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古詩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一些使用較為普遍的古詩吧,古詩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體式的詩,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創(chuàng)作的詩。那些被廣泛運用的古詩都是什么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古詩,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幼兒古詩1
活動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誦讀古詩。
2、讀中感悟,體會梅花的特點,感受梅花的美。
3、體會梅花不畏嚴寒、凌霜傲雪的品格。
活動重點:
能正確流利地背誦和誦讀古詩。
活動難點:
理解詩意,體會梅花的特點,欣賞梅花的品格。
活動準備:
梅花圖片、課件、古箏曲
活動過程
一、復習朗誦古詩《青松》后講話引出主題。
師:在寒冷的冬天里,不僅有勇敢高潔的青松,而且還
有不畏嚴寒、凌霜傲雪的花
二、認識梅花,指導梅花不怕冷,在冬天開放。
(1)出示梅花圖片,請幼兒欣賞。
(2)認識梅花:冬天是梅花盛開的時候,梅花有許多
枝干,沒有葉子,有白色的`、黃色的、粉色的,還有紅色的,散發(fā)出淡淡的香味。
三、請幼兒欣賞課件,理解古詩內容
(1)播放課件欣賞,知道古詩的題目,一共有幾句?
。2)再次欣賞,引導幼兒進一步理解古詩意境。
“墻角數枝梅”是什么意思?
“凌寒獨自開”是什么意思?
“遙知不是雪”是什么意思?
“為有暗香來”是什么意思?
四、學習朗誦古詩
五、鼓勵幼兒嘗試配樂朗誦古詩《梅花》
幼兒古詩2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明透、背桶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認識2個多音字;體會詩句中詞語的意思。
3、通過朗讀古詩體會糧食的來之不易和作者對農民的同情。重、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能正確、美觀地書寫生字。
3、指導學生觀素描圖,展開想象,體會詩歌的思想內容。
課時劃分:兩課時
20xx年5月21日第十四周星期四第一節(jié)
第一課時
一、課前說說
小朋友,我們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從哪兒來的?
二、學習古詩《鋤禾》
1、出示古詩圖文:看圖讀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解題:唐代詩人李紳寫的。
鋤:鋤頭,這里表示動作。禾:禾苗!颁z未‘是什么意思呢?
3、講讀詩句第1句。
(l)自讀。看圖:圖上畫了什么?
(2)看圖理解;”日當午“:太陽當頭照的意思!焙埂;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
(3)這幅圖以及第一句詩說明了什么?應該怎樣朗讀呢?
(4)小結:古詩1、2兩行寫了農民頂著烈日在內田間辛勤勞動的情景,這是詩人所看到的。
4、講讀第2句。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邊讀邊想;這句詩告訴我們什么?
(2)指名說一說。
(3)指導朗讀。
(4)小結:這兩行告訴我們糧食來得不容易,這是詩人所想到的。
三、鞏固詩意,練習背誦
1、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意。
2.輕聲地和老師一起說。
3、指名說。
4.背誦表演古詩.
5.這首《鋤禾》告訴我們什么呢?你讀了之后有什么感想?
四、指導寫字
1.“禾”獨體字,與“木”比較,書寫時筆畫舒展,字居田字格正中。
“午”獨體字,與“干”、“!毕啾容^.
“!弊笳覍。
“辛”、“苦”:這兩個字都有一長橫,要寫得穩(wěn)而長。
2、師范寫’禾、粒、辛、苦“
3、生描紅、臨寫。
教學后記:學生懂得了糧食來之不易,學會要愛惜糧食。
幼兒古詩3
活動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古詩,結合圖片理解詞語和詩句的意思。
2.體會詩中描繪的情景,感受詩歌的內蘊美。
3.讓幼兒大膽表達自己對古詩內容的猜測與想象。
4.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活動準備:
古詩詩句相關圖片、背景音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激趣,引出題目。
1.教師講述賈島《推敲》的故事,引起幼兒學習興趣。
2.引出題目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賈島寫的一首古詩,叫做《尋隱者不遇》。
3.初步了解題目大意
二、初讀古詩,理解古詩大意
1.播放音樂,教師有感情的朗誦古詩,幼兒欣賞
2.教師再次朗誦古詩
3.幼兒嘗試跟著教師一起誦讀古詩
4.教師解釋古詩大意
我們已經一起朗誦過這首古詩,下面來聽聽這首古詩說的是一件什么故事。
詩人在松樹下問一童子,你師傅在哪,去干什么啦?童子認真的回答說,師傅采藥去了。但我只知道,師傅在這座山里,具體在哪個地方,我也不知道。
三、精讀古詩,分段理解
1.(出示插圖).圖上畫的這兩個人是誰?(詩人和童子)
2.詩人是在哪里碰到這個童子的.?從古詩中的哪個詞可以看出來。
“松下”指出了事情發(fā)生的地點。
教師小結:在一棵松樹下面,詩人遇到了童子,他正在問童子一些事情
幼兒一起朗誦古詩第一句。
3.這個童子與隱者是什么關系?他是怎么回答詩人的?
教師小結:童子說他的師傅上山采藥去了。
幼兒一起朗誦古詩第二句。
4.童子的師傅到底在哪里呢?古詩里的那一句說到了?
教師小結:童子的師傅就在這座山里
師幼一起朗誦古詩第三句。
5.最后詩人有沒有找到童子的師傅呢?答案就在最后一句里。
教師解釋第四句古詩的意思:山上的云太濃了,看不清人到底在哪里。
師幼一起朗誦古詩第四句。
四、創(chuàng)設情境,表演古詩
1.在理解的基礎上誦讀古詩數遍
2.請幼兒扮演詩人和童子表演古詩,加深對古詩的理解。
幼兒古詩4
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但長期以來,幼兒嚴重缺乏傳統文化教育。作為一種寶貴的精神寶藏,近年來,以古詩詞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因此,一些幼兒園老師繼續(xù)通過經典閱讀,圖畫書閱讀和傳統節(jié)日慶;顒觼碇笇和?梢钥闯,越來越多的父母和學前老師逐漸意識到傳統文化對幼兒的營養(yǎng)作用,深入研究古代詩歌。本文從大學老師的角度探討了中國古代詩歌融入幼兒教育教學方法的主題,也希望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將更加深遠。
中國古代詩歌是我們的傳統文化。幼兒教師有意識地將中國傳統文化的古代詩歌融入幼兒教育中。一方面,孩子們可以真正感受到古代詩歌獨特的節(jié)奏美和藝術美,語言的美,并進一步提高他們的語言能力。另一方面,希望在中國兒童的幼小心靈中也植根于傳統的中國禮節(jié)美德。作為未來的希望,孩子們從小就學習古代詩歌,將來他們將繼續(xù)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一、幼兒學習古詩詞的意義所在
1、陶冶幼兒人文情操
古代詩歌是中華文明燦爛歷史的精彩篇章,也是人類文化的瑰寶。讓幼兒從小就可以理解和背誦古詩,不僅可以品嘗到優(yōu)美的詩歌意境,還可以增強他們的整體語言欣賞能力,進而達到培養(yǎng)人文情感的作用。從教學法的角度來看,眾所周知兒童學習古代詩歌是因為它包含了豐富的智慧和哲學。
2、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
古代詩歌是塑造民族歸屬感和自豪感的良好載體。兒童從小學習古代詩歌不僅可以培養(yǎng)情感,而且可以使愛國主義產生效果。特別是隨著兒童古代詩歌學習內容的逐漸初級化和中學化,孩子們在學習中往往對“愛國情懷”有了更特殊的理解。例如,《出師表》的作者諸葛亮,他了解世界。在政治上,他嚴格遵守法律,發(fā)展疆界,關注農業(yè),尤其擅長外交:在軍事上,他出人意料地取得了成功,并且下定決心要贏得數千英里。他的才華和智慧也是中國人民的驕傲。例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以作“記”為名,借題發(fā)揮,表達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反映了作者對國家和人民的憂慮的思想和感受。至于曹操的名詩《觀滄!,景象的壯麗,主要表現了詩人的胸懷和崇高的政治野心。
3、提高幼兒綜合學習能力
幼兒的整體學習能力普遍較差,但深入研究古代文化詩歌后,其綜合學習能力肯定會得到有效提高。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是增強記憶力。一些心理學家指出,人們的記憶力在兒童時期發(fā)展很快,在13歲時達到頂峰,這主要是對理解力的提高。因此,加強兒童古詩詞的教學,有利于增強兒童的記憶力。第二是擴大幼兒的知識。幼兒學到的古代詩歌內容很大。從先秦到清末,有曲、詞和詩歌,以及大量需要烹調的經典詩。借助學習,學生的語言知識必將得到擴展。第三是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朗誦古代詩歌經典是一種娛樂和教育活動,如果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可以關注古代詩歌教學方法的樂趣,則將增強兒童學習古代詩歌和語言知識的興趣。
二、古詩詞融入幼兒教育教學方法
1、精心選擇教學內容
由于幼兒幾乎不了解古詩知識,因此,作為一名幼兒園老師,在開展古詩教學時,必須仔細選擇每堂課的內容,這將更有利于教育案例的實施。例如,如果是秋天,幼兒園的老師可以選擇一些更適合教學的古代詩歌。同樣,也有《秋思》《山行》等古詩詞,孩子們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更加深入地融入自己。我所生活的'環(huán)境對理解秋天的意境很有效。同時,我會感受到詩人創(chuàng)作的身臨其境的感覺。最終的教學效果必須非常好。
2、運用生活化案例進行教學
加強兒童古代詩歌的教學,不僅是讓他們學會背誦和讀書,而且是希望培養(yǎng)兒童的人文情感,這也是有效實施教育案例生成策略的目的之一。例如,母親節(jié)快到了,為了讓孩子們學習古詩,他們也可以深刻理解母親對自己的深愛,于是就可以選擇古詩《游子吟》來學習。通常,教師可以從兩個方面組織教學活動:首先,引導學生熟悉自己,然后在他們大聲朗讀為要去的孩子們縫衣服的過程中,讓他們了解詩歌中母親的深愛,站在他人角度上終于明白,孩子應該愛媽媽,償還對媽媽的感激之情。第二個是組織孩子討論母親在生活中給予的愛,這使他們最感動,以及我們將來應該如何償還媽媽和其他類似的情感話題。簡而言之,通過這種教學,幼兒會發(fā)現每個母親都以不同的方式表達愛意,但同時也包含了充分的愛意。
3、讓課堂教學模式變得更加新穎且豐富
古詩無聊而古老的教學方法只會使年幼的孩子對古詩知識失去興趣,他們希望在古代詩歌的教學和學習中取得良好的進步。在今后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幼兒園教師必須注意教學模式的豐富性。例如,當講授《江南》古詩時,可以選擇大家都熟悉并喜歡的歌曲《荷塘月色》作為樂譜,這樣當老師引導學生們朗誦詩歌時,情感就會變得更加豐富。
4、為幼兒營造良好的古詩詞學習環(huán)境
兒童學習知識始于感官。如果他們快樂且專注,那么學習古詩的興趣自然就會提高。為了使幼兒真正體會到古代詩歌學習對他們成長的重要性,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語言老師,情景教學法可以滿足學生的需求。例如,《春曉》是古代詩歌的杰作。當老師教這首詩時,他們可以先介紹詩歌創(chuàng)作的背景,然后在教學時間足夠時播放相關的配樂朗讀。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在演奏音樂時閱讀,分組或共同閱讀。在這種情況下,年幼的兒童勢必會受到強烈感染。
5、創(chuàng)新幼兒古詩詞學習方式
背誦是古代詩歌研究中的重要內容,但是,傳統的記憶方式會使孩子感到無聊,并且對學習失去興趣。此外,不基于理解的純機械記憶對兒童的成長影響很小。因此,根據一些教育專家的建議,一些幼兒園老師還發(fā)現了一種更有趣的古詩教學方法,即“唱古詩”。事實證明,以這種方式學習古代詩歌,不僅增強了他們對古代詩歌的熱情,而且使他們在唱古代詩歌時更容易自然地進入詩歌的藝術觀念。
三、結語
五千年的中國文化歷史悠久。由于時代的背景,許多古代詩歌都有自己的特色。因此,當今詩歌的發(fā)展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觀念。盡管幼兒所用的古詩比較簡單,但從幾句話來看,他們可以看到祖先對民族的忠誠,對生命的熱愛和對人民的悲傷,這正是由于其深厚的文化內涵,甚至進入21世紀,許多古代詩歌仍然散發(fā)出無限魅力。
幼兒古詩5
目標:
1、能安靜聆聽教師講述的內容,了解古詩中的意境。
2、引導幼兒能用簡單的詞語表達自己的感受。
3、想象詩中描寫的美麗景色,增強對自然景物的熱愛之情。
準備:
圖片一張教學過程
一、觀察圖片
1、出示圖片,說說看到了什么?
2、詩人是怎么描寫這么美的小池的呢?
3、老師朗讀古詩。(幼兒完整欣賞)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二、理解詩歌
1、你喜歡古詩中的哪一句?為什么?(說說、讀讀)
2、你看了這幅圖、聽了這首詩歌有什么樣的感覺?
3、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嗎?
4、師總結:
一道細流緩緩從泉眼中流出,沒有一點聲音;池畔的綠樹在斜陽的照射下,將樹陰投入水中,忽明忽暗,清晰可見。荷葉剛剛從水面露出一個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就立在它上頭了。
三、討論與朗讀
1、誰知道這是描寫什么季節(jié)的池塘?為什么?(初夏。夏季才有荷葉和蜻蜓,而荷葉才剛剛露出尖尖角,說明這是剛到夏天的時候)
2、多么細小而有趣的大自然的'片斷,竟然被細心的詩人觀察到了。如果你是詩人楊萬里,此時你會怎樣來吟誦“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呢?
3、指名反復讀。讀出欣喜的語氣。
4、全班朗讀。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個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還有更多美麗的景色呢。這些美景正等待著小朋友去發(fā)現,去觀賞,去贊美。當然,大自然更期待你們去愛護萬物,保護環(huán)境。這樣,美景才會越來越美,越來越多。
幼兒古詩6
【活動目標】
1、理解詩意,學習朗誦古詩。
2、感受古詩中朋友之間的友誼,學會和同伴友好相處。
3、通過閱讀小圖、上下圖的對比觀察,了解故事的情節(jié),通過一組圖片排序,了解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培養(yǎng)細致觀察和較完整表述能力。
4、讓幼兒大膽表達自己對故事內容的猜測與想象。
【活動準備】
畫有古詩情節(jié)的圖片一幅,動畫視頻,配樂旋律一段。
【活動過程】
一、提問導入。
提問:小朋友們,你們的好朋友是誰?你們一起做過什么有趣的事情?
古代有個詩人叫李白,他和好朋友發(fā)生了什么故事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二、欣賞古詩。
1、觀看動畫或PPT,初步感受古詩意境。
提問:故事中的兩個好朋友,他們在干什么?(幼兒回答)
教師小結:李白到好朋友汪倫家里去做客。他們一起喝酒,作詩,兩人非常開心。幾天后,李白要乘船回家了,汪倫很舍不得李白,于是就在岸邊送李白。
2、教師有表情,有節(jié)奏的朗誦一遍古詩,請幼兒欣賞。
師:故事里有一首小詩,請小朋友們豎起耳朵,仔細地來聽一聽。
提問:這首詩的題目是什么?作者又是誰?
師:其實,這是一首贈別詩。是李白送給好朋友汪倫的詩。接下來,我給小朋友來解釋一下,這首詩的意思。
3、出示圖片或PPT,講解古詩大意(譯文口語化)。
李白乘著小船將要離開的時候,突然聽到了岸邊有人一邊唱歌,一邊用腳打拍子,告別的聲音。李白轉過頭去一看,原來是好朋友汪倫啊。李白非常感動,他覺得,這桃花潭的水即使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對我的情義深。
4、在初步理解古詩的基礎上,再次欣賞古詩。
師:意思明白了嗎?好,老師再來念一念,這一遍,請小朋友自己用心記一記,等一下,我們自己也要來學習這首詩。
三、教師指導幼兒學習誦讀。
師:你記住了哪一句詩?請你念一念。
1、教師指導學習單句古詩。
師:好,接下來,請你們跟著老師,整首古詩一起學一學,念一念。
2、請幼兒集體朗誦。
3、請幼兒分組朗誦。
4、請個別小朋友朗誦。
5、配樂齊朗誦。
四、聯系生活,情感升華。
提問:我們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好朋友,那好朋友之間要怎樣相處呢?(幼兒回答)
教師小結:小朋友之間要友好相處,不可以打打鬧鬧,玩玩具要知道分享……
結束語:好了,請小朋友找到自己的好朋友,我們一起友好地去外面戶外活動吧!
附古詩《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活動反思:
古詩教學對學生來說是比較枯燥、乏味的,學生能比較流利地背誦,但對古詩的背景、詩人的感受是很難理解的。對教師來說古詩教學不好把握,講解多了,學生不樂意接受,結果是把一篇篇充滿著深刻意蘊、豐富情感和詩情畫意的古詩文肢解得支離破碎。這次的古詩教學,一開課,我巧妙地利用學生喜歡的歌曲進行,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很快便進入了學習古詩的意境。學習古詩首先就要帶領學生看到詩人所感的那個場景,才能由此進入詩意的境界,誘發(fā)學生的情感。我運用故事引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在本次教學中,我還借助音樂、課件,讓孩子們進入了詩所描繪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礎上,引導孩子們去看、去想、去說、去聽、去悟。學生的思維在擴張,認知在深化,每個孩子眼中有畫,心中有景,此時此刻他們的情感也在不斷積淀、不斷升華!笆篱g離別情萬種,多有詩人訴心聲!闭n堂上我緊緊圍繞“離別”這一線索,去渲染、去感受,讓學生深深地去體會這離別之情。有人認為“詩歌是情感的藝術,多媒體的介入,由于師與機、生與機的交流,往往會削弱流動在師生之間的情感”。其實不然,假如教師能把握住“朗讀”這座橋梁,就能讓多媒體成為“情感交流”的媒介。所以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把朗讀訓練貫穿教學的始終,第一步先自讀詩歌,懂得詩歌的`大意;第二步進行解詞析句再品讀;第三步感情朗讀,最后熟讀成誦。
教學中,我努力的創(chuàng)設情境,“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淪送我情”這一詩句包含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如何讓學生體會?除了讀還是讀,我通過指名讀、引讀、范讀、齊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想象畫面,在讀中體會情感,體會作者的內心世界——由難過轉為驚喜,再由驚喜轉為感動不已,通過朗讀表達出詩句蘊含的感情。不斷努力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送別是我國古詩一個永恒的話題,除了這首《贈汪倫》以外,還有許多感人肺腑的離別詩,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課上我還提供了幾首送別詩讓學生欣賞、感悟: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友人》、高適的《別董大》、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王勃的《送杜少俯之任蜀州》、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結合課前收集到的離別詩進行交流,最后我設計了“課外積累,個性飛揚”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進行課外拓展學習,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一節(jié)課下來,老師不能平復自己的情感,可惜的是情緒激動的不是那些學生。我不是學生,所以我不知道最后學生究竟有了怎樣的情感。是的,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有了情感的變化,在老師的指導下,也有了立竿見影的朗讀效果。那學生是不是就真的被打動了?看看學生的表情,聽聽學生的話語。歷史遙遠而又不遠,情同此心,心同此理,我想學生應該能夠被打。
幼兒古詩7
教學提示:
這首歌的歌詞是首古詩,小朋友在演唱的時候不理解其中的含義,老師可以通過圖片來進行教學。
課堂游戲:詠柳。
活動目的:
感受歌曲優(yōu)美、流暢的情緒,知道春天季節(jié)的變化,感受大自然的美,并用歌聲表達內心的感受。
活動準備:
音樂《詠柳》
活動過程:
1.在音樂的伴隨下,小朋友們以跑跳步依次進入教室。
2.老師彈奏一首樂曲,分別在高、中、低三個音區(qū)彈奏,讓小朋友隨音樂的節(jié)拍拍拍手。當聽到高音旋律時,雙手在頭上拍;聽到中音旋律時,雙手在胸前拍;聽到低音時,雙手在腿部拍。
3.《詠柳》
a.老師:“美麗的春天來到了,柳樹發(fā)芽了” 。老師示范唱,引起小朋友學習的'興趣。
b.老師用清唱的方法再次為小朋友示范,幫助小朋友熟悉記憶歌詞。
c.請小朋友隨老師的琴聲一起練習節(jié)奏。
d.學唱歌曲,吐字要清楚,音要準。
(第五課:詠柳)
幼兒古詩8
1、《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賞析】杜牧在這首七絕中不僅描繪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還再現了江南煙雨蒙蒙的樓臺景色,使江南風光更加神奇迷離,別有一番情趣。
2、惠崇春江晚景
【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賞析】詩人用他饒有風味、虛實相間的筆墨,將惠崇所畫的《春江晚景》所描繪的春色展現得那樣令人神往。
3、風波·三月七日
【宋】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
余獨不覺,已而遂晴,
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送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賞析】三月七日,忽逢大雨,雨過天晴,作者聯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寫下了這一首千古流傳的《定風波》
4、村居
【清】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賞析】《村居》描寫出了一幅春天孩子們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風箏的圖片,是一幅充滿生機、生意盎然的農村生活圖畫。
5、游園不值
【宋】葉紹翁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賞析】新生事物一定會沖破重重困難,脫穎而出,蓬勃地發(fā)展起來。讀者將詩的最后兩句賦予生活的哲理,詩也因此獲得了新的生命,流傳不絕。
6、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唐】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好春處,絕勝煙柳滿唐都。
【賞析】這首小詩是寫給水部員外郎張籍的一首描寫和贊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絕句,詩的前兩句體察景物之精細已經令人稱贊,后兩句如騎兵驟至,更在人意料之外。
7、絕句
【唐】杜甫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偏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賞析】清人陶虞開稱杜甫筆法高妙,能“以詩為畫”,此詩可謂印證。
8、憶江南詞三首
【唐】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洲;
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
何日更重游!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
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
早晚復相逢!
【賞析】要用十幾個字來概括江南春景,實屬不易,白居易卻巧妙地做到了。三首詞各自獨立而又互為補充,分別描繪江南的景色美、風物美和女性之美。
9、虞美人·風回小院庭蕪綠
【五代】李煜
風回小院庭蕪綠,柳眼春相續(xù)。
憑闌半日獨無言,依舊竹聲新月似當年。
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
燭明香暗畫堂深,滿鬢青霜殘雪思難任。
【賞析】此詞追昔撫今,在對生機盎然的春景中寄寓了作者的深沉怨痛,在對往昔的依戀懷念中也蘊含了作者不堪承受的痛悔之情。
10、破陣子.春景
【宋】晏殊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
日長飛絮輕。
巧笑東鄰女伴,采桑徑直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斗草贏。
笑從雙臉生。
【賞析】歸飛的'燕子,飄落的梨花,池上的碧苔,清脆的鳥啼,映襯著笑靨如花的少女,讓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機勃勃和青春的無限美好。
幼兒古詩9
所見
袁枚〔清代〕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譯文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樹林里回蕩。
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于是馬上停止唱歌,靜悄悄地站立在樹旁。
注釋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蕩;回蕩。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
林樾(yuè):指道旁成蔭的樹。
欲:想要。
捕:捉。
鳴:叫。
立:站立。
詠鵝
駱賓王〔唐代〕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譯文
“鵝,鵝,鵝!”面向藍天,一群鵝兒伸著彎曲的脖子在歌唱。
白色的身體漂浮在碧綠水面,紅紅的腳掌撥動著清清水波。
注釋
曲項:彎著脖子。
歌:長鳴。
撥:劃動。
早發(fā)白帝城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古詩簡介
《早發(fā)白帝城》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時所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是李白詩作中流傳最廣的名篇之一。詩人是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壯麗多姿、順水行舟的流暢輕快融為一體來表達的。全詩無不夸張和奇想,寫得流麗飄逸,驚世駭俗,但又不假雕琢,隨心所欲,自然天成。
翻譯/譯文
清晨我告別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遠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時間。
兩岸猿聲還在耳邊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覺輕舟已穿過萬重青山。
注釋
發(fā):啟程。白帝城:故址在今重慶市奉節(jié)縣白帝山上。
朝:早晨。辭:告別。彩云間: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勢高聳,從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聳入云間。
白帝:今四川省奉節(jié)。
江陵:今湖北荊州市。
一日還:一天就可以到達;還:歸;返回。
猿:猿猴。啼:鳴、叫。。和O。
萬重山:層層疊疊的山,形容有許多。
小兒垂釣
胡令能〔唐代〕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譯文
一個頭發(fā)蓬亂、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邊學釣魚,側身坐在青苔上綠草遮映著他的身影。
聽到有過路的人問路遠遠地擺了擺手,不敢回應路人生怕驚動了魚兒。
注釋
蓬頭:形容小孩可愛。
稚子:年齡小的、懵懂的'孩子。
垂綸:釣魚。
綸:釣魚用的絲線。
莓:一種野草。
苔:苔蘚植物。
映:遮映。
借問:向人打聽。
魚驚:魚兒受到驚嚇。
應:回應,答應,理睬。
梅花
王安石〔宋代〕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譯文
墻角有幾枝梅花,正冒著嚴寒獨自盛開。
遠遠的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因為有梅花的幽香傳來。
注釋
凌寒:冒著嚴寒。
遙:遠遠地。知:知道。
為(wèi):因為。
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賦得古原草送別
白居易〔唐代〕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譯文
原野上長滿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黃春來草色濃。
野火無法燒盡滿地的野草,春風吹來大地又是綠茸茸。
遠處芬芳的野草遮沒了古道,陽光照耀下碧綠連荒城。
今天我又來送別老朋友,連繁茂的草兒也滿懷離別之情。
注釋
賦得:借古人詩句或成語命題作詩。詩題前一般都冠以“賦得”二字。這是古代人學習作詩或文人聚會分題作詩或科舉考試時命題作詩的一種方式,稱為"賦得體"。
離離:青草茂盛的樣子。
一歲一枯榮:枯,枯萎。榮,茂盛。野草每年都會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遠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濃郁的香氣。遠芳:草香遠播。侵,侵占,長滿。遠處芬芳的野草一直長到古老的驛道上。
晴翠:草原明麗翠綠。
王孫:本指貴族后代,此指遠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長得茂盛的樣子。
靜夜思
李白〔唐代〕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譯文
明亮的月光灑在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白霜。
我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xiāng)。
注釋
靜夜思:靜靜的夜里,產生的思緒。
床:今傳五種說法。
一指井臺。已經有學者撰文考證過。中國教育家協會理事程實將考證結果寫成論文發(fā)表在刊物上,還和好友創(chuàng)作了《詩意圖》。
二指井欄。從考古發(fā)現來看,中國最早的水井是木結構水井。古代井欄有數米高,成方框形圍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內,這方框形既像四堵墻,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欄又叫銀床,說明井和床有關系,其關系的發(fā)生則是由于兩者在形狀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類同。古代井欄專門有一個字來指稱,即“韓”字。《說文》釋“韓”為“井垣也”,即井墻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詩中的‘床’字,是爭論和異議的焦點。我們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詩的寫作背景是在一個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圓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鄉(xiāng)之情。
既然作者抬頭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處室內,在室內隨便一抬頭,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們斷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體是什么,很難考證。從意義上講,‘床’可能與‘窗’通假,而且在窗戶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參照宋代版本,‘舉頭望山月’,便可證實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從時間上講,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對作者原意的忠誠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義,即坐臥的器具,《詩經·小雅·斯干》有“載寐之”,《易·剝·王犢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說,講得即是臥具。
五馬未都等認為,床應解釋為胡床。胡床,亦稱“交床”、“交椅”、“繩床”。古時一種可以折疊的輕便坐具,馬扎功能類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類似物,兩邊腿可合起來,F代人常為古代文獻中或詩詞中的“胡床”或“床”所誤。至遲在唐時,“床”仍然是“胡床”(即馬扎,一種坐具)。
疑:好像。
舉頭:抬頭。
秋夕
杜牧〔唐代〕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椗恰#ㄌ祀A一作:天街;臥看一作:坐看)
譯文
銀燭的燭光映著冷清的畫屏,手執(zhí)綾羅小扇撲打螢火蟲。
夜色里的石階清涼如冷水,靜坐凝視天河兩旁的牽?椗恰
注釋
秋夕:秋天的夜晚。
銀燭:銀色而精美的蠟燭。銀,一作“紅”。
畫屏:畫有圖案的屏風。
輕羅小扇:輕巧的絲質團扇。
流螢:飛動的螢火蟲。
天階:露天的石階。天,一作“瑤”。
坐看:坐著朝天看。坐:一作“臥”。
牽?椗牵簝蓚星座的名字,指牽牛星、織女星。亦指古代神話中的人物牽牛和織女。
楓橋夜泊
張繼〔唐代〕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譯文
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江邊楓樹與船上漁火,難抵我獨自傍愁而眠。
姑蘇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響的鐘聲傳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注釋
楓橋:在今蘇州市閶門外。
夜泊:夜間把船?吭诎哆。
烏啼:一說為烏鴉啼鳴,一說為烏啼鎮(zhèn)。
霜滿天:霜,不可能滿天,這個“霜”字應當體會作嚴寒;霜滿天,是空氣極冷的形象語。
江楓:一般解釋作“江邊楓樹”,江指吳淞江,源自太湖,流經上海,匯入長江,俗稱蘇州河。另外有人認為指“江村橋”和“楓橋”!皸鳂颉痹趨强h南門(閶闔門)外西郊,本名“封橋”,因張繼此詩而改為“楓橋”。
漁火:通常解釋,“魚火”就是漁船上的燈火;也有說法指“漁火”實際上就是一同打漁的伙伴。
對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楓和漁火二詞擬人化。就是后世有不解詩的人,懷疑江楓漁火怎么能對愁眠,于是附會出一種講法,說愁眠是寒山寺對面的山名。
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傳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蘇州市西楓橋鎮(zhèn)。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楓橋寺;另一種說法,“寒山”乃泛指肅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經數次重建,現在的寺宇,為太平天國以后新建。寺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被日本人運走,下落不明。
夜半鐘聲:當今的佛寺(春節(jié))半夜敲鐘,但當時有半夜敲鐘的習慣,也叫「無常鐘」或「分夜鐘」。宋朝大文豪歐陽修曾提出疑問表示:“詩人為了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說不通,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張繼詩句“夜半鐘聲到客船”,句子雖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鐘的道理?”可是經過許多人的實地查訪,才知蘇州和鄰近地區(qū)的佛寺,有打半夜鐘的風俗。
幼兒古詩10
活動目標
1、喜歡古詩,能主動積極地參與活動,感受古詩的韻律感。
2、熟悉、理解古詩,能大膽地朗讀古詩,嘗試用動作表演古詩。
活動準備
課件、圖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導入
教師:今天呀!老師給你們帶來一位新朋友,它能讓紅旗飄起來,讓風車轉起來,猜猜它是誰?”
。ㄗ層變毫私怙L的知識,引出古詩《風》。)
二、展開
1.出示圖片,
引導幼兒了解風的作用,分句學習詩句,理解詩意。
教師:看!風娃娃來到樹林里,把樹葉從樹上吹落下來。
我們一起念解落三秋葉。
2.教師指導,幼兒模仿學習風的動作,感受風的作用。
教師:誰能用動作學一學樹葉是怎么落下來的?
我們一起來學一學看!
教師:咦!江水怎么了?大家用動作學一學。
教師:風娃娃來到了竹林里,竹子怎么樣了?你能學學竹子是怎樣的嗎?
3.完整播放課件,加強幼兒對古詩《風》的理解。
教師:古代有個詩人叫李嶠,寫了一首《風》的古詩,我們一起來聽聽。
4.教師引導幼兒完整地念古詩,可以適當地反復念讀。
教師:表演得真棒。∥覀円黄饋碜x讀這首古詩吧!
教師:你們念得真好聽!我們再來一遍。聲音再響亮點、整齊一點,那就更棒了!
三、游戲:聽古詩選圖片
1.教師講解游戲規(guī)則,并做示范。
教師:古詩里藏著風娃娃呢,老師念一句古詩,你看看它在哪張圖片上,
就把這張圖片高高地舉起來!
2.適當地提示幼兒選擇正確的'圖片,引導幼兒說出自己的想法。教師:解落三秋葉。風娃娃在哪張圖片上呢?快找找。教師:為什么選擇這幅圖片呢?誰能說說?
3.教師出示圖片,分句念古詩,幼兒跟讀。教師:我們一起來念一念這句古詩。
4.教師完整地念古詩《風》,幼兒表演風的動作。
教師:風娃娃想請小朋友來表演,我念古詩你們來做動作。
四、延伸活動
教師:你們真棒,都能聽懂古詩的意思了。
今天我們學了一首新的古詩《風》,回家后把這首古詩《風》念給爸爸媽媽聽!
古詩:《風》
解落三秋葉,
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
入竹萬竿斜。
幼兒古詩11
教學目標的設定
在教學黃鶴樓這首古詩時,我首先要設定明確的教學目標。通過學習這首古詩,我希望幼兒能夠:
1、理解古詩的主題和意義。
2、學會正確朗讀古詩。
3、培養(yǎng)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和興趣。
教學方法的選擇
對于幼兒園的教學,我選擇了一些互動和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首先,我會和幼兒一起朗讀古詩,讓他們感受到詩歌的韻律和美感。我會反復朗讀,逐句解讀,引導幼兒理解每一個字詞的含義。通過親身體驗,幼兒可以更好地記住和理解古詩。
其次,我會設計一些與古詩相關的游戲和活動,以增加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例如,我會組織幼兒參觀一些名勝古跡,如黃鶴樓,讓他們親身感受到古詩中所描繪的景色和情感。
此外,我還會和家長積極合作,鼓勵他們在家里與孩子一起朗讀古詩。這樣,幼兒可以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多次接觸古詩,鞏固和擴展他們的學習成果。
教學反思和改進
在教學過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和挑戰(zhàn)。通過反思,我發(fā)現以下幾個方面需要改進:
提供更多練習的'機會:有些幼兒在學習過程中會有一些困難。我應該提供更多的練習機會,讓他們逐漸掌握正確的朗讀和理解技巧。
加強和家長的溝通:家長是幼兒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我應該與家長密切合作,與他們分享教學進展,并向他們提供一些建議和指導。
設計更多個性化的教學活動: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的興趣和特點。我應該根據每個幼兒的不同情況,設計個性化的教學活動,使他們更好地參與和學習。
教學成果與總結
通過不斷地努力和改進,我的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幼兒們對于黃鶴樓這首古詩的理解和朗讀都有了顯著的提高。他們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和興趣也得到了培養(yǎng)。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xù)努力,提供更好的教學環(huán)境和資源,使每個幼兒都能更好地學習和成長。
幼兒古詩12
教學活動:
游子吟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的含義,了解母親的辛苦和對孩子的慈愛之情。
2、感受故事的凝練,能夠按照古詩的韻律和節(jié)奏有感情地進行朗誦。
3、增進濃厚的愛媽媽的情感。
活動準備:
1、《游子吟》教學掛圖、幼兒課本、語言CD。
2、古箏曲、《游子吟》音樂CD。
3、幼兒課本第1冊第17頁。
活動過程:
1、請幼兒觀察教學掛圖或幼兒課本1第17頁,以故事形式講述部分譯文,理解母親對孩子的恩情。
事先提問:圖片中有誰?在干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出故事。
一一位慈祥的老母親,手中拿著針線,給準備到外地做事的`兒子縫制衣服。她擔心兒子走后遲遲回不來,就把衣服的針腳縫得密密的,使它更結實更耐穿一些。
2、教師觀看教學掛圖,請幼兒欣賞、感受古詩的凝練,學說古詩。
(1)觀看教學掛圖前四句部分,朗誦古詩前四句。
(2)分句提問。請幼兒結合詩句,說一說每句的意思,并逐句學說古詩前四句。
(3)討論:故事中這位母親是位怎樣的母親?你是從哪里感覺出來的?用一個詞來形容這位母親。
(4)繼續(xù)欣賞掛圖。請幼兒說一說看到了什么?畫面表現的是什么意思?教師重點講解譯文,并朗誦古詩后兩句,幼兒逐句學說。
講解:小草應為有了春天陽光的照射,才能發(fā)芽長大,但小草卻很難報答陽光的恩情。兒子也在母親的照顧下長大成人,做兒子的又怎樣才能報答母親那深深的恩情呢?
(5)介紹古詩名稱、作者。
3、學習朗誦古詩,引導幼兒感受古詩特有的韻律和節(jié)奏。
(1)播放語言CD,請幼兒完整欣賞。
(2)教師完整朗誦,幼兒輕聲跟讀。
(3)引導幼兒運用表情、動作等大膽表現古詩表達的感情,并再次嘗試朗誦。
(4)播放古箏曲,教師組織幼兒通過個別、小組、集體等朗誦形式進行朗誦表演,表達對母親的愛。
4、請幼兒靜靜欣賞歌曲《游子吟》。
活動延伸:
1、繼續(xù)閱讀幼兒課本,根據畫面自由朗誦。
2、播放《游子吟》歌曲,供幼兒學唱。
幼兒古詩13
活動目標
1、能理解圖片的內容,學會念古詩:靜夜詩。?
2、體驗詩中離開家鄉(xiāng)的人的思鄉(xiāng)之情。?
3、鼓勵幼兒大膽地念古詩,培養(yǎng)他們專心學習的`習慣。 ?
活動準備
課件:《靜夜思》圖片活動過程
一、導入
1、出示圖片
小朋友看一看,圖片中的詩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
2、幫助幼兒初步體驗古詩的意境。
老師:這是一個離開家鄉(xiāng)的人,當天黑下來的時候,他就特別的想自己的家,想家里的親人。
二、展開
1、老師朗誦古詩,講解古詩含義。
床前明月光:明亮的月光從窗戶外照進來。
疑是地上霜:把床前的地映得一片銀白,以為是一層白白的霜。舉頭望明月:抬頭仰望天空,一輪又圓又亮的明月高高懸掛著。低頭思故鄉(xiāng):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了心中懷念的故鄉(xiāng)!
2、理解字詞。
疑:懷疑,誤認為的意思。舉頭:抬起頭,舉是抬的意思。思:思念,想念。
3、幼兒學習古詩,老師指導。
4、利用多種形式反復練習誦讀。
5、為古詩創(chuàng)編動作,幫助幼兒進一步的掌握。
老師:誰能給古詩編上動作呢?我們加上動作來念古詩。
三、結束
“我是小詩人”誦讀比賽,鼓勵幼兒積極上臺表現。老師講評,為幼兒頒發(fā)獎品。活動結束。
幼兒古詩14
詞句注釋
、劈S鶴樓:中國著名的名勝古跡,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屬于長江下游地帶,傳說三國時期的費祎于此登仙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原樓已毀,現存樓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達。廣陵:即揚州。⑵故人:老朋友,這里指孟浩然。其年齡比李白大,在詩壇上享有盛名。李白對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稱之為“故人”。辭:辭別。⑶煙花:形容柳絮如煙、鮮花似錦的春天景物,指艷麗的春景。下:順流向下而行。⑷碧空盡:消失在碧藍的天際。盡:盡頭,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⑸唯見:只看見。天際流:流向天邊天際:天邊,天邊的盡頭。
白話譯文
老朋友向我頻頻揮手,告別了黃鶴樓,在這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去揚州遠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漸漸地遠去,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一線長江,向邈遠的天際奔流。
1、黃鶴樓:中國著名的名勝古跡,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屬于長江下游地帶,傳說三國時期的費祎于此登仙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原樓已毀,最新一次修葺黃鶴樓,竣工于1985年。廣陵:即揚州。
2、故人:老朋友,這里指孟浩然。其年齡比李白大,在詩壇上享有盛名。李白對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稱之為"故人"。辭:辭別。
3、煙花:形容柳絮如煙,鮮花似錦的春天景物。下:順流向下而行。
4、碧空盡:消失在碧藍的天際。盡:盡頭,消失了。
5、唯見:只看見天際流:流向天邊天際:天邊的盡頭譯文老朋友在西面的黃鶴樓與我辭別,在三月份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春天去古揚州。孤船的帆影漸漸遠去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長江浩浩蕩蕩地向天邊流去。
幼兒古詩15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也是幼兒園教育中重要的一環(huán)。我作為一名幼兒園教師,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培養(yǎng)幼兒對古詩詞的興趣與理解。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我深深體會到古詩詞對幼兒的智力、情感和審美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將從幼兒古詩詞入門的重要性、古詩詞帶給幼兒的啟迪、指導和陶冶、古詩詞教學方法和教育效果三個方面,談談我對幼兒園古詩詞教育的一些體會和心得。
首先,幼兒古詩詞入門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古詩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寶庫,是先輩智慧的結晶,具有無窮的魅力。幼兒對詩詞的理解能力較弱,因此,在幼兒園古詩詞教育中要注重培養(yǎng)幼兒對古詩詞的興趣,在他們腦海中根植下古詩詞的種子。只有讓幼兒從小就接觸古詩詞,尋找到其中的美的趣味,將其作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才能夠讓古詩詞真正走進幼兒的內心世界。
其次,古詩詞帶給幼兒的啟迪、指導和陶冶是深遠的。古詩詞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可以啟迪幼兒的智慧,引導他們對生活中的事物有更深刻的認識和思考。比如,在教授幼兒《詠鵝》這首古詩時,我通過講解古人對鵝的細致觀察和對自然的描寫,引導幼兒觀察動物的習性和形態(tài)特征,并通過親身體驗,讓幼兒理解詩詞蘊涵的美妙情感。
另一方面,古詩詞對幼兒的審美修養(yǎng)也起到了重要的陶冶作用。幼兒正處于感知世界的關鍵階段,通過學習古詩詞,可以培養(yǎng)他們對美的感知能力,提高審美情趣。比如,在教授《春曉》這首古詩時,我與幼兒一起欣賞春天的美景,并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方式,展示春天的萬紫千紅,讓幼兒在詩詞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
在古詩詞的教學方法上,我堅持以幼兒為中心,注重情感培養(yǎng)和多元化的教學手段。
首先,我會通過游戲、互動和藝術創(chuàng)作等形式,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讓幼兒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古詩詞。
其次,我注重情感的培養(yǎng)和溝通,通過讓幼兒將自己的感受與古詩詞聯系起來,調動他們的情感共鳴,使之更好地理解和記憶古詩詞。
最后,古詩詞教育帶來的教育效果是顯著的。通過古詩詞教育,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提高,詞匯量和語感也得到了豐富。古詩詞培養(yǎng)了幼兒對文字的敏感性,促進了幼兒的智力發(fā)展和語言能力的提升。同時,古詩詞教育還陶冶了幼兒的情操,提升了他們的審美素養(yǎng)和文化修養(yǎng),對培養(yǎng)幼兒的文化自信心和細膩的情感表達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幼兒園古詩詞教育對幼兒的智力、情感和審美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兒古詩詞入門的重要性、古詩詞帶給幼兒的啟迪、指導和陶冶、古詩詞教學方法和教育效果,這些方面都需要我們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改進,進一步提升古詩詞教育的質量,為培養(yǎng)出具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素養(yǎng)的下一代做出貢獻。
【幼兒古詩】相關文章:
幼兒古詩04-05
幼兒簡單古詩06-27
幼兒古詩欣賞09-15
關于幼兒的古詩大全09-14
幼兒園中班古詩06-27
有關幼兒古詩欣賞大全09-08
幼兒園古詩教案11-10
幼兒園古詩教案03-01
幼兒園簡單古詩03-08
幼兒園古詩教案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