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語:感情的陪伴,有時候說穿了確實就是這樣簡單的四個字,你進我退。分享一篇愛情勵志文章,歡迎閱讀。
長久的感情說到底,就是你進我退
文 | 杜殺
“現(xiàn)在的人,東西壞了就想著扔,而以前的人,東西壞了是想著盡力把它修好!
以前,我對這句話聽得似懂非懂,但當(dāng)我也慢慢到了開始思考“哪些東西該扔,哪些東西該修好它”的年紀(jì),我才漸漸明白背后的一些深意。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轉(zhuǎn)變,源于我曾經(jīng)的一個關(guān)于家庭成員系列采訪的構(gòu)想。
因為我出生在一個傳統(tǒng)的中國家庭,家族里的每個人都靦腆而內(nèi)斂,不善于表達自己和對彼此的愛,尤其是晚輩對于長輩,更是有著難以逾越的隔代交流障礙。
只是,我對于他們的人生和故事,卻又異常的著迷,尤其是長輩們的夫妻之情,為何可以經(jīng)歷漫長的歲月,而依然堅守當(dāng)初相依相伴的誓言,我很想知道關(guān)于這個秘密的答案。
就拿我的爺爺奶奶來說,他們十幾歲的時候,就在家人的安排下結(jié)為夫妻。現(xiàn)在,他們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超過半個多世紀(jì)的風(fēng)雨。
對于他們這種媒妁之言的婚姻,我難以預(yù)想是否會有愛情的因素存在,而且我的爺爺屬于那種比較大男子主義的個性,和另一半相處時的脾氣也相對“粗暴”了些。
他的“粗暴性”,通常表現(xiàn)在一些生活的瑣碎中,比如飯菜做得多了吃不完,或者是做得不合胃口,亦或是對方說了一句不怎么中聽的話,這些都會惹來他的大聲埋怨。
在這一點上,我覺得我們家族的男性,或多或少都遺傳于他,比如我爸。
記得有一次,村里要舉辦每年的例行廟會,剛好那一年輪到我家牽頭。我爸其實常年在外工作,只有過年的幾天時間才會在家,我媽覺得他對這些事情可能不是太上手,就友善的對于程序和細(xì)節(jié)提了一些建議,結(jié)果沒想到我爸居然動氣了,回了一句,就你懂是吧,你不說我也知道怎么做!
當(dāng)時我媽覺得自己心里無數(shù)委屈涌上來,事后她說,當(dāng)時很想一句話頂回去,但還是忍住了,硬著憋著沒讓眼淚流出來。
但別看他們平時偶然會有類似上面這樣不大不小的矛盾,他們也有很多開心甜蜜相依相伴的時候。
我爸每次回家都會給我媽買很多衣服和鞋子,在家的時候,也經(jīng)常下廚燒菜做飯,家中的舊相冊里,也總能翻出一些他們過往甜蜜的合影。
包括我的爺爺也是。有一陣我奶奶身體不好,不能下床,只能整天躺著靜養(yǎng)。因為兩位老人常年吃素,我們不在一起用餐,所以他就只好自己做飯,然后把做好的飯菜端到我奶奶床前給她吃,有時候還要被她嫌棄說做的不好吃。
而這些事情,以前他從來都沒有沾手過。但真正到了該照顧對方的時候,他也沒有怨言,默默的做他該做的事。
我其實在脾性上,也多少受到兩位男性長輩的影響,但同時,我也兼具了兩位女性長輩身上的那種隱忍和包容。
回想她們在面對怨言的時候,總是閉口不說,那些忍住眼淚的時刻,我想,才是他們婚姻之所以長久的原因。
試想,如果面對埋怨的時候,我的奶奶或者我的媽媽不是選擇隱忍,而是選擇站在所謂個人正確與否的角度上和他們對嗆,那我想他們的生活估計會增添很多的爭吵,而不是現(xiàn)在所具有的平靜。
如果是那樣的話,或許這個家庭也會像很多報道中的那樣,早已不存在。
其實,所有的婚姻關(guān)系,多少都不會圓滿,有時候完全的劃分誰對誰錯是沒有必要的。
很多人之所以覺得愛情會被生活的瑣碎打破,都是因為不懂得你進我退的道理。
現(xiàn)在的我們都太要強,不舍得在某些時刻丟下我們的高貴和驕傲。于是,敵強我更強,再堅固的關(guān)系都被對抗得分崩離析,體無完膚,破鏡難再圓。
而除了愛情和婚姻,朋友之間的距離也是如此。
我以前是個很毒舌的人,我總是能夠迅速的對一個對象或是一個人的某句話產(chǎn)生快速的聯(lián)想,得出一個自認(rèn)幽默的玩笑話。
大部分時間,大家對于我的這些玩笑是開心的,但我現(xiàn)在回頭去想,可能在某些時刻,那些被我的幽默打擊到的朋友,可能也會有所不悅,只是當(dāng)時的我不曾留意到。
現(xiàn)在的我,已經(jīng)學(xué)會對此進行收斂。有時候,在聊天的過程中,這種調(diào)侃的沖動還是會涌現(xiàn)出來,但時常在我的話打到一半的時候,我都會選擇放棄,或者改成較為正常的話語去回應(yīng)。
因為我們在社交軟件上的聊天太碎片化,你無法得知,對方在和你聊天的這一天,他們經(jīng)歷了什么,而隔著屏幕,我們也無法得知對方在看到你的玩笑話時最真實的反應(yīng)是什么,那些我們在面對面時可能容易覺察得到的細(xì)節(jié)情緒都被掩藏了起來。
所以,我在發(fā)送之前,會對這些幽默的打擊指數(shù)進行評估,如果無傷大雅,就不用介懷,但如果有存在傷害他人情感的因素和危險,我就會選擇放棄。
我的這一轉(zhuǎn)變,多少頁源于一些朋友的前車之鑒。從他們無所顧忌的話語中,我甚至都能感受到一些令人不悅的氣息,更何況是被嗆聲的對象,而事后,這種感受也常常得到了“受害人”的驗證。
所以慢慢的,我也開始注意和反省自己的問題,并且改正了它。
如果說以前那個愛開玩笑,毫無節(jié)制的我,在朋友的相處關(guān)系中處于“進”的狀態(tài),那么現(xiàn)在那個話打到一半,卻選擇了刪除鍵的我,則是在“退”。
這倒不是說你一定要一直都是選擇“退”的那個,這是不可能的,每個人都有進退的時刻,而對于一個群體而言,這種進退的位置會處于一個守恒的狀態(tài),這樣的群體就能夠長久。
比如我自己有個10人小組,但它也不是說一直是其樂融融的,我們也會有爭吵和矛盾。其中有個朋友就經(jīng)常問我們,她是不是特別不會說話,因為她經(jīng)常和人在群里因為一些小事吵架。
我時常和她聊人與人之間距離的問題,但她好像一點都沒有接收到我的訊息。她覺得好朋友就應(yīng)該坦誠相待,用最真實的面具去迎接對方,所以她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和同一個人產(chǎn)生矛盾,事后又后悔不已。
其實,有一陣,我挺擔(dān)心這樣的一群人,組合在一起,是否早晚有一天要以散場收尾。但我發(fā)現(xiàn),在這個群體中,有人在進,就必然有人在退。閉口放棄調(diào)侃的我是退,而爭吵過程中的和事佬,也是退。
在有人吵架之后,剩下的一些人就會默默的把和事佬這份工作攬到自己身上。他們就是在其他人選擇“進”的時候選擇了“退”,所以整個團體達到某種進退的平衡,我們就還是會在一起。
而這個退的角色是相互轉(zhuǎn)換的,今天是她,明天可能是你,或是其他人。包括吵架的雙方,也不是一直都是這樣的“進”,他們也時常處于“退”的狀態(tài),這些就表現(xiàn)在平時他們對彼此生活和工作的關(guān)心和幫助。
所以,感情的陪伴,有時候說穿了確實就是這樣簡單的四個字,你進我退。沒有一味的進,也沒有一味的后退,此消彼長,諸事如是。說到底,還是你在不在意這份情感,還是你更愛你自己,更愛你的面子。
很多人在面對分手的事情,總是勸說對方要堅強,讓你大步走開永遠(yuǎn)不回頭,因為這樣才夠瀟灑,這樣才不會讓對方看不起。但有時候,生活里的事情,沒有電視劇里講的這么詩意,生活的本身,就是需要相互包容和扶持的,這樣才能走得長久。
所以,才會有人說,永遠(yuǎn)不要在吵架的時候說分手,也不要在情緒上來的時候做決定。能修好的東西就盡量修好它,不要輕易就說扔。畢竟,在一起那么久,那些填補各自生命的漫長歲月,是真實存在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