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成語“自相矛盾”續(xù)集:分賣矛盾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成語吧,成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大特色,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那么,都有哪些經(jīng)典成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成語“自相矛盾”續(xù)集:分賣矛盾,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成語“自相矛盾”續(xù)集:分賣矛盾
楚人賣不出矛和盾,很傷心,在家里冥思苦想:“我這么好的矛,這么好的盾,為什么賣不出去呢?”
他想了想,“對呀,我應該發(fā)揮團隊作用,關鍵的時候應該請朋友幫忙!”他趕緊給好朋友打電話:“朋友,你幫個忙。明天你在西街賣矛,我在東街賣盾,別人就不會要用我的矛攻我的盾了!
可是朋友說明天要做作業(yè),來不了。楚人只好決定自己扮成兩個人分兩天去賣。
第二天,楚人來到街上,大聲吆喝:“快來買我的盾呀!”他還用一支小矛比劃著攻盾,說:“看見沒?這么鋒利的矛都戳不穿我的盾!
旁邊一個老太太問:“多少錢呀?”
楚人很緊張,因為他光顧著想怎么賣,忘了該賣多少錢了。他猶猶豫豫說:“二十塊錢!崩咸f:“十塊錢,不賣我就走!背粟s緊說:“十塊就十塊,給您了!
沒賣出好價錢,楚人又高興又難過,太虧了。
“矛可不能這么賣!背遂`機一動,有一個好主意了!
他給矛起名叫“哪咤牌”長矛,還扮成哪咤的樣子跑到街上揮舞長矛,還編了廣告詞:“哪咤長矛,天下無敵!”一下子,來了好多人觀看,大家都爭著要買。
楚人說:“最低二百塊,誰出的價最高,就賣給誰!”
人們有的說“二百塊”,有的說“四百塊”,最后有一個報了“1萬塊”!
大家都驚呆了。楚人就以1萬塊錢的價格賣出了他的矛。
自相矛盾
[釋義] 自己的言行前后互相抵觸。矛:古時用來進攻的銳器;盾:古時用來防身的盾牌。
[語出] 《魏書·明亮傳》:“辭勇及武;自相矛盾!
[近義] 格格不入
[反義] 自圓其說 無懈可擊 天衣無縫
[用法] 含貶義。一般作謂語、定語。
[例句] 一篇文章的觀點要前后一致;不能~。
原文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庇肿u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被蛟唬"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眾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釋
楚人:楚國人。
鬻(yù):賣。
譽:稱贊,這里有夸耀,吹噓的意思。
陷:刺破,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利:鋒利。
以:用。
弗:不 。
應:回答。
譯文
在戰(zhàn)國時期,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堅硬,說:“無論用什么東西都無法破壞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銳利,說:“無論什么東西都能被其破壞!”,市場上的人質(zhì)問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們將怎么樣?”,那個人無法回答。眾人嘲笑他。無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沒有刺不破盾的長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啟示
不要夸過頭,免得喧賓奪主。
分析評論
在一個人在同一判斷中,對同一問題,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斷來的。如果這樣做了,那就是犯了邏輯上的錯誤。因為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不管是物質(zhì)的客觀世界,或是思維的主觀世界,都有矛盾問題。而有矛盾不見得是壞事。畢竟有矛盾才有事物的進步與發(fā)展。最關鍵是我們要認識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盾,解決矛盾。夜只有這樣才能讓事物得到發(fā)展。
揭示道理
這個世上不大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沒有無堅不摧的矛,這個楚國人片面地夸大了矛與盾的作用,結果出現(xiàn)無法自圓其說的局面。就是指說話做事前后抵觸,不能自圓其說。
形容做事說話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成語“自相矛盾”續(xù)集:分賣矛盾】相關文章:
自相矛盾的假期06-11
改寫《自相矛盾》作文(精選23篇)04-21
六年級《自相矛盾》續(xù)寫作文09-21
烏鴉與狐貍續(xù)集06-29
《去年的樹》續(xù)集05-24
張瀟灑續(xù)集08-01
海的女兒(續(xù)集)09-22
黑白玫瑰(續(xù)集)09-29
狐貍與烏鴉續(xù)集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