愕,侍醫(yī)的擲藥囊,左右呼“王負(fù)劍”,一直到荊軻“身被八創(chuàng)”,“箕踞以罵”。在極短的時(shí)間里,寫了秦王殿庭上下的情狀,寫動(dòng)作、寫表情、寫高呼、寫怒罵,組織成一個(gè)驚心動(dòng)魄的壯烈場(chǎng)面。

          3、準(zhǔn)確評(píng)價(jià)荊軻和荊軻刺秦王的行動(dòng)。

          荊軻具有義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測(cè)之秦是極其危險(xiǎn)的事,但還是毅然前往,直至事敗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罵”。荊軻刺秦王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國的危亡,荊軻也是為報(bào)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荊軻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為太子丹報(bào)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爭(zhēng)的最前列反對(duì)秦國對(duì)山東六國的進(jìn)攻和挽救燕國的危亡。千百年來,受壓迫的人們之所以敬仰荊軻,也正是基于他那種同情弱小和反抗強(qiáng)暴的義俠精神。從荊軻刺秦王的做法來看,這種個(gè)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圖憑借個(gè)人的拼殺來改變歷史的進(jìn)程更是不太可能。

          《燭之武退秦師》

          1、把握全文中心事件,理順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線索:

          全文以燭之武說退秦軍為中心。故事先點(diǎn)出了戰(zhàn)事爆發(fā)的原因,敵我雙方的力量對(duì)比,又為下文“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了伏筆。接著寫鄭國君決定通過外交途徑來解除危機(jī),佚之狐向鄭伯推薦了燭之武。鄭伯自責(zé),情真意切感動(dòng)燭之武,燭之武以國家利益為重,決定只身見秦伯。進(jìn)而闡述保存鄭國對(duì)秦的好處,利用秦晉的矛盾,指出晉國的貪得無厭,滅鄭之后必然要進(jìn)犯秦國,使秦國意識(shí)到與晉訂立盟約不助鄭的危險(xiǎn),終于達(dá)到秦鄭為盟的結(jié)果。

          2、鑒賞燭之武說服秦穆公的思路:

          燭之武為了說服秦穆公退師,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戰(zhàn)術(shù),大體說來分為五步:第一步,欲揚(yáng)先抑,以退為進(jìn)(鄭知之矣);第二步,闡明利害,動(dòng)搖秦君(鄰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君亦無所害);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測(cè)未來,勸秦謹(jǐn)慎(唯君圖之)。

          這段說辭只有125字,表現(xiàn)出燭之武高明的心理戰(zhàn)術(shù)和精彩的外交辭令。他看準(zhǔn)了秦晉聯(lián)合攻鄭各有所圖,而若取鄭則客觀上只會(huì)對(duì)晉有利,而對(duì)秦不僅無利,還會(huì)招禍。若秦穆公明白了這一層,就很可能反過來?xiàng)墪x幫鄭,燭之武抓住了秦穆公這一心理,曉之以利害,終于打動(dòng)了對(duì)方。而燭之武的說辭更妙之處在于他心里處處為鄭著想,但口口聲聲說的是為秦,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說辭,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層層緊逼,句句打動(dòng)對(duì)方,顯示出極強(qiáng)的說服力。

          3、分析燭之武、佚之狐、鄭伯等主要人物形象:

          燭之武是中心人物。雖然“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滿腹的委屈和牢騷,但在國難當(dāng)頭時(shí),深明大義,以捍衛(wèi)國家主權(quán)的使命感只身赴敵營,以機(jī)智善辯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鄭國的危機(jī)。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說服了秦伯,具有較強(qiáng)的感染力。

          佚之狐是個(gè)慧眼識(shí)英雄的伯樂!叭羰?fàn)T之武見秦軍,師必退”,說明佚之狐對(duì)燭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夠的了解,對(duì)鄭、秦、晉三國的形勢(shì)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預(yù)見性。

          鄭伯則是個(gè)勇于自責(zé)的上級(jí)領(lǐng)導(dǎo)人。當(dāng)鄭國所處危險(xiǎn)境地,需燭之武退秦師時(shí),燭之武卻流露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的牢騷。面對(duì)此,鄭伯先是“是寡人之過也”以自責(zé),從諫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揚(yáng)先抑,設(shè)想假如鄭國滅亡的話,對(duì)燭之武也無好處,這種透徹的分析,誠意的表白,終于感動(dòng)了燭之武,使之臨危受命,義無反顧赴敵營。

          4、鑒賞課文人物形象塑造的藝術(shù)性:

          課文人物形象塑造主要運(yùn)用正面描寫的方法。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燭之武,作者通過他的語言,不管是牢騷,還是說辭,都表現(xiàn)了他不僅能言善辯,而且深明大義、機(jī)智勇敢。特別是說秦時(shí)的舉重若輕、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體現(xiàn)了一位出色的辯臣的形象。另外,佚之狐的推薦,鄭伯的自責(zé),退秦師的事實(shí),都從側(cè)面烘托了這個(gè)人物。

          《鴻門宴》

          1.項(xiàng)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

          古人坐的姿勢(shì)是:兩膝著地,兩腳腳背朝下,臀部落在腳鍾上,F(xiàn)在在亞洲的某些國家如朝鮮、日本同樣保留著這種做法。如果將臀部抬起上身挺直,就叫長跪,又叫跽,這是將要站起來的準(zhǔn)備姿勢(shì),也表示對(duì)別人尊敬。按劍而跽是一種下意識(shí)的準(zhǔn)備自衛(wèi)的動(dòng)作。樊噲側(cè)舉盾牌,撞到衛(wèi)士,頭發(fā)直堅(jiān),眼眶似裂,瞪眼看著項(xiàng)羽,項(xiàng)羽被這一突發(fā)的情況弄的措手不及,只能按劍而跽。

          2.項(xiàng)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古代人的飲食習(xí)慣和現(xiàn)代人不同,古人一天吃兩頓飯。第一頓飯叫做朝食。在《鴻門宴》中,項(xiàng)羽聽說劉邦欲占關(guān)中,于是大怒,拋出“旦日饗士卒”的號(hào)令,旦日是一大清早,本來是不吃早飯的,項(xiàng)羽的意思是提前開飯,早早進(jìn)軍,表現(xiàn)了他急不可耐的心情。

          3.范增數(shù)目項(xiàng)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xiàng)王默然不應(yīng)。

          玉是古人重要的配飾之一,不僅因?yàn)橛窈苜F重,為統(tǒng)治者專有,而且玉還被賦予了某些神秘的色彩。玦,屬于環(huán)形玉,即缺了一塊的環(huán)形玉。又因?yàn)楂i的名稱來源于“決”,形狀又是環(huán)形斷開,所以古人用玦寓意決斷。范增應(yīng)經(jīng)看出項(xiàng)羽的優(yōu)柔寡斷,并無心傷劉邦,又由于在席間,只能暗示。

          4.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肉在器皿中煮熟之后,古人用匕首把肉取出放在一塊砧板上,這塊板叫做“俎”。然后把俎移到席上,用刀割著吃!而欓T宴》中又見“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樊噲是后闖進(jìn)去的,身份又低,自然沒有他的席位。但他復(fù)盾為俎,以劍代刀,吃的既有氣魄又“合禮”。

          語文閱讀理解答題技巧

          1首先閱讀全文、把握主旨

          閱讀理解是必須要經(jīng)過閱讀的,初中閱讀理解一般是以敘事、敘人類的文章,在做閱讀理解的時(shí)候首先要先通讀一下全文,先閱讀懂大概的意思是什么,然后理清文章作者的思路,學(xué)會(huì)歸納每一句每一段、每一句話歸根到底都是為闡明中心服務(wù)的,都?xì)w向文章的主旨。

          閱讀的事實(shí)一定要注意,文章中作者想要表達(dá)的是什么含義,閱讀理解的最基本含義就是要閱讀者去理解文章中作者的意思,理解上去了才能做出答案。

          2學(xué)會(huì)概括某段中的大意

          閱讀理解解題的時(shí)候首先要學(xué)會(huì)概括出一段話中的一個(gè)意思,同時(shí)能找出文章中某段話與某段話的意思有沒有緊密的聯(lián)系,也就是找出所謂的中心意思。

          學(xué)生在閱讀的時(shí)候能夠找出中心語句,并且同時(shí)要在理清句與句之間關(guān)系的基礎(chǔ)上抓住貫穿全段的中心意思,用自己的話準(zhǔn)確概括,抓住文章中心的主題,才是做閱讀理解的關(guān)鍵。

          常見諺語、名言、對(duì)聯(lián)

          1、長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勝古人。若使年華虛度過,到老空留后悔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藍(lán)而勝于藍(lán)。書到用時(shí)方恨少,事非經(jīng)過不知難。身怕不動(dòng),腦怕不用。手越用越巧,腦越用越靈。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三心二意,一事無成。師傅領(lǐng)進(jìn)門,修行在自身。熟能生巧,業(yè)精于勤(荒于嬉)。 ——《古今賢文勸學(xué)篇》

          2、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献

          3、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語文文言文知識(shí)點(diǎn) 15

          1.《齊諧》者,志怪者也志:記載

          2.置杯焉則膠膠:粘,著地

          3.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決:快速的樣子;槍:碰、撞

          4.而后乃今將圖南圖:圖謀

          5.而控于地控:投,落下

          6.小知不及大知及:趕得上。

          7.窮發(fā)之北窮:荒遠(yuǎn)的、偏僻

          發(fā):毛,指草木

          8.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待:憑借

          9.下迨蔀屋迨:至

          蔀:遮蔽光明之物

          10.置酒交衢間衢:大路

          11.櫛比如鱗櫛:木梳;比:并、排列

          12.妍媸自別妍媸:美丑

          13.恐進(jìn)之亦興闌矣闌:衰落、消失

          14.遲月生公石上遲:等候

          15.不知尚識(shí)余言否耶識(shí):記著

          16.居為奇貨居:積,儲(chǔ)存

          17.操童子業(yè),久不售操……業(yè):從事……行業(yè);售:考取

          18.宰嚴(yán)限追比比:追征

          19.成妻具資詣問詣:到……去

          20.唇吻翕辟翕:合;辟:開

          21.有古陵蔚起蔚:草木茂盛的樣子,引申為高大

          22.如被冰雪被:遭受

          23.氣息然然:氣息微弱的樣子

          24.審諦之審諦:仔細(xì)

          25.徑造廬訪成造:到

          26.則蟲集冠集:止,落在

          27.俾人邑庠邑:縣;庠:學(xué)校

          28.撫軍亦厚賚成賚:賞賜

          29.獨(dú)是成氏子以蠧貧蠧:蛀蟲

          30.民日貼婦賣兒貼:抵押

          語文文言文知識(shí)點(diǎn) 16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識(shí)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殼入口;蛟唬菏沉忭毴ぁF淙俗宰o(hù)其短,曰:我非不知,并殼者,欲以去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產(chǎn),此坐強(qiáng)不知以為知也. (選自《緣籮山人集》)

          注釋 :1.并:連同。

          2.去:去除。

          3.欲:想要。

          4.坐:因?yàn),由于?/p>

          5.或:有的人。

          6.而:卻。

          7.曰:說。

          8.菱:俗稱菱角,水生植物,果實(shí)可以吃。性喜溫暖和充足陽光,盛產(chǎn)于我國中部和南部。果實(shí)有硬殼。

          9.北人:北方人。

          10.以:用來。

          11.強(qiáng)(qiǎng):本文中指勉強(qiáng)。

          12.仕:(仕途)在……做官。

          13.啖:吃。

          14.并殼:連同皮殼一起吞下。

          15.食:食用。

          16.何:哪里。

          17.識(shí):見過,見識(shí)

          翻譯:北方有個(gè)不認(rèn)識(shí)菱角的人,在南方當(dāng)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那個(gè)人)連角殼一起放進(jìn)嘴里(吃)。有人說:吃菱角必須去掉殼,再吃。那人掩飾自己的缺點(diǎn),說:我不是不知道,連殼一起吃,是為了清熱解毒。有人問道:北方也有這種東西嗎?他回答說:前面的山后面的山,什么地方?jīng)]有?菱角生長在水中卻說是在土里生長的,是因?yàn)樗舶巡恢赖恼f成知道的。

          寓意:其寓意是諷刺那些不懂裝懂的人。告誡人們: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裝懂。如果不懂裝懂,就難免露餡出丑。

          省略成分:我非不知。并殼者,(我)欲以(其)清熱也。

        【語文文言文知識(shí)點(diǎn)】相關(guān)文章:

        語文文言文知識(shí)點(diǎn)07-23

        文言文語文知識(shí)點(diǎn)總結(jié)10-15

        語文文言文知識(shí)點(diǎn)06-12

        語文文言文知識(shí)點(diǎn)07-13

        文言文語文知識(shí)點(diǎn)總結(jié)09-06

        【經(jīng)典】語文文言文知識(shí)點(diǎn)09-03

        語文文言文知識(shí)點(diǎn)(薦)07-13

        【通用】文言文語文知識(shí)點(diǎn)總結(jié)09-08

        文言文語文知識(shí)點(diǎn)總結(jié)(精品)09-09

        [集合]語文文言文知識(shí)點(diǎn)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