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孔雀東南飛·并序》教學反思
《孔雀東南飛·并序》教學反思1:
《孔雀東南飛》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單元的三篇文章。這篇文章共有32個自然段,而且是文言文,很發(fā)愁,有種“老虎吃天,無從下口”的感覺。但和同事們討論了一下,覺得盡管這篇文章較長,還是文言文,但用語基本接近白話,用的手法最突出的就是“賦”,學生基本能看懂故事情節(jié),理解人物形象。那么為何不把這些集中在一起讓學生自主去感知呢?
這次的教學方法是以往沒有嘗試過的,效果如何呢?按著自己的設計上完了第一課時,覺得還是有很多收獲的,當然也存在不足。
我先讓學生從聽孔雀東南飛的歌曲入手,讓學生感受到這首詩的悲劇性,接著聽讀了本詩的朗誦,同時注意劃分全詩的故事情節(jié),最后討論了以下三個主要人物的形象。本次授課,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如對本文主旨的分析,對本詩的故事情節(jié)的分析,人物形象等,都是由學生分析,最后歸納匯總在一起的。因為學生已學習過一些現代文的分析,掌握了一定的分析思路,能夠根據詩中的描述,人物的語言,比較準確地把握本文的主旨,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等。學生表現出極大的積極性,感覺這樣學習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文言詩歌學習,沒有那種枯燥的感覺,也沒有晦澀難懂的擔心,效果還是不錯的.。
不足之處在于閱讀還是不夠充分,沒有讓學生的分角色朗讀,沒有更多的感受詩歌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無法真正通過閱讀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知識點落實有些匆忙,沒有訓練學生的翻譯,都是直接點給學生的,而且知識點有遺漏的。打算再利用幾節(jié)課利用課件進行檢查和彌補。
通過反思,更加明確了今后備課要多與同事共同探討,一定要讓學生在課上有收獲,而且也體會到了目標敘寫的重要。“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將更加用心的備課,爭取設計出更多的更符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思路。
《孔雀東南飛·并序》教學反思2:
《孔雀東南飛》340多句、1700多字,諸多人物、諸多難點,短短的40分鐘,怎樣設計才更有效?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必須抓住一個點,以點帶面,讓教學突出實效。教學這堂課,我有很多感悟,于是寫下這篇教學反思。
第一,以有效教學為前提,充分體現人文性的教學設計。 首先依據學情、文本特點、文本難、重點,我確定教學目標是 “鑒賞人物形象,挖掘悲劇根源”。可是人物如此眾多龐雜,分析了人物再去挖掘根源,既缺少章法,又容易讓學生在繁瑣的過程中失去興趣。怎樣讓課堂既簡潔有效,又能激發(fā)學生的熱情呢?魯迅說 “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毀給人看”, “美好”與“撕毀”兩個關鍵詞,恰好切合了“鑒賞”與“挖掘”這兩個目標,于是我設置了兩個問題:這一悲劇中美好的東西是什么?它是如何被撕毀的?以此為切入點,帶動學生走進整首詩。
怎樣在解決這兩個問題的同時,實現“鑒賞人物形象,挖掘悲劇根源”的學習目標?首先結合“美好”,引導學生概括得出:美好的事物是“美好的人”與“美好的愛情”,進而探討美好在什么地方,在探討的過程中劉蘭芝的人物形象便躍然紙上了;然后結合“撕毀”引導學生思考得出,撕毀美好事物的是以焦母和劉兄為代表的封建家長,以及以焦仲卿為犧牲品的封建禮教,在這個探究的過程中焦母、劉兄、焦仲卿三個人物形象也隨之被活畫出來。學生們興致盎然,由被動的接受者變?yōu)橹鲃拥膮⑴c者,他們時而沉浸于對蘭芝由衷的贊美,時而澎湃于對封建家長封建禮教的譴責,在愛與恨的交織里,不知不覺便完成了對人物形象的鑒賞和對悲劇根源的挖掘。
第二,適當啟發(fā),適時點撥,教師成為課堂真正的引導者。
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自己去讀,去思考,去品味,自覺、主動地獲取知識。例如:在探討蘭芝“美好的人”時,很多同學都以第九節(jié)為例,“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都認為蘭芝長得很美。這時我提示學生,這段文字僅僅是為了表現蘭芝長得很美嗎?學生一聽,馬上進一步思考,通過探討得出了蘭芝“自尊高貴”的結論。應該說這是本詩的難點,而教師適時的點撥便可以很好的引導學生深入探求,而不僅僅是局限在表面。
再如,同學們在探討焦劉二人的美好愛情時,都以詩歌的第十二節(jié)為例,“新婦謂府吏:‘感君區(qū)區(qū)懷!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懷。’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我順勢引導學生:這首詩歌對愛情的描寫有一些經典的段落,影響了后世的文人。大家看過《環(huán)珠格格》沒有?那么大家是否記得紫薇的母親讓她給父親帶的那句話是什么?“蒲草紉如絲,磐石是不是無轉移?”那一句臺詞曾感動了千千萬萬的觀眾,而今天我們在《孔雀東南飛》中看到了她的身影。下面我們一起誦讀這個經典語段,感受一下這份世間最美的真情。我的這番引導果然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朗讀興趣,都群情激昂地誦讀這一文段。不過同學們的朗讀還存在一定問題,于是我加以引導,“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表達的是怎樣的感情?學生答“依依不舍”。我說既然依依不舍,那么讀時應注意什么?生答語速放慢。于是重讀之后,學生便知道應該把感情融入到誦讀之中。之后,同學們在讀到焦母和劉兄的語言時,我適時加以引導,同學們都注意到朗讀的語氣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所以教師的作用不是“教”會學生怎樣去讀,而是“引導”學生去正確地讀。
再如,探討“是什么撕毀了這些美好的東西”時,同學們都迅速找到了焦母、劉兄兩個封建家長,忽略了焦仲卿這一人物。于是我提出了一個問題:以往的人教版《教師用書》中提到,“焦仲卿軟弱無能,不敢直接反抗”,對此你怎樣看?同學們發(fā)言很熱烈,有贊同的,有反對的,在激烈的爭辯后,大家慢慢達成了一致,焦仲卿不是不想反抗,他只是以儒家為代表的封建禮教下的犧牲品,進而發(fā)掘到悲劇的深層根源
作為課堂教學的參與者,教師絕不應該僅僅是 “知識的化身”,更應是問題的發(fā)現者和解決問題的合作者。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覺、主動地獲取知識,是培養(yǎng)學生能力,創(chuàng)設融洽、和諧的學習氛圍的前提。
熱鬧不是課堂的必需品,尤其當我們面對文化背景厚重、文化底蘊濃郁的作品時,教師應采用靈活適時的點評,對學生進行思維指導,引導學生睜開心靈的眼睛,去感受,去思索。蘇軾寫過這樣的一首詩:“若言弦上有琴聲,放在匣子何不鳴?若言琴聲在指頭,何不于君指上聽?”是啊,只有撥動心弦才能奏出美妙的音樂,只有引導學生用心感受和思考文本,才能讓他們真正走進人物的的內心世界,這是思考的過程,也是提升的過程。
這節(jié)課活潑熱鬧、笑聲連連,課堂氣氛與原本哀婉悲傷、凄切動人的主題并不和諧。問題出在哪兒?
在師生交流環(huán)節(jié),很多學生用現代的理念闡述自己對這一愛情悲劇的理解,因而引發(fā)了同學們及聽課老師的陣陣笑聲。如,在探討焦仲卿是否性格軟弱、缺乏反抗意識時,有位同學說:“媽媽養(yǎng)了我18年,而這個女人只跟了自己兩三年,所以不能為了這個女人而傷害自己的媽媽。”這番話引發(fā)了哄堂大笑,我也笑得直不起腰。應該說,這個時候我失態(tài)了。作為課堂的組織者,我應該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正是這個在漢代社會至高無上的“孝”字禁錮了焦仲卿,進而引導學生思考封建禮教對儒家子弟思想的禁錮。通過自己的點評適時將學生從自由的現代社會帶回陰霾密布的兩千年前,既讓學生在當時當地感受悲劇的氛圍,也讓學生真正理解文本的精髓。
教師的職責就是用我們的語言去激蕩學生思維的風暴,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深入思考。
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課堂究竟該有怎樣的模式?我們每個人都在嘗試、在探索、在完善。“去粉飾,無賣弄”,追求課堂實效,回歸本色教學,這才是我們探索的方向。
【高一語文《孔雀東南飛·并序》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高一語文《孔雀東南飛·并序》原文01-26
高一語文《蘭亭集序》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04-03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蘭亭集序》?04-03
語文《孔雀東南飛》教學反思04-05
高一語文下冊《孔雀東南飛并序》教案設計08-24
高一必修2《孔雀東南飛》教學反思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