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AⅤ免费|欧美 女 码 一区二区|国产明星视频愉拍在线|亚洲精品视频三级在线看

    1. 
      

      <cite id="zyqvt"></cite>
      1. <strike id="zyqvt"><table id="zyqvt"></table></strike>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蘭亭集序》課堂實錄

        時間:2025-04-30 15:35:54 藹媚 高一下冊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蘭亭集序》課堂實錄(通用10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蘭亭集序》課堂實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蘭亭集序》課堂實錄(通用10篇)

          《蘭亭集序》課堂實錄 1

          一、教學目標

          1.品味《蘭亭集序》的語言,感受作者的情感。

          2.理解作者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人生哲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學重點、難點:文章蘊含的哲理;作者帶給我們的思考。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今天和同學們一起來學習一篇文章:蘭亭集序,作者是東晉的王羲之(板書)提到王羲之,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生:書法,是一個大書法家。

          師:那好我們先看一下這幅著名的蘭亭卷帖。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眾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與會者臨流賦詩,各抒懷抱,記下了他們的千古風流,王羲之為這些詩作序,于是就有了這著名的《蘭亭集序》,這幅卷帖被謄為“天下第一行書”,古人評價是“飄若浮云,矯若驚龍”,(板書)古人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讓我們知道王羲之書法的特點:飄逸,有力量,每個字寫得有筋有骨。(放大圖片,讓學生看清每一個筆畫所透出的力量。)

          它是書法中的瑰寶,這篇文章本身是不是也和他的書法一樣有著無窮的魅力呢?我們不妨來讀讀看。相信大家每讀一遍會有不同的收獲。

          (二)品味《蘭亭集序》的語言,感受作者的情感。

          師:下面我們來讀書,要求:聲音洪亮,讀準字音,讀清句讀。一人讀一段,其它同學認真聽,糾正自己的讀音和句讀,并從每段中找出一個字來概括作者的情感。那么我們就請前排第一個同學開始讀。

          生1:讀課文第一段。其它同學拿著筆認真聽。

          師:第一段讀得流暢,有一個字的讀音不是很準確,“騁”應該讀chěng。

          (生2讀第二段,生3讀第三段)

          師:同學們的文言文語感很好,如果讀得慢一點,會更好。那么每一段中能概括作者感情的字是什么?

          生(齊聲):樂

          師:第二段呢?

          生:痛

          師:能讀出原句嗎?

          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師:第三段呢?

          生:悲

          師:讀出原句啊

          生:悲夫!

          師:太少了呀!現(xiàn)往前讀讀。

          生: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

          (學生邊讀,教師邊板書:樂——痛——悲)

          師:同學們讀得很好啊,才讀了一遍就篩選出這么重要的信息,如果現(xiàn)讀一遍,我相信大家會有更多的收獲。大家看第一段,作者是寫自己的快樂的,那么大家默讀課文,你認為作者的哪些描寫能夠讓你感受到作者的這種快樂,用筆勾畫出來,在旁邊寫上幾句點評。

          生:低頭讀書,時而勾畫,教師巡視。

          師:找好了的同學就可以放下筆,抬起頭來,老師就知道你有了自己的主意了,可以交流了。(停留一段時間,看見大多數(shù)同學放下了筆。)同學們可以交流了嗎?把你的感受說出來,讓大家和你一起分享。誰先來?(生1舉手)

          師:同學們?yōu)樗挠赂夜恼啤?/p>

          生1:我覺得“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能夠感受作者的快樂。

          師:感覺好,能具體講講嗎?(生1搖頭)那好,請坐。其他同學有補充嗎?

          生2:(舉手)我認為,人的心情有時會隨著天氣的變化而有所不同,天氣那么清朗,空氣那么清新,春風那么溫和,怎么能不高興呢?

          師:好啊,這個同學對句子理解得這得準確。但我還有一個問題,看哪位同學能幫我解答。大家說,“惠風”是什么意思啊?

          生:和風

          師:對啊,那直接用“和風”不就行了,為什么要用“惠風”啊?“惠風”和“和風”有什么不同?

          (生思考,為難。)如果老師說,你的媽媽很賢惠,那你的媽媽該是怎樣的?

          生:很溫柔

          師:很好,賢,我們知道是賢德,對媽媽來講應該是心地善良,通情達理。而惠,則是柔順、溫和。現(xiàn)在體會到這個“惠”字的情味了沒有?

          生:使這個風有了人的情感,使人感覺很親切。

          師:這個“惠風”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對這和風的熱愛和心情的舒暢,咬文嚼字才能真正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這就是所說的良辰,辰怎么寫啊?

          生:不帶“日”的那一個。(板書:良辰)好,基礎很扎實。我們繼續(xù),還有嗎?

          生3:我認為“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边@些人一邊飲酒,一邊吟詩,從中可以看出作者很快樂,很愉快。

          師:找到的這個句子很有代表性,你的理解很好,能結合具體的詞句說說,這是怎樣的一種快樂嗎?(搖頭)那好,你先請坐,這位同學剛才說到飲酒吟詩,的確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大家知道李白喜歡喝酒,

          吟詩,他是這么來形容自己快樂的:“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還有“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边@和作者描寫人快樂一樣嗎?

          生4:不一樣。他們是列坐在水邊,喝一點酒,飲一點兒詩,暢敘幽情。給人的感受是安靜,舒適。

          師:同學們太有悟性了,這是一各閑適之樂,是一種悠然自得,是一種優(yōu)雅。(板書:雅事)。哪位同學還想說?

          生5:我喜歡“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這是一段環(huán)境的描寫,寫得很美可以看出作者心情有很愉快。

          師:好,很有眼光,將自己的感受說出來了。(教師板書:美景。)但“美”有些籠統(tǒng),能再具體點嗎?

          (學生為難,搖頭)同學們,暮春三月,該是草長鶯飛,花紅柳綠的'季節(jié)了,可不可以寫成這樣:此地有青山翠嶺,茂林綠竹,又有碧流激湍,映帶左右。也很美啊,和作者筆下景色作一對比,有什么區(qū)別?

          生6、作者原來寫得高大,你寫的境界小了。

          師:是嗎?我只是換了個顏色而已,怎會有這樣的變化呢。(說明:在這里我沒有關注到學生的思維,失掉了一個很好的教學契機,其實學生說的對,沒有了“高”,只有“翠”,那不就是變小了嗎?如果以此來引導,讓學生體會到景色的疏朗,該多好。出現(xiàn)這個錯誤的原因,是只顧到了自己的思路,沒有真正認直站在學生的角度上思考問題。)

          生7:老師寫的美是美了,可太艷了,少了點雅。

          師:這位同學說到點子上了,很有悟性。看作者寫山取其高,寫竹取其修,寫水取其清,寫天氣也是“天朗氣清”,作者筆下的景色是怎樣的?

          生(齊聲):淡雅清新

          師:同學們理解的很好,那么我們能不能用自己的聲音將這種優(yōu)雅、快樂感受表達出來的,這是一次挑戰(zhàn),如果你讀出來了,說明你真的體會到這種愉快了。那位同學想試試?

          生8:讀第一段,情感飽滿,同學鼓掌。

          師:這位同學對情感把握準確,很有朗誦天賦,如果能將一個細節(jié)處理好,那就更出彩了!笆侨找玻炖蕷馇、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這幾句語氣詞“也”讀得不到位,我們還是做一下比較誦讀,同學們認真體味有什么不同。(教師去掉“也”

          字讀一遍,再加上“也”字和同學一起讀一遍。讓學生體味“也”的作用。)

          生9:“也”字的加入,讓人感受到一種舒緩,一種閑適,符合作者的心境;去掉“也”,讀起來太急促,感受不到那種悠閑自在。

          師:理解的很好,這境界全由一個“也”帶出,所以讀古文講究氣韻,可不能小瞧“之乎者也”。

          (三)理解作者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人生哲理,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師:作者感到高興主要因素是:良辰美景、人杰事雅。那他感到痛的因素是什么呢?同學們默讀第二,勾

          畫出相關語句,說說痛的原因是什么?(生讀書)

          生2:“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惓,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以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只高興去了,浪費了大好時光,作者想到人生短短幾十年,人生易逝,不禁感到痛。

          師:不錯,選幾個字來說就是“人生苦短,好景不長”。(板書)

          師:那么為什么感到悲傷呢?大家齊讀第三段。

          生3:“每攬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作者看到古人對生死產(chǎn)生感嘆,自己感到悲傷,想到后來人也會因生命短暫感到悲傷,人類擺脫不了死的命運,由此感到悲傷。

          師:好,王羲之想到人生苦短,好景不長的痛苦,是一代一代人都會有的。人類的“生死之嘆,永無休止”(板書),所以感到悲傷。由個體的感受延伸到整個人類的命運,就悲從中來,而不僅僅是痛了。

          師:同學們已經(jīng)理解得很好了,但老師這里有一個問題:王羲之面對美景,先是快樂,繼而悲痛,還想到了死亡。這是不是有些消極悲觀?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理解“痛”的含義,先看一下當時的背景。(PPT:時代背景,教師邊讀背景邊解釋。)再回過頭來讀課文,其實在課文里我們是可以看到這些人的影子。(學生老師一起讀出這些句子。)看來作者的痛和悲都是有針對性的了。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和他們一樣嗎?同學們再回讀全文,結合課文的具體語句來談談你的認識,并說說你從中受到怎樣的啟示。

          生:快速瀏覽全文,勾畫相關語句。

          師:這一次的閱讀是要上聯(lián)古代的背景,還要聯(lián)系我們的現(xiàn)實,是一次心智的鍛煉,同學們不要錯過這機會,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看法。誰先來?

          生1:作者在良辰美景面前能夠有一種理性的思考,正如作者所說人生是短暫的,好景是易逝的。我們不能沉溺于樂事之中,要對自己的狀態(tài)做一下思考,要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師:這位同學很理性,在快樂面前我們要有些理性的思考。哪位同學再談談自己的觀點?

          生2:作者在第一段寫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并說自己“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信可樂也!边@說明他熱愛生活,樂觀向上,和東晉的那些士人的生活態(tài)度不一樣。是在告訴人們要珍惜現(xiàn)在的時光,表達對生活的熱愛。

          生3:作者說“一死生”是“虛誕”,“齊彭殤”是“妄作”,說明作者不同意當時士人的觀點。他是積極的,珍愛生命的。

          生4:“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攬者,亦將有感于斯文!”從這些句子里我認為作者是在告訴我們要在有限的生命里有所作為,不能虛度光陰。

          師:這位同學的感悟讓我們想起保爾·柯察金說過的一段話,還記得嗎?(師生齊誦):“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于人只有一次而已。一個人的生命是應該那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

          師:同學們剛才的發(fā)言讓我深受啟發(fā),王羲之的快樂是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惜;他的痛,不是痛苦,該是一種痛惜;(板書)他的悲嘆更是對生命的熱愛,正是因為這種清醒的認識,才讓他艱苦磨煉,終成一代書圣,定官至右軍。他的悲嘆不等于悲觀,他是悲而有為。(板書)這種思想在東晉無疑是一縷清風,沖擊著士風。有著積極的影響。

          師:我們再回到開始上課時提出的問題,再來看這幅書法作品,“飄若浮云,矯若驚龍”,那同學們說,他的文章呢?

          生:文章也是如此。寫景部分飄逸,二三段有力量。

          師:很幸福的一件事是,同學們真的讀懂了這篇文章了。是的,第一段那樣的清新飄逸,第二三段,寫感慨又是這樣的深沉厚重,啟人心智,讓我們懂得了,我們不能增加生命的長度,可以增加它的寬度和厚度。

          老師最喜歡第三段中的一句話:“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彼麨槲覀兞粝铝饲Ч挪恍嗟摹短m亭集序》,我們,又該為我們的后人留下什么呢?這是這節(jié)課我留給大家思考的問題。

          師:最后,請同學們課后背誦全文。

          《蘭亭集序》課堂實錄 2

          教學步驟

          師:現(xiàn)在是下午第二節(jié)課,同學們都有點累了,我們做一個簡單的熱身運動,先抬頭,再低頭,抬頭為仰,低頭為俯。

          生做。

          師:在低頭抬頭之間,我們看到了什么?

          生齊:天花板。

          師:同學們很實在,在抬頭的時候,我們確實就看到了天花板。那么,我們的 王羲之先生在“抬頭低頭”之間看到了什么呢?

          師:請大家自由朗誦全文,要求:讀準字音,讀準句讀,劃出關于“俯仰”的句子。

          生齊讀。

          師:同學們讀得很認真,但老師還是要考考大家。

          出示ppt2

          一、 字音

          (1)歲在癸丑

          (2)臨文嗟悼

          (3)流觴曲水

          (4)趣舍萬殊

          二、句讀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

          生回答,師確定,生齊讀。

          師:關于俯仰的句子。

          生: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生: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

          出示ppt3

          一、“俯仰”之間,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

          (1)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師:請一位同學翻譯一下。

          生:這一天,天氣晴朗,空氣清新,和風溫暖。

          師:聲音可以大一點,同桌,你接著來。

          生:抬頭望宇宙的廣大。

          師:換一下語序會更合理。

          生:抬頭望廣大的宇宙。

          師:這里主要是這個“之”字的用法,如果翻譯成“的”,就是這位同學的翻譯,我們學過一個句子,叫“蚓無爪牙之利”,這個“之”應該是定語后置的標志!坝巍笔鞘裁匆馑?

          生:舒展

          師:“游”和“騁“應該都是使動用法!靶拧笔鞘裁匆馑?

          生:實在。

          師:在這一次活動中,王羲之“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如此廣袤的宇宙,如此繁多的物種,俯仰之間,王羲之“確實”感到了快樂,讓我們來分享一下,王羲之在這次宴會上有哪些“可樂”的地方好不好?

          生:第一段里面吧,雖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師:怎么看出來?

          生:雖然沒有熱鬧的音樂,喝點酒作點詩,也足夠來暢快敘述幽深內(nèi)藏的感情了。

          師:流觴曲水,他們是怎么喝酒的?

          生:圍坐著喝。

          師:把酒喝掉后,還要吟詩,以前的文人雅士在一起,都要吟詩。這樣的事情是比較有情趣的,這是一件可樂的事——“事雅”

          生: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他們在一起可以暢談自己的胸懷抱負,

          師:和自己志同道全的人在一起比較快樂。這次聚會蘭亭,雖然是為了“修禊事也”,但也是一次快樂的聚會。來的都是什么人?

          生:文人雅士,一共有41人。

          師:從哪句話看出來他們比較雅。

          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師:這場盛會真是名士濟濟,知己相逢,有老人,還有小孩子,最小的孩子是王羲之的小兒子王獻之,當時才9歲,所以,“人賢”為二樂也。還有呢?

          生:還有景美,這是第三個“可樂”!按说赜谐缟骄䦷X,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本吧苊馈

          師:很美嗎?有山有水就是很美,我們這里也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山環(huán)水繞,境界應該比較清幽。

          生:是景幽。

          生:作者的心情也很快樂,“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舒展眼力,開闊胸懷,足夠來極盡視聽的歡娛。

          師:老師也很喜歡這種感覺,“游目騁懷”,視線沒有被阻礙,人就進入冥想狀態(tài)?瓷,是“崇”“峻”;看竹,是“修”;水是“清”的;風是“和”的,天是“明朗”的,空氣是“清新”的,好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景由心生,是經(jīng)過作者心靈洗滌的自然。作者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俯仰天地,不由地樂由心生。我們推薦一位女同學朗讀第一段,有個要求,讀到“是日也”的時候,大家和上來。

          生按要求朗讀。

          師:讀出快樂的情景了嗎?“信可樂也”的“信”要拉長一點,多一點。

          生齊讀,讀出樂的感覺。

          師:這種快樂的情感是不是貫穿全文。

          生:不是。

          師:從哪里看出來?

          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出示ppt4

          一、“俯仰”之間,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師:人生在俯仰之間,作者感慨什么?

          生:韶光易逝,是世事無常,人生短暫。

          師:小沈陽怎么說的“眼睛一閉,一睜,一天就過去了,眼睛一閉,不睜,一輩子就過去了!痹捄芩,卻很有道理,下面哪句話和它很像。

          生:“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必M不痛哉!

          出示ppt4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必M不痛哉!

          生翻譯。

          師:第一個“之”是結構助詞,翻譯成“的”,第二個“之”是代詞,翻譯成“它”,代前面的內(nèi)容。

          師:死生亦大矣,誰說的?

          生:孔子說的。

          師:莊子也引過。你讀出了什么?

          生:很悲傷。

          師:這位同學深深地嘆了一口氣。“死亡”是如此強大而無法抗拒,因而個體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冻啾谫x中》中蘇軾提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文章中,作者也感慨人生苦短,“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弊髡咴趯Α八劳觥钡挠^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師:這種痛緣何而起?

          生:快樂的事情很快就會過去。

          師: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保埬惴g一下。

          生譯

          師:對,這里的“之”是音節(jié)助詞和結構助詞“的”的意思?鞓分皇且粫r的,歲月流逝,青春不再,作者自然發(fā)出人生的感慨。

          生:事過境遷,會對自己喜歡的東西變得不喜歡。

          師:是“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請你來翻譯這一句。

          生:等到對得到東西已經(jīng)厭倦,感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感慨隨之產(chǎn)生。

          師:這里的“之”是什么意思?第一個是動詞,是“到、往”的意思,第二個是代詞,代上文中的事。有句話叫“物是人非事事休,未語淚先流!边@是盛景不再,世事滄桑的感慨,還有什么?

          生: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師:什么意思?王羲之看以前的人是“今人”還是“古人”?他也是感慨人生苦短,這是人千百年來共同的悲傷。文章中怎么說的?

          生: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

          師:上面還有一句話怎么說的?“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這里的“之”是什么意思?

          生:

          師:注意它的位置放在什么地方。

          生:取獨。

          師:主謂之間的“之”是取消句子獨立性。請一位同學翻譯整個句子。

          生:但當他們對遇到的事物感到高興時,暫時得到自己的快樂,感到滿足,不知道衰老悄然而至。

          師:《蘭亭集序》里,20個 “之”字。各具情態(tài),絕不雷同,令人嘆為觀止。而且“之”的意思也各不相同,“王羲之”的“之”又什么意思?他的子子孫孫名字里都有“之”

          生:是個代詞吧。

          師:代什么?

          出示ppt5

          謝安曾對他說 : “中年以來,多傷于哀樂。”

          王羲之深有同感地說 :“年在桑榆,自然至此!

          師:桑榆是什么意思?

          生:晚年。

          師:開頭提到“永和九年,歲在癸丑”,作者當時51歲,謝安曾對他說 : “中年以來,多傷于哀樂。”王羲之深有同感地說:“年在桑榆,自然 至此 !薄八染搿钡闹心晖豸酥母朽,他的“幽情”,便是面對宇宙人生所體會到的 “至深的無名的哀感 ”,以王羲之為代表的“魏晉名士”對時間和死亡的恐懼,催化了精神的解放和自由,魏晉風流更是文學史上人性的第一次覺醒。

          師:請同學們再推薦一名同學朗讀,男同學好嗎?

          生朗讀

          師:與“信可樂也”感情有什么不同?

          生:是悲痛的情感。

          師:注意“豈……哉”,反問的語氣表示強調(diào),“哉”要讀長一點,強調(diào)出來。我們齊讀第二段,感受一下“痛感”。

          生齊讀第二段。

          師:俯仰自我,痛從心起。這里的痛包含三層意思。一是由于個人內(nèi)心變化.致使情隨事遷,物是人非。二是樂景不常,盛事難再。“向之所欣”,轉(zhuǎn)眼之間灰飛煙滅,觸目傷懷。三是對生命流逝、感到無奈和憂懼,“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心頭始終郁結著一股揮之不去的生命悲感。

          師:那么,在接下來的這一段里,作者的情感有沒有發(fā)生變化呢?

          生:悲。

          師:第三段中情感由“痛”轉(zhuǎn)化為“悲”。

          出示Ppt5

          當代學者郭沫若先生曾經(jīng)認為:《蘭亭集序》“高高興興地在飲酒賦詩,悲得太沒有道理”,你是怎樣看待這一問題的?

          生:我覺得郭沫若說得很有道理,人生就是一聲旅途,就是要學會欣賞沿途風景,過程本身就是美的,沒有必要悲傷。

          師:你很有自己的看法,但我們在文本閱讀時還要緊扣文章。

          生: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此景當然美好,可以說充滿詩情畫意。高高興興地在此飲酒賦詩,可以看出當時的快樂,轉(zhuǎn)向悲,很可惜。

          師:也就是說“悲得沒道理”。其他同學是不是贊同?

          生:第一段說“信可樂也”,但是這種快樂是不會長久的,會很快過去的,人生不會永遠都快樂,所以我覺得悲得有道理。

          師:會樂極生悲。當時有一群人和王羲之一樣。

          出示ppt5

          魏晉之際,為我國歷史上又一動蕩黑暗時期,當時很多有名的士人,紛紛丟棄了自西漢以來篤信的`儒家學說,信仰道家思想,縱情山水,有很多人都選擇世外桃源隱居避世。至少,本文中蘭亭集會上的人都有此舉動。如謝安曾長期隱居東山,不問世情。

          他們普遍崇尚老莊,追求清靜無為自由放任的生活,思想虛無。大談玄理,不務實際,思想虛無,意志消沉,不求進取,認為人生無常,生死等同。死了就死了,無所謂,因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即所謂“一死生,齊彭殤”。

          師: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耙弧笔鞘裁匆馑?

          生:把……看作一樣。

          師:“齊”就是“把……看作相等”。這是意動用法。你是怎么看待這種思想的?

          生:有點消極。

          師:僅僅是消極的嗎?“固”是什么意思?

          生:本來。本來就會死的。所以是消極的。

          師: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妄作”什么意思?

          生:妄造,胡說。

          師: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看”的做法是虛妄的,作者對這種態(tài)度是否定的。作者有沒有流露過這種思想呢?

          生:也有流露。

          師:作者也流露過“把生和死同等看待 把長壽和短命同等看待”的思想,但又有另一個自我,不斷地否定他。

          出示ppt7 王羲之書法

          師:余秋雨說過,筆墨是一個人才情、氣質(zhì)、性格的自然流露。我們欣賞一下他的書法,是不是“飄若浮云,矯若驚龍”,可惜,唐太宗太過喜歡,彌留之際,死抓真跡不放,把他帶入昭陵殉葬,我們今天所見的只是摹本。

          筆墨是一個人才情、氣質(zhì)、性格的自然流露,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zhí)著的努力。從“飄若浮云”中,我們也許可以讀到他的“消極其表”,從“矯若驚龍”中,我們也許可以讀到他的“執(zhí)著其里”。

          出示ppt8

          他們對時間和死亡的恐懼,并沒有必然導致消極悲觀,反而激發(fā)起更強烈的創(chuàng)造沖動,以扎實的現(xiàn)實努力來抗拒人生的虛無。雖然王羲之慨嘆了人生的無常,但是他的這種慨嘆不是消沉的,而是一種奮起和抗爭。

          生齊讀。

          師: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chuàng)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在他的詩中曾經(jīng)寫道 “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并不妨礙他建功立業(yè),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zhí)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

          這也印證了王羲之寫《蘭亭集序》的目的: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師:有人說,《蘭亭集序》40歲才能讀懂,我也不知道十七八歲的同學們你們能讀懂多少。老師希望:當我們再次仰望頭上的星空,俯瞰腳下的大地時,能于俯仰之間,思考生存的意義,做一棵“會思想的葦草”,活多久就要思想多久。

          師:閱讀:周國平的《思考死:有意義的徒勞》,寫一段你關于生命的思考。

          《蘭亭集序》課堂實錄 3

          教學目的

          一、指導學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領悟作者對人生重大問題的深切感慨。

          二、指導學生體會本文情景交融、敘議結合的寫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三、指導學生品味本文精練優(yōu)美、樸素清新的語言。

          教學設想

          一、安排兩課時。

          二、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朗讀環(huán)節(jié),指導學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三、結合課后練習(一)的回答,達到教學目的(一)、(二),應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四、利用預習效果教學,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義的講解,重點突出一些疑難字、詞、句,主要采用課堂討論的方式,教師適當點撥。

          五、介紹閱讀課外文學作品《騰王閣序》,比較兩文內(nèi)容和寫法上的異同,培養(yǎng)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水平。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簡介作家作品,引導學生參看書下注釋(1),教師可補充以下內(nèi)容:王羲之,有“書圣”之稱,也長于詩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風格瀟灑放脫。王羲之曾經(jīng)一度做官,他關懷國事,在政治上曾有積極用世的一面,后辭官歸田,以山水為娛,好服食養(yǎng)性,胸懷曠達,為時人敬重。

          “序”是一種文體,寫在著作或詩文前的說明性文字。古人宴集時,常一同賦詩,詩成后公推一個作序,《蘭亭集序》即是膾炙人口的詩序名篇,其思想和辭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從中可以看出東晉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養(yǎng)、精神狀態(tài)和文學造詣。

          二、朗讀

          1.教師范讀。要求學生注意聽清文章語氣、節(jié)奏和讀音。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學生讀準下列生字:

          癸(guǐ)丑 修楔(xì) 流觴(shāng) 游目騁(chěng)懷 趣(qū)舍萬殊 齊彭殤(shāng)

          2.學生齊讀。要求讀準字音,在預習初讀的基礎上,加深對課文的印象。

          3.默讀全文。要求學生參閱注釋,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預習時不能解決的字詞句,教師答疑或?qū)W生討論。應特別強調(diào)理解“俯仰”一詞在文中的意義,“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句子含義。

          三、整體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討論: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內(nèi)容要點是什么?(分別用六個字來概括。)學生發(fā)言后,明確本文層次,板書:

          (一)記敘蘭亭盛況;

          (二)抒發(fā)人生感慨;

          (三)交代作序目的。

          四、討論第一段內(nèi)容

          完成課后練習(一)中的(1),教學的同時要求學生試背誦。

          提問:本段共有六句話,作者是如何記敘這次蘭亭聚會的盛況的?指名學生依次朗讀每一句的內(nèi)容,然后概括出每句話的內(nèi)容要點。板書明確:

          (一)記敘蘭亭盛會:

          (1)時間:“永和……癸丑……暮春……”

          地點:“……蘭亭……”

          目的:“修禊事也”

          (2)人物:“群賢……少長……”

          (3)環(huán)境:“此地有……,又有……” ,

          (4)活動:“引以為流觴曲水……”

          (5)天氣:“……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6)感受:“……信可樂也!

          講析過程中,給定短暫時間強化記憶,然后指名學生根據(jù)板書內(nèi)容提示,試背誦。

          討論:這段文字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學生發(fā)言后,明確:寫景抒情,敘議結合。如敘說“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列坐其次!毕旅婢o接著引申而論“雖無絲竹之盛,……亦足以暢敘幽情”;下面也同樣是敘議結合:“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由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得出這樣的結論:“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討論:這段話語言有什么特點?

          教師明確:記敘性文字言簡意賅,如開頭總敘,只25個字就交代清楚了蘭亭集會的時間、地點、目的,表現(xiàn)出高超的語言技巧;寫景的文字精練優(yōu)美,樸素清新。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第一段;

          2.預習思考:作者是如何圍繞樂憂生死等人生重大問題展開議論的?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第二課時

          一、集體背誦第一段

          簡要復習第一段內(nèi)容,導人新課。

          二、討論第二段內(nèi)容

          1.教師領讀或?qū)W生齊讀。

          2.“俯仰”一詞在這一段中兩次出現(xiàn),意思是否相同?引導學生參看注釋,理解這兩句話的含義。

          3.本段教學有一定難度,應先指名學生串講大意。

          4.提問:這段話作者是圍繞什么主題展開議論的?是如何逐步展開的?學生發(fā)言后,明確:作者承上文的“樂”字,由樂而憂,由生而死,圍繞人生重大問題抒發(fā)感慨。

          5.結合課后練習(一)中的(2),討論這段話的議論與上一段的敘事有何聯(lián)系。講析:首句“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賢畢至,少長咸集”而言;也是承上“仰觀宇宙之大,俯察晶類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開一步的說法。下面承此句論述了兩種人:一種是“晤言一室之內(nèi)”倦于涉獵游玩的,一種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們雖然“取舍”“靜躁”不同,但當“欣于所遇”時都是“不知老之將至”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又都是情隨事遷,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fā)表議論,推進到生死的大問題,抒發(fā)了對“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的無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板書: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或晤言一室之內(nèi)(靜)

          或放浪形骸之外(躁)

          欣于所遇(快然自足) 情隨事遷(感慨系之)

          況修短隨化 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6.齊讀。指導學生在板書提示下試背誦。

          三、討論第三段

          交代作序目的,引起后人感懷。

          1.指名學生朗讀。

          2.討論:結尾部分從“臨文嗟悼”說到“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發(fā)言后,明確:這段議論中飽含感情,寫出了閱讀昔人興感之作時內(nèi)心苦悶傷感與古人產(chǎn)生共鳴。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觀點,認為“有生就有死”,對于生死說得如此痛切,雖有悲觀消極情緒,但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批判了老莊哲學中的虛無主義世界觀。

          3.如何理解這篇書序行文的巧妙?學生討論后明確:作者寫供后人閱讀的《蘭亭集序》,卻先寫閱讀昔人興感之作,由“今之視昔”想到“后之視今”亦是如此,為使后人也對今天的所為所思“興懷”,所以“列敘時人,錄其所述”,以便“后之覽者”也會“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聯(lián)起來,巧妙地交代了詩集的由來,說明了編集的目的。

          4.全班齊讀。

          四、歸納總結

          本文先繪聲繪色地記敘了蘭亭集會的盛況,接著敘志抒懷,抒發(fā)了對人生的無限感慨。語言清新樸實,敘議結合,在雕章琢句、華而不實的文風充斥文壇的當時,顯得尤為可貴。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完成課后練習三。

          3.比較閱讀:課外閱讀《騰王閣序》,比較與本文在內(nèi)容和寫法上的異同

          《蘭亭集序》知識點全面歸納

          【文學常識】

          《蘭亭集序》選自《_________》,王羲之,字_________,_________(朝代)瑯玡臨沂(現(xiàn)山東省臨沂縣)人,是中國古代杰出的_______家,有“_________”之稱,世稱“_______”。

          【通假字】

          1、悟言一室之內(nèi) “悟”通“晤”,會面

          2、趣舍萬殊 “趣”通“取”

          【古今異義】

          1、列坐其次

          古義:其,代詞,指曲水。次,旁邊、水邊。如:列坐其次。

          今義:① 次第較后;第二。 ② 次要的地位。

          2、亦將有感于斯文

          古:這些文章 今:常用義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或取諸懷抱

          古:胸懷抱負。 今: ①抱在懷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著; ④ 打算。

          4、引(之)以(之)為流觴曲水。

          古義:把……作為。 今義:認為。

          5、所以游目騁懷

          古義:①表憑借,用來。 ②……的原因。如:所以興懷。

          今義: ①表因果關系的連詞;②實在的情由或適宜的舉動(限用于固定詞組中做賓語)。

          6、俯仰一世

          古義:形容時間短暫。

          今義:低頭抬頭

          《蘭亭集序》教學反思

          我的這節(jié)課是《蘭亭集序》的第二課時。第一課時所解決的問題是,明確了第二單元的學習目標,了解了王羲之這位作者及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教大家讀了三遍文章,又幫助大家梳理了生字詞、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可以說第一課時大家學習很充實。這樣的課很實在但也沒有什么新意,當然也是最保險的課,一般來說不會有什么閃失。那么,第二課時我仍然這么上嗎?我也知道第二課時主要是分析文章的主題,我?guī)е蠹曳治鲆幌挛恼戮涂梢暂p松完成任務。但我總覺得這樣上太乏味,缺少創(chuàng)新。第二課時應該體現(xiàn)一下新課改的精神。怎么上呢?我在思考之時突然大腦的屏幕上仿佛有一個閃電閃過──對聯(lián)。對呀,這篇文章能不能用對聯(lián)帶動起來呢?我還記得我在上一屆教學生學習這篇文章時,曾撰寫一副對聯(lián)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學生對這副對聯(lián)也很感興趣,都紛紛抄在書上。如果我也用這副對聯(lián)帶動文章的講解可以嗎?我在心里默默地設計起第二課時的教學程序來。很快我的第二課時就設計出來了。

          現(xiàn)在想一想,我的這節(jié)課確實有可圈可點之處。

          在課堂上,我首先給同學們賣了個關子:“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每位同學都要作一副對聯(lián)!”同學們一聽就慌了。因為他們從來沒擬過對聯(lián)!斑@副對聯(lián)很好擬,我先給大家做個示范!”于是我邊帶著學生讀文章邊分析文章的精邃,邊擬出如下對聯(lián):

          群賢畢至,一觴一詠成就蘭亭華章,信可樂也;

          少長咸集,幾俯幾仰參悟人生哲理,豈不悲哉?

          《蘭亭集序》課堂實錄 4

          教學目標

          1、誦讀課文,疏通字音;

          2、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和句式。

          重難點:

          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和句式。

          課時安排:1課時

          一、導入

          展示今年柳州獲得中國書法“蘭亭”獎的四位書法家的墨寶,同時展示《蘭亭集序》的書法,“蘭亭”獎的由來就是《蘭亭集序》,我們可以看到《蘭亭集序》的書法是多么的“飄若浮云,矯若蛟龍”!短m亭集序》不但是因書法美而流傳,同時也因為文章的內(nèi)容,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蘭亭集序》。

          二、通讀全文,自行正音。

          小組之間互相朗讀、正音——老師展示重點字詞的讀音——請2個學生辨音——全班齊讀課文。

          三、根據(jù)導學案、課本注解和以前的學習經(jīng)驗,小組討論出重要的10個字、詞,3種不同的句式。

          四、一個小組上臺展示討論出來的10個字詞,3種不同的句式,再請同學解釋所展示的字詞和句式。

          五、展示老師選出的10個字詞,3種不同的句式:

          重點字詞

          1、引以為流觴曲水

          2、所以游目騁懷所以興懷

          3、茂林修竹

          4、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5、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6、故列敘時人

          重要句式

          1、定語后置

          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2、介詞短語后置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

          3、省略句引以為流觴曲水

          六、總結“之”的`用法

          1、動詞 :往、到去

          2、代詞:

         、糯、事、物

         、浦甘敬~這(些)、那(些)

          3、助詞:

         、哦ㄕZ后置,賓語前置的標志

         、浦髦^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墙Y構助詞:的

          學生根據(jù)上面“之”的用法,分類找出課文中“之”的用法,學生展示討論結果。

          七、小結。

          《蘭亭集序》課堂實錄 5

          目標:

          1、文言字、詞、句教學,讀懂文章內(nèi)容,并能成誦。

          2、品味文中的語言,理清課文內(nèi)容層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觀。

          3、了解時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認識作者在樂、悲、痛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涵的積極情緒。

          2、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涵的積極情緒。

          3、領會作者“樂”、“痛”、“悲”情緒變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讓學生看圖片)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既是書中極品,又是文中上品。據(jù)歷史記載,唐太宗千方百計搜覓真跡,并日夜賞玩臨摹之,以致形成了宮廷上下競相臨書的盛況。唐太宗駕崩,此真跡又作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來此墓被盜,真跡永遠失蹤,成為千古憾事。我們現(xiàn)在所見的是唐代馮承素的摹本。它跨越千年,魅力長在,歷代文人吟誦品評,不能釋懷,今天,我們就繼續(xù)來欣賞這篇傳世佳作。(板書課題:蘭亭集序王羲之)

          二、檢查預習

          1、學生能用自己的話介紹作者、作品。

          2、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教輔),讀懂文章內(nèi)容,翻譯文章一遍。

          3、找出文章表示作者情感變化的關鍵詞,嘗試體會作者情感變化的內(nèi)在原因。

          4、文言知識積累(見幻燈片)

          三、研習課文

          1、配樂范背課文學生找出感情變化的詞語,把握作者感情變化線索。

          明確:樂——痛——悲

          2、回顧第一、二段:“信可樂也”,作者參加蘭亭修禊事,樂因何而生?學生回答后明確:時令宜人--樂,高朋滿座--樂,環(huán)境幽美--樂,活動高雅--樂,天氣晴朗--樂?偠灾,能“游目騁懷”“暢敘幽情”“信可樂也”。(板書“樂”:良辰、美景、賞心、樂事)

          3、讀第三段思考:王羲之參加蘭亭雅集如此快樂,但他筆鋒一轉(zhuǎn),呼出“痛哉”,痛由何而來?“痛”什么?

          討論提示:第二自然段有兩層意思:第一層“夫人之相與放浪形骸之外”!胺颉弊譃槭惆l(fā)感慨的標志。作者從人們?yōu)槿颂幨赖姆绞饺胧,以此為切入點,引出第二層的感慨:“雖趣舍萬殊豈不痛哉!”第一個分號所在句講了兩種人生態(tài)度——“晤言一室之內(nèi)”與“放浪形骸之外”。第二個分號所在句講了兩種人生體驗——“欣于所遇快然自足”與“所之既倦,情隨事遷”。第四句講了兩種人生“痛”事——“向之所欣

          4、化為陳跡”與“修短隨化,終期于盡”。討論后明確:這種“痛”是痛惜之情,是對“人生短暫,世事無!薄叭松喽蹋\難測”的痛惜。作者從不同處世形態(tài)的共性——“情”“懷“出發(fā),抒發(fā)了自己“重死生”的感慨。雖然兩種人有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但是,在此時此地,他們的生命體驗卻是驚人的一致,那就是——痛!(板書:痛

          人生短暫,世事無常)學生再讀第三段。朗讀指導:探索人生哲理,發(fā)感慨,用和緩低沉的語調(diào)讀出,其中“死生亦大矣”中的“大”重讀,“豈不痛哉”降調(diào)讀出慨嘆,重讀“痛”。

          5、讀第四段:思考:本段中的“悲”與“痛”是一樣的情感嗎?作者為什么“悲”?“悲”什么?

          討論提示:

          ①作者在發(fā)出“悲夫”感嘆之前,作者寫了幾個時期的人?他們思考死生,有著怎樣的表現(xiàn)?

          ②他們的表現(xiàn)有相同之處嗎?

          ③他們“悲”什么呢?能否從板書中看出些什么?明確:顯然,時代雖不同,感悟卻是一致的!氨钡氖怯钪媸怯篮愕,人生卻是短暫的;這種生命的體驗讓人無奈而惆悵。這是跨越千古之悲。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對個體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苷^人生代代無窮已,悲痛年年總相似,那么面對著無盡的悲痛,王羲之能選擇做些什么呢?-------“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告訴后人,我們曾經(jīng)為死生而悲痛過,也許你們會和我們有同感吧。也交代了本序的寫作意圖,目的在于警醒后世讀者,不要感染士大夫之消極的思想情緒,而能夠充分地認識到“死生亦大矣”的思想精髓。學生再讀第四段。朗讀指導:“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弊x出節(jié)奏與批判!昂笾暯瘢嘤山裰曃,悲乎”緩緩吐出,重音“悲”,后面的句子和緩低沉的讀出。(板書:悲由己悲人千古同悲)

          6、作者的情緒為何會由樂轉(zhuǎn)為悲痛?

          【明確】第一節(jié)寫行修禊事,是為了祈福消災。人生最大的福莫過于健康而快樂地活著,最大的災莫過于死亡,所以由此想到死亡、生命,想到美的東西包括生命本身,隨著時間的流逝總要歸于消亡,于是便產(chǎn)生了濃濃的惆悵和哀痛,是自然的事了。我們無法延長生命的.長度,于是就設法增加它的密度。

          7、【討論】“悲”=消極?

          【明確】作者在慨嘆“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時,沒有走向消極無為,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當時盛行的“一死生”、“齊彭殤”的虛無主義的哲學觀點,于悲傷感慨中透露出對現(xiàn)實生活的流連珍惜。“未知死,焉知生?”正因為生命有盡頭,所以我們才要珍惜生命;正因為人生無奈,所以我們才要創(chuàng)造價值。所以,我們可以悲嘆生命,因為生命的可悲、人生的悲劇性才會讓我們懂得珍惜!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zhí)著其里”,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zhí)著的努力。

          8、“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北磉_作者什么感情。

          【明確】東晉是名士風流的時代。他們崇尚老莊,大談玄理,不務實際,思想虛無,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們思想消極,行動無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隨波蕩漾,飄到哪里就是哪里。當然,死了就死了,無所謂,因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齊彭殤”。對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評。

          四、一詞多譯

          一)次

          1、列坐其次旁邊水邊

          2、余船以次俱進次序

          3、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次一等

          4、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駐扎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6、陳勝、吳廣次當行:次序、按次序引申為“輪到”。

          二)臨

          1、臨不測之淵,以為固:面對。

          2、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面對,引申為“閱讀”。

          3、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將要。

          4、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面對,引申為“迎”。

          三)一

          1、一起。例:若合一契

          2、一樣。例:其致一也

          3、看作一樣。例: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4、一邊一邊。例:一觴一詠

          四)修

          1、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高

          2、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長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學習進步

          4、是故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辦好

          5、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修建

          五)致

          1、所以興懷,其致一也情致

          2、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達到

          3、家貧,無從致書以觀得到

          4、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招致

          六)期

          1、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至、及,注定

          2、君與家君期日中約定

          3、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時間期限

          4、期(jī)年之后周、滿

          五、總結全文

          1、有人說《蘭亭集序》要不惑之年甚至知天命之年才能讀懂,但是今天我想對大家說,我們在20歲前就應該思考快樂,思考痛苦,思考生命與永恒!你是怎樣思考的。

          2、結合歷史人物來談談對人生的理解。

          曹操曾經(jīng)感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他最終成為了亂世梟雄。

          李白曾經(jīng)感嘆:“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但他成為了一代詩仙。

          蘇軾曾經(jīng)感嘆:“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钡K成一代文豪。

          所以,悲嘆并不等于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人往往是最富有創(chuàng)造價值的人,在表面看似頹廢、消極的死亡感慨中,深藏著他們對人生執(zhí)著的追求和留戀?芍^是“消極其表,執(zhí)著其里”。

          六、作業(yè)布置

          1、完成課后練習中的第二、第三題。

          2、思考作者在文中表達的積極情感。

          3、以文中三個關鍵詞為紐帶,背誦全文。

          七、板書

          蘭亭集序

          王羲之

          樂——時、地、人、物、事

          ↓

          痛——生命短暫、人生易老

          ↓

          悲——亙古不變的規(guī)律

          《蘭亭集序》課堂實錄 6

          教學目的

          1、領會本文的思想內(nèi)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變化,正確評價作者的生死觀。

          2、學習本文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感受幽遠的文思,清新的辭采。

          教學重點

          1、理清課文情感思路,了解文章內(nèi)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書序體裁的特色和本文在寫景方面的特點。

          教學難點

          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時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關生死的人生態(tài)度。

          教學時數(shù):

          2課時

          教學內(nèi)容與步驟

          一、導入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jīng)在這里種過蘭花。盡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jié),很難尋覓。不過由于有了書圣王羲之的“修禊”儀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這是古代的一朝風俗,到水邊洗濯、嬉戲、并舉祈、消災的儀式。),東晉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謝安、孫綽等41人就在此集會,他們曲水流觴,引酒賦詩,各抒懷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總述其事。蘭渚之亭,即蘭亭,因此成為了流芳萬古的文人圣地,多少文人墨客紛紛來到這里,吟詩作畫,抒情遣懷,F(xiàn)在便成了紹興一處極具的旅游名勝。

         。ò橹魳,展示蘭亭美景)

          二、隨著音樂,教師朗讀全文。

          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jié)奏、字音。

          剛才老師讀的就是傳唱至今的《蘭亭集序》,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下這篇美文。

          三、文體簡介(有關“序跋”)

          序也寫著“敘”或稱“引”,猶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說明書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也有對作者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fā)!靶颉币话銓懺谖恼虑懊妫杏跁蠓Q為“跋”或“后序”。這類文章,按內(nèi)容分別書屬于說明文或議論文;以敘事為主、夾敘夾議的,不多見;抒情成分較多的序,多半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投影內(nèi)容)

          四、作者介紹

          王羲之:東晉書法家、文學家。字逸少。官至右軍參軍,世稱王右軍。因與揚州刺史不和稱病離郡,放情山水,弋釣自娛,以壽終,后人輯有《王右軍集》2卷。

          相傳王羲之7歲學書,12歲讀前人筆論。少時曾學衛(wèi)鑠,自以為學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見李斯、鍾繇等名家書法,又在洛陽看到蔡邕寫的石經(jīng)及張昶《華岳碑》,開始意識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學眾碑,從此書藝大進。創(chuàng)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風格,把草書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書最能體現(xiàn)雄逸流動的藝術美。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后世譽之為書圣。

         。ㄍ队靶蕾p王羲之“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的書法作品)

          五、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欣賞配樂朗讀,在課前預習的前提下,熟悉抑揚頓挫的朗讀,并嘗試體察《蘭亭集序》的寫作思路與詩人的情感變化。從文中找出能概括作者的情感變化的幾個詞。

          明確:“樂”、“痛”、“悲”。(學生可能很難找出這三個詞)

          2、請一學生朗讀第一自然段,要求同學們摘錄其中寫景句 ,用文中的語句概括作者心境

          明確:寫景句: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作者心境:信可樂也

          3、集體默讀,細細研讀,品味作者在表達自己的心境時從哪幾個方面寫的?

          明確:

          地勝: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帶左右

          事趣:流觴曲水,一觴一詠

          時美: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興雅:仰觀俯察,游目騁懷

          補充:寫法上注重寫景抒情,敘議結合。

          4、有一小組齊聲朗讀第二段,思考作者的心境變遷,為何有如此變遷?

          明確:有“信可樂也”,轉(zhuǎn)而“豈不痛哉”,原因在于“死生亦大矣”。

          補充提示:王處的時代是政治極為嚴酷、社會極劇動蕩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力斗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是保全性命。因此,他們有一人談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內(nèi),有的人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寫道:雖趣舒殊,靜噪不同,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他們陶醉于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可就一時的滿足和陶醉中,歲月流逝,青春已經(jīng)不再,而功業(yè)無成,作者自然發(fā)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將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這樣永無止境地追求滿足而又不斷地厭倦,既充滿了快樂也充滿了無盡的煩惱,怎能不感慨萬分。

          向之所欣,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往昔的盛會已化為歷歷在目的往事,過去曾有的歡樂,已如流水向東而去,這真勝景不常,勝筵難再,這怎能不讓人黯然神傷。死生之大,豈不痛哉?

          人的壽命的長短,要聽憑造化,無論壽命的長短,其結果是殊途同歸,終期于盡,人總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無法抗拒時間的無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強大而無法抗拒,因而個體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無法回避對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對死亡的觀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5、聯(lián)系文章內(nèi)容,積極思考作者如何得出“死生亦大矣”這一觀點?

          明確:由蘭亭集會聯(lián)想到現(xiàn)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躁不同,但從都中提示了人生憂患的來源。首先來自生命本體永不滿足的內(nèi)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來自外在世界的流轉(zhuǎn)不定,難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接著筆鋒一轉(zhuǎn),由生說到死“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提出個體生命的短暫有限,多讓人心痛,至此,作者得出“死生之大”的觀點是水到渠成。

          6、請一同學朗讀第三段,體會作者心境的變化?(齊聲回答)

          明確:悲夫!

          7、深入思考,作者因何而悲,為何而悲?

          明確:為此而悲:

          1)我對生命的體驗和古人對生命的體驗是若合一契 (死生亦大矣);

          2)士大夫們大多意志消沉,不求進取 ,崇尚虛無(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所以作者悲為古人、為時人、亦為后人(后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a充提示: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作者由樂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終了而言悲,情真意切。這是對個體之痛的理性思考。

          8、小結

          明確:王羲之在文中表現(xiàn)出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并不等于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chuàng)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對人生充滿了執(zhí)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zhí)著其里”,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zhí)著的努力。

          9、組織學生齊聲朗讀三遍,一遍讀順,二遍讀熟,三遍讀情。

          六、概括本文的句法特點

          明確:駢散并行,以散為主。

          七、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寫一段話,把“崇山峻嶺”“清流激湍”“游目騁懷”“情隨事遷”五個詞用進去,描寫恰當,內(nèi)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

          八、延伸班閱讀

          將王羲之《蘭亭詩》和《蘭亭集序》對讀,《蘭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詩中的自然之景詩如何對應的,這些自然之景是純粹客觀的自然之物嗎?《蘭亭詩》仰視碧天際,俯瞰淥水濱。寂闃無涯觀,寓目理自陳。大哉造化工,萬殊莫不均。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蘭亭集序》課堂實錄 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掌握文章寫景言情時的重點文言詞語,感受文字之美。

          能力目標理解作者情感變化及暗含的生命哲理,欣賞文學之美

          情感目標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人生觀,領悟文化之美。

          教學重點:

          文本的情感脈絡與滲透的生命價值觀。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的“痛”與“悲”

          教學方法:

          朗誦法點撥法討論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蘭亭集序》背景音樂、《生命的感動》視頻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情境創(chuàng)設:

          背景音樂《平湖秋月》,課件背景,高天,蘭亭課題

          1、導入:播放視頻《生命的感動》

          剛才視頻的標題叫《生命的感動》,畫面中的無臂少年叫劉偉,他用雙腳演繹了生命的精彩。

          其中的一句“要么死,要么精彩的活著”讓人震撼。

          1600多年前,也有這樣一個人,在一次蘭亭集會上,借助一篇序文,以超越歷史的眼光審視生命。

          他是?(王羲之)。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蘭亭集序》。看看他眼里的生命及對生命的思考。

          2、誦讀,體會文本之美

          1)疏通字詞字音,大家預習過課文,是否還有誦讀或者字詞句特別理解困難的地方。

          2)《蘭亭集序》全文只有324個字,可是預習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文字中情感跌宕起伏,作者在文中有哪些情感變化?找出關鍵句,簡單講解(板書:樂痛悲)

          3)王羲之為我們留下了千古美文,哪位同學愿意用你的聲音為我們留下一段難忘的回憶。

          注意情感變化,學生范讀。(配樂)

          3、品讀,“蘭亭之樂”中感受生命的活力

          王羲之告訴我們蘭亭修禊,信可樂也。蘭亭之樂,樂在何處?

          為讓大家理解文本,老師設計了一個小小的活動。

          活動1:女生讀一二段,男生在句號后加“信可樂也”

          品味樂在何處?

          找到所寫內(nèi)容共同點:充滿生命的活力(板書)

          4、品讀,“蘭亭之痛”中審視生命的無奈

          師:沐浴在三月暖和的春風中,王羲之遠望高山,近觀竹林,徜徉山水,感受到天地萬物充滿生機與活力,真是一件樂事,就如今天我們有緣相聚在這個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共享蘭亭之美,信可樂也。可是下課后呢,再以后呢?美好就只能在回憶里。王羲之從生命的角度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思考,于是有了“痛”。下面我們一起用填句子的方式來品味“蘭亭之痛”

          活動設計2:填句

          歸納:由——(原文)———,王羲之思考到了生命———。于是產(chǎn)生了痛感。

          明確:由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王羲之思考到了生命過程的短暫,于是產(chǎn)生了痛感。

          由況修短隨化,王羲之思考到了生命長短的被動,于是產(chǎn)生了痛感。

          由終期于盡,王羲之思考到了生命結局的悲劇,于是產(chǎn)生了痛感。

          師:面對滿眼充滿生機的自然生命,王羲之想到了生命的短暫,長短的被動,結局的悲劇這些無奈的現(xiàn)實,不禁“痛”從中來,“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板書:生命的.無奈)

          有感情地齊讀第二段。

          5、品讀,“蘭亭之悲”中領悟生命的困惑

          第四段中一聲“悲夫”讓我們頓時感受到王羲之心中沉甸甸的“悲”感,他到底為誰而悲?悲什么?緣何而悲?悲的結果怎樣?接下來,我希望大家聯(lián)系前后文,認真思考討論“悲夫”前面的文字。

          活動3:研討

          王羲之為誰而悲?悲什么?緣何而悲?悲的結果怎樣?

          明確:為誰而悲?昔人、時人、后人

          悲什么?生命的短暫,生命的困惑

          緣何而悲?(社會政治背景)

          悲的結果怎樣?留下美文“故列敘時人———”。齊讀

          小結:其實在老師看來,“悲”字的構造告訴我們,非心所愿即是悲,違背心愿,故而傷心,想青春永駐,可朝如青絲暮成雪。明明知道生命短暫,可又無可奈何,大家想想,無論古人今人來人,哪個人心中不藏有這樣的困惑,這樣的傷悲呢?(板書:生命的困惑)

          《蘭亭集序》課堂實錄 8

          教學要點:

          1、有感情地誦讀全文,并能背誦

          1、體會作者由樂到悲的思想感情。

          教學要求:

          一、導入課文

          書法是中國的國粹,先請同學們欣賞一幅書畫作品:王羲之的《蘭亭序帖卷》。

          我們從這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yōu)美。王羲之有書圣之美稱,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眾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出示圖片)。與會者臨流賦詩,各抒懷抱,記下了他們的千古風流,王羲之為這些詩作的書序《蘭亭集序》,更以其文采書藝雙絕而膾炙人口。

          二、聽錄音(再出示碑貼全文)

          三、自由讀

          四、賞析第一段

          本文記敘了這次蘭亭集會的盛況,讓我們先來看,這是怎樣的一個集會?

          作者用簡潔雅凈、鏗鏗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凈明朗;湍急的流水,飛花濺玉,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們的聚會免不了酒與詩,酒

          是感情的催化劑,詩是情感的產(chǎn)品,他流觴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誰的前面,誰就取來飲酒),于是詩興大發(fā),他們紛紛臨流賦詩。雖無絲竹管弦之興,然而可以暢敘幽情,各抒懷抱。

          接下來,乘著快意,信步登上蘭亭的最高處。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闊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視,大自然萬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機盎然。王羲之,縱展目力,開暢胸懷,要把大自然的美景盡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盡享人生的快樂。

          作者發(fā)出由衷的感嘆,信可樂也。這實在是人生的極致。這種樂是對蘭亭美景的陶醉,是來自于蘭亭集會的暢快。

          五、再讀第一段。

          六、范讀第二段,表現(xiàn)了作者什么心情?找出最能體現(xiàn)作者情感的一個字“痛”。

          作者因何而痛?

          “俯仰”:指社會人事的'應酬進退相聯(lián)。

          人要真實地生活在現(xiàn)實里,總要與各種人、事打交道,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對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兩類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

          “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把自己的胸懷抱負,在室內(nèi)暢談。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懷,不受約束,放縱無羈地生活。

          這兩種人生態(tài)度可取嗎?能否有更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比如,就著自己的才華,到社會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負?

          講析:王處的時代是政治極為嚴酷、社會極劇動蕩的年代,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力斗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是保全性命。因此,他們有的人談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內(nèi)”,有的人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寫道:“雖趣舍萬殊,靜噪不同,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彼麄兲兆碛谝粫r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删鸵粫r的滿足和陶醉中,歲月流逝,青春已經(jīng)不再,而功業(yè)無成,作者自然發(fā)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將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這樣永無止境地追求滿足而又不斷地厭倦,既充滿了快樂也充滿了無盡的煩惱,怎能不感慨萬分。

          “向之所欣,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往昔的盛會已化為歷歷在目的往事,過去曾有的歡樂,已如流水向東而去,這真是“勝景不常,勝筵難再”,這怎能不讓人黯然神傷。

          《蘭亭集序》課堂實錄 9

          【教學目標】

          1.了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jīng)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zhuǎn)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駢散并行而以散為主的特色。

          3.背誦全文,掌握“修、期、致、臨、次”等詞的多義性。

          【教學重點】

          1.了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1.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2.對文中多義詞具體義項的確定。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與步驟】

          一、導入新課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jīng)在這里種過蘭花。盡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jié),很難尋覓。不過由于有了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蘭亭——蘭渚之亭則流芳萬古,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下面讓我們共同欣賞《蘭亭集序》吧。

          二、作者介紹 學生讀注釋(1)。

          教師補充:

          1、魏晉,是中國書法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出現(xiàn)了一批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書圣”的美稱。他不僅長書法,也長詩文。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風格瀟灑放脫。

          書法作品《蘭亭集序》最為有名,它被后世評論者譽為“行書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樣的面貌呢——請看插圖。古人評價:“飄如游云,矯如驚龍!蔽覀儚倪@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yōu)美。只可惜,我們看到的只是臨摹本,其真跡已經(jīng)失傳。據(jù)說被李世民帶到地下了。

          王羲之的詩文以《蘭亭集序》最出色。從注釋我們已經(jīng)知道,它是詩歌集子的序。集子中的詩文藝術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卻膾炙人口,是千古傳誦的.名篇。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它吧。

          2、了解序的體裁特點明確:序是一種文體,有兩種。一是贈序,一是書序。后者一般寫在書或文集的前面,內(nèi)容多是介紹書的內(nèi)容和特色、成書經(jīng)過,寫書目的等。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有的則如說明文,還有的寫法上同散文筆調(diào),這一類的多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短m亭集序》就是這樣的一篇文章。

          三、聽課文朗讀錄音(校園網(wǎng)語文第一冊),讀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

          癸丑 修楔 流觴 游目騁懷 趣舍萬殊 齊彭殤 會稽 感慨系之 若合一契 曾不知老

          然后學生自由朗讀,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jié)奏、字音。

          四、疏通字詞

          1、重要詞語

          a.實虛詞 群賢畢至 少長咸集 信可樂也 取諸懷抱 或因寄所托 曾不知老之將至 及其所之既倦 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 以之興懷 修短隨化 喻之于懷 故敘時人

          《蘭亭集序》課堂實錄 10

          一、教學要點

          1、掌握文中文言知識和相關文化常識

          2、體會作者的哲學思想

          二、教學設計

         。ㄒ唬⒎椒ㄔO計: 誦讀、講解; 多媒體輔助;2課時

         。ǘ⑦^程設計

          1、背景知識

          1)、王羲之(321-379)世稱王右軍,東晉著名書法家,有"書圣"之稱。其書法作品《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2)、《蘭亭序》由來東晉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請當時社會名士謝安、孫綽等41人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集會,他們引酒賦詩,將所寫的詩結成詩集,王羲之當場為詩集書寫一篇序言,即本文《蘭亭集序》。

          3)、文體"序"序,也叫"敘"或"引",是說明作品的寫作目的或作者情況,也有對作品的評論和相關問題的闡發(fā)。序一般寫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稱"后序"或"跋"。

          2、誦讀訓練

          聽范讀,朗讀

          3、文章講析

          這是一篇山水游記散文,語言清新灑脫,注意文章中的景語與情語;文章不論記敘還是議論都頗有層次,理清作者的思路;魏晉時期,玄學風行,在山水游記中體悟、探討人生道理,體會作者所表達的哲學思想。

          1)、講析第一段:(修禊)之樂。 思考: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來記敘蘭亭盛會的?第一句:時間、地點、集會的原因。

         、.古代紀年方法:年號紀年和干支紀年

          所謂"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十個字,"地支"則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這十二個字。紀年的方法,從"天干"中的"甲"開始,配"地支"中的"子"依次搭配,得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等等六十個組合,俗稱作"六十花甲"。這種"天干地支"紀年法,六十年為一周期。

         、.修禊:中國古代民間的一種風俗,古人視季春三月是萬物萌生的時節(jié),早在周代,人們在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到河邊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詩經(jīng)》、《周禮》中都有記載?鬃拥牡靡忾T生曾點將春禊視為其志,得到孔子的贊賞。"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論語·先進》)三國魏以后春禊定在三月三,活動內(nèi)容也改為在水邊宴飲、賦詩等。

          第二句:與會者

          第三句:蘭亭周圍地形環(huán)境

          ⑴.帶:名詞動用,像衣帶一樣圍繞

          第四句:宴飲之樂

          ⑴.流觴曲水:也稱為"曲水流觴",春禊活動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引溪水進入彎曲的水渠,人們坐在水渠兩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順流而下,杯停在誰的面前,誰即取飲。觴系古代盛酒器具,即酒杯。通常為木制,小而體輕,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也有陶制的,兩邊有耳,又稱"羽觴",因其比木杯重,玩時則放在荷葉上,使其浮水而行。

          曲:使動,使(水)彎曲

         、.次:旁邊

         、.一:一些,一點

         、.幽情:深藏內(nèi)心的感情

          第五句:天氣

          第六句:作者的主觀感受。

          ⑴.仰觀,俯察: 古人觀照自然、人生的兩種方式。

         、.所以:用來

         、.游目騁懷:縱展眼力,開闊胸懷。

          ⑷.極:窮盡

         、.娛:樂趣

         、.信:實在,誠

          朗讀第一段

          2)、講析第二段:(死生)之痛。 思考:本段作者的觀點是什么?是如何逐層闡述的?第一句:眼前聚會盛況,引起人生感悟。

         、.與:結交,交往

         、.俯仰:社會人事周旋應酬

          第二句:兩種生活態(tài)度:"晤言一室"與"放浪形骸"

         、.或:有的人

          ⑵.晤言:對面交談

         、.因:就著

          ⑷.放浪:放縱無拘束

          第三句:兩種生活感受:"快然自足"與"感慨系之"

         、.趣:通"趨",往,追求

         、.曾:竟,乃

         、.老之將至:"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子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

         、.之:往,到達

         、.系:附著

          第四句:過渡深化:生之無常--死之無奈

         、.向:以前

         、.俯仰:時間很短

         、.猶:尚且

         、.之:代事,指"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

         、.況:何況

         、.修短:壽命長短

          ⑺.期:至,及

          第五、六句:得出"死生亦大"的結論,令人悲痛。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雖天地覆墜,亦將不與之遺。"(《莊子·德充符》)

          朗讀第二段

          3)、講析第三段:(今昔)之悲思考:作者因何而悲?編輯蘭亭詩集的目的是什么?第一句:指出古今興感相同這一現(xiàn)象

          ⑴.若合一契:(古人興感之由)象符契一樣相合

          ⑵.不能喻之于懷:心里卻不明白是什么原因(為何嘆息悲傷?)

          第二句:批駁"死生一體"的觀點,解釋"興感之由"。

         、.固:本來

         、.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體

          齊彭殤:把長命和短命等同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為;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 (《莊子·齊物論》)第三句:死生之大,千古同慨,人們將永遠處于困境之中。

          由:通"猶",如同

          第三、四句:指出結集的目的:引起后人對這個問題的關注與共鳴。

         、.述:陳述,創(chuàng)作

         、.所以:的原因

          ⑶.致:情趣

          朗讀第三段

          4、深化遷移

          1)、文章思路(修禊)之樂--(死生)之痛--(今昔)之悲

          2)、作者的哲學思想及相關文化背景

         。ㄓ懻摚┳髡叩乃郎^:死生亦大,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對生命的熱愛。⑵.儒、道與魏晉士人的死生觀

          儒、道與魏晉士人的死生觀

          生命的短暫:"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莊子·知北游》)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shù)。"(王勃《滕王閣序》)

          "前不見古人, 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蘇軾《前赤壁賦》)

          儒家:"未知生,焉知死" (《論語·先進》)

          "朝聞道,夕死可矣" (《論語·里仁》)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衛(wèi)靈公》)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告子上》)

          儒家重視人的社會存在和現(xiàn)世存在,認為道德仁義遠較個體生命重要,思考現(xiàn)世生活遠較思考死亡重要,對死亡采取的是視而不見的態(tài)度,從而忽視了個體生命面對死亡時所應有的態(tài)度。西漢以后,經(jīng)過統(tǒng)治階級改造的儒家思想一統(tǒng)天下,士大夫?qū)⒁匀柿x道德為核心的倫理觀和"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社會理想作為自我價值的最高實現(xiàn),希望建功立業(yè),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和人生價值,他們面對死亡所表現(xiàn)也是儒家那種視而不見的風范。道家:"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莊子·德充符》)

          "生死存亡為一體" (《莊子·大宗師》)

          道家的莊子對死亡則有較為深刻的認識,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大談特談死,"死生"一詞在《莊子》一書中至少出現(xiàn)過24次。他意識到死亡的恐懼和生命存在的有限性,死與生的問題是莊子人生哲學的底層。與儒家對死亡的視而不見不同,莊子創(chuàng)立了"至人"、"真人"、"神人"的"游"的境界來作為他的人生理想,最終用虛幻的理想境界掩蓋了現(xiàn)實人生的苦難,也掩蓋了他對死亡的恐懼感。所以莊子說"生死存亡為一體",他以自然天命作為生死的本體,主張將個體的人完全返回到自然狀態(tài),讓人在混沌的世界中聽從天命,取消生死差別,這在某種程度上不能不反過來掩蓋了他哲學中死亡意識的光芒。

          魏晉士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貴賤付皇天。"(鮑照《擬行路難》)

          時至魏晉,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長期分裂動蕩時期,社會陷入了曠日持久的混亂中,

          整個社會都在生死線上煎熬、掙扎上。濃厚的死亡意識籠罩著這一個時代,魏晉時代的人對死的恐懼和由之引發(fā)的對生的焦慮,這種感受達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舊的虛幻的群體社會徹底解體了,昔日士大夫們賴以生存的儒家權威思想全面崩潰了。"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貴賤付皇天。"(鮑照《擬行路難》)士大夫的內(nèi)心充滿對時光易逝和生命飄忽的無限感慨,死亡是令他們感到恐懼和哀傷的幽魂,驅(qū)之不散。"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人生一世間,忽若暮春草"(徐干《室思》),"但恐須臾間,魂氣隨風飄"。(阮籍《詠懷》)他們將生命比作朝露、比作暮春草,看作飄忽的輕煙,充滿對生之無常和死之無奈的感慨。

          此時,玄學興起,玄學家致力于"援道入儒",力圖把儒家提倡的道德規(guī)范建立在道家自然本體論思想的基礎之上。一般是在哲學上講自然本體論,在政治上調(diào)和儒道,在人生方面追求玄遠、超絕,成為魏晉士大夫的精神寄托。以"竹林七賢"為例,三國魏時,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咸、王戎、劉伶七人為當時名士,游于竹林,號為七賢。

          劉伶"常乘鹿車,攜一壺酒,使人荷鍤隨之,云:’死便據(jù)地以埋’"。(《晉書·劉伶?zhèn)鳌罚┤罴?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慟哭而反"。(《晉書·阮籍傳》)

          嵇康"今但愿守陋巷,教養(yǎng)子孫,時與親舊敘闊,陳說平生,濁酒一杯,彈琴一曲,志愿畢矣。"(《與山巨源絕交書》)

          無論放浪形骸,還是自得自足,都源于對"人生苦短"的無奈,尤其是前者,對死亡意識的表現(xiàn)已達極至?傊,魏晉人的死生意識是從個體的生命出發(fā)的對死的恐懼及對生的.焦慮,是對人的生存困境的觀照和思考,是對儒家生死觀的反叛和對道家生死觀的深化。它不憑仁義道德,也不憑自然萬物來消解人的個體存在,從而消解死亡意識,而是直接面對死亡思考,因此,魏晉時代是文化觀念充分開放的時代,不再單純拘泥于儒或道。正如李澤厚所說,是"人的覺醒"的時代(李澤厚《美的歷程》)。正是在人的覺醒的人文思潮里,魏晉人在表面看似頹廢、消極、悲觀的死亡感慨中,深藏著他們對人生、生命強烈執(zhí)著的追求和留戀,可以說是一種源自于死亡意識的"悲愴的美麗"。

          《蘭亭序集》中的生命意識:

          第一段:動蕩不安的魏晉時期,帶給人們嚴重的不平衡和壓抑感,而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卻能使人在身體和心理上獲得短時的安靜和松馳,自然景觀一躍成為人的一種內(nèi)在需要。人們開始了從自然中去超凡脫俗,在觀賞自然中體悟人生道理。"仰觀,俯察" 宗白華說這是古代哲人、詩人觀察世界的兩種特殊方式。

          第二段:正視生死,隱含對儒家死生觀的批判,儒家重生而輕死,對死亡這一人生終極問題避而不談,是不能為人接受的。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別解:人的一生很快就會過去,時不我待的生命意識。"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面對須臾人生的兩種生活態(tài)度,前者如嵇康,后者如阮籍。

          "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兩種生活方式無所謂積極與消極,在人生體驗方面都有共同之處,兩種必經(jīng)階段:"自足"與"感慨"、"得意"與"失意"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世事變遷無常,都會引起人們的無限感慨,何況人的生命長短聽任自然安排,最終都要結束,非人力所及,

          第三段:正視生死,隱含對道家死生觀的批判,道家以虛幻的“真人”“神人”境界掩飾對死的恐懼,在天天面臨死亡威脅的魏晉士人也是無法接受的。因此說“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人們世代要面對這個令人痛苦卻無法解決的終極問題,傳達出一種永恒的生命意識。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蘭亭集序》課堂實錄】相關文章:

        《問銀河》課堂實錄10-15

        《蘭亭集序》教學設計07-28

        《蘭亭集序》譯文及注釋07-20

        《出師表》課堂實錄05-25

        《黃山奇石》課堂實錄10-22

        《論語:仁者愛人》課堂實錄04-16

        《勸學》課堂實錄(精選12篇)09-28

        《蘭亭集序》教學設計及反思11-15

        《蘭亭集序》知識點整理09-30

        中學課文《龜雖壽》課堂實錄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