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春曉的賞析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一定沒少看到經(jīng)典的古詩吧,漢魏以后的古詩一般以五七言為基調(diào),押韻、轉(zhuǎn)韻有一定法式。那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大家都稱贊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古詩春曉的賞析,歡迎閱讀與收藏。
古詩春曉的賞析 篇1
春曉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詩文解釋】
春天酣睡,醒來時不覺已經(jīng)天亮了,處處都可以聽到悅耳動聽的鳥的鳴叫聲。夜里沙沙的風聲雨聲,不知花兒吹落了多少。
【詞語解釋】
曉:早晨,天亮。
聞:聽見。
啼鳥:鳥鳴。
【詩文賞析】
詩人從聽覺的角度描繪了雨后春天早晨的景色,表現(xiàn)了春天里詩人內(nèi)心的喜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春天在詩人的筆下是活靈活現(xiàn)生機勃勃的。這首詩看似平淡無奇,卻韻味無窮,全詩行文如流水,自然平易,內(nèi)蘊深厚。
古詩春曉的賞析 篇2
春曉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注釋
1.春曉:春天的早晨。
2.曉:天亮。
3.不覺曉:不知不覺地天亮了。
4.聞:聽。
5.聞啼鳥:聽見鳥叫。
古詩賞析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陽(今屬湖北)人。唐代詩人。他寫的田園山水詩很有名。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春天早晨絢麗的圖景,抒發(fā)了詩人熱愛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首句“春眠不覺曉”,第一字就點明季節(jié),寫春眠的香甜!安挥X”是朦朦朧朧不知不覺。在這溫暖的春夜中,詩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臨窗,才甜夢初醒。此句流露出詩人愛春的喜悅心情。次句“處處聞啼鳥”寫春景,春天早晨的鳥語。“處處”是四面八方的意思。鳥噪枝頭,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聞啼鳥”即“聞鳥啼”,古詩為了押韻,詞序作了適當?shù)恼{(diào)整。這兩句是說:春天來了,我睡得真甜,不知不覺天已大亮。一覺醒來,只聽見處處有鳥兒在歌唱。第三、四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詩人追憶昨晚的瀟瀟春雨,然后聯(lián)想到春花被風吹雨打、落紅遍地的景象。詩人把愛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對落花的嘆息上。惜春也是愛春,喜悅是全詩的基調(diào)。
本詩寫春景,不是寫所見,而是寫所聞及所想。詩人把自己的聽覺感受寫出來,然后由讀者體味、再現(xiàn)詩人描繪的意境。構(gòu)思巧妙,很有情趣。
古詩春曉的賞析 篇3
【詩句】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出處】唐·孟浩然《春曉》
【意思1】春天夜里,好睡得很,直到黎明時刻,仍在床上迷糊地睡著,絲毫不覺得外面已是天光明亮了,此時只聽見戶外處處是小鳥的叫聲;便想起昨天晚上的風雨非常大,樹上的花朵不知飄落了多少呢?
【意思2】春天夜里睡得很香甜,一覺醒來,天已大亮。清晨處處聽到鳥鳴的聲音。詩句平易淺近,自然天成。
【鑒賞1】春夜香甜好睡,根本不知道天早就亮了; 醒來的時候,只覺得耳邊到處都是鳥兒的啼叫聲。原詩描寫好夢方醒,聆聽悅耳的鳥語,春光是何等的美好動人。
【鑒賞2】
春眠太酣,不知不覺天已破曉。晨光 中到處可以聽到鳥兒的啼叫,婉轉(zhuǎn)、悅耳,啁啾起落,遠近應(yīng)和,令人 應(yīng)接不暇。這里寫春光爛漫,百鳥鬧春,春意激蕩,怎能不讓人大得春 的真趣?語言平易淺顯,自然醇厚。
【舉例】春天困意正足,不知天已亮了, 到處都能聽到鳥的鳴叫。語出唐· 孟浩然 《春曉》: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 知多少?” 描寫春晨清麗的景色和 氣氛。比喻在不知不覺中美好的 事物已大量涌現(xiàn)。◇“春眠不覺 曉,處處聞啼鳥”。現(xiàn)北京愛鳥養(yǎng) 鳥協(xié)會已有會員兩千多人,全市 至少有16萬人養(yǎng)鳥。(王增年 《北京有 “招鳥工程”》,《中國青 年報》 1993年6月13日)
【全詩】
《春曉》
.[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全鑒賞詩】
《春曉》是一首千年傳誦的五言絕句。它寫了詩人春朝初醒時特有的心理感受, 表達了詩人喜春而又傷春的復(fù)雜心情。
春日晝長夜短, 氣候和暖, 人本慵懶易困, 多睡貪眠, 所以, 一覺睡到天大亮,這便是 “春眠”的一般特點。特別是作為隱士的孟浩然, 既無農(nóng)夫晨耕壟畝的系念,亦無朝臣五更待漏的懸心,他在 “春眠”時無牽無掛,坦然自適, 睡得格外安穩(wěn)香甜。另外, 因夜間的一陣風雨, 曾將詩人驚醒,打擾了他的睡眠,風雨過后,詩人又重新入睡,故而清晨醒得很晚!按好卟挥X曉”一句,既寫出了春眠的一般特點,又寫出了隱逸士大夫春夜酣睡的特有情趣!安挥X”二字,是此句的詩眼。在不知不覺中天已大亮,更可見春宵之短, 春睡之酣。
清晨醒來,只聽到屋外鳥鳴啁啾,婉轉(zhuǎn)動聽,此起彼伏,遠近相應(yīng)。鳥鳴所引起的雖然只是詩人的聽覺感受,但除了聽覺感受以外,悅耳動聽的鳥聲還隱含著更為豐富的愉悅感受,這就需要讀者發(fā)揮聯(lián)想,仔細尋覓。一般地說,天氣晴朗的春晨,鳥鳴更為頻繁,所謂“山光悅鳥性”(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曉樹流鶯滿”(上官儀 《奉和初春詩》),即為此種情景。因而,我們從 “處處聞啼鳥”中便可以尋覓到一個風和日麗的春晨。而風和日麗又使我們聯(lián)想到百卉怒放、花香四溢的明艷與馨香,因為陸游曾說“花氣襲人知晝(驟)暖”, “晝暖”與花香之間有著必然的因果關(guān)系。所以,鳥鳴不但引起了人們的聽覺感受, 而且還寓示著一個能夠引起人們的視覺、嗅覺、觸覺等各種愉悅感受的風和日麗、鳥語花香的春的世界。鳥鳴所引起的詩人的聽覺感受雖然發(fā)生在室內(nèi),但詩人想象中的盎然春意與明媚春光卻充溢于廣闊的大自然之中。于此,我們可以看出詩人愛憐春光的喜悅心情。
“夜來風雨聲”一句,不是對春朝初醒時眼前實景的描繪,而是對夜間一陣狂風暴雨的回憶。春天的風雨, 多數(shù)情況下是和風細雨, 但也偶有例外, 有時雨下得很猛, 并伴有大風。此句所寫即為狂風暴雨, 這可由下面三條理由證實。第一, 詩人在夜間本是沉穩(wěn)酣睡的, 但竟被風雨驚醒, 可見其聲勢之大。第二, 早晨醒來之后, 風雨已停, 只聽到鳥的叫聲, 而驟至驟停, 正是大風大雨的特征。第三, 通過“夜來風雨聲” 與杜甫“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 《春夜喜雨》) 兩詩字面描寫的對比, 可以明顯看出后者是和風細雨, 而前者則是狂風暴雨。
不同的風雨,對春花的作用自不相同。和風細雨對春花生長極為有利,故杜甫《春夜喜雨》在前三聯(lián)描繪了 “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的'和風細雨之后, 便在尾聯(lián)寫道: “曉看紅濕處, 花重錦官城。”它給春花帶來了繁茂和生機。狂風暴雨則相反,它摧殘春花的芳姿,能使春花凋謝零落。正因為孟浩然所寫的是狂風暴雨,故詩人便自然而然地想到春花的處境和命運, 順理成章地提出 “花落知多少”的疑問, 在愛憐春光的同時又發(fā)出傷春的慨嘆。杜詩和孟詩同樣都寫了夜間的風雨,但因風雨的大小及作用迥然有別,故兩位詩人在末兩句所產(chǎn)生的想象與心情亦大不相同: 杜甫想象春花因和風細雨的吹拂滋潤而繁茂,心情很是喜悅; 孟浩然想象春花遭狂風暴雨的摧殘襲擊而零落, 頗露嘆惋之情。
“絕句之法, 以第三句為主”(高棅《唐詩品匯·敘論》引周伯弼語),《春曉》詩結(jié)構(gòu)之關(guān)鍵正在 “夜來風雨聲”一句。首句破題,次句承接,前兩句均是就春朝初醒時的感受進行實寫。第三句突一轉(zhuǎn)捩,進入對夜間風雨的回憶,由回憶又自然引出末句的嘆問。全詩以第三句為樞紐,將春眠、春鳥、春風、春雨、春花聯(lián)為一體, 組成一幅畫面; 而詩人喜春復(fù)又傷春的復(fù)雜心情也以第三句為紐帶, 融入這幅畫面中。
《春曉》的語言,清遠省凈,明白如話。浩然氣象清遠,心悰孤寂,故其出語灑落,洗盡鉛華。此詩既無艷麗辭藻,亦無斧鑿痕跡,全詩純用白描,風韻天成。但平易省凈并不等于淺薄無味,我們讀《春曉》詩,覺其淡而雋永,耐人尋味,諷詠久之,自有金石宮商之聲。沈德潛曾說: “孟詩勝人處,每無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復(fù)出人意表。清淺語,誦之自有泉流石上,風來松下之音!( 《唐詩別裁集》卷九)沈氏此論,深得孟詩語言之妙諦。
古詩春曉的賞析 篇4
春曉
詩人:孟浩然朝代:唐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賞析
【注釋】
、贂裕涸绯,天亮。
、诼劊郝犚姟
、厶澍B:鳥鳴。
【譯文】
春天酣睡,醒來時不覺已經(jīng)天亮了,處處都可以聽到悅耳動聽的鳥的鳴叫聲。夜里沙沙的風聲雨聲,不知花兒吹落了多少。
【賞析】
詩人從聽覺的角度描繪了雨后春天早晨的景色,表現(xiàn)了春天里詩人內(nèi)心的喜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春天在詩人的筆下是活靈活現(xiàn)生機勃勃的。這首詩看似平淡無奇,卻韻味無窮,全詩行文如流水,自然平易,內(nèi)蘊深厚。
古詩春曉的賞析 篇5
《春曉》原文
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春曉》注釋
1、曉:早晨,天明,天剛亮的時候。
2、聞:聽見。啼鳥:鳥啼,鳥的啼叫聲。
3、夜來:昨夜。
4、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春曉》翻譯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來只聽到到處有鳥兒啼叫。想起昨夜里風聲緊雨聲瀟瀟,花兒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春曉》賞析
孟浩然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他以清淡秀麗的詩句,著意描繪自己熟悉的田園和山水,自然明快,給唐代詩壇帶來一股清新的風。李白、杜甫等人對他毫不吝惜美譽之辭,李白稱其“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贈孟浩然》),杜甫贊其“復(fù)憶襄陽孟浩然,清詩句句盡堪傳”(《解悶十二首》)。孟浩然的山水詩往往從大處落筆,描繪大自然的廣闊圖景。如“中流見匡阜,勢壓九江雄”(《彭蠡湖中望廬山》),“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臨洞庭上張丞相》),“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等等。但他更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詩意感受,不過是寫一種閑適自得的情趣,并無十分厚重的思想內(nèi)容,然而各種感覺寫得細膩入微,詩意盎然。
文字如行云流水,層遞自然,由境及意渾然一體,極富韻味。
以五言擅長的孟浩然的這首《春曉》,正是這樣的一首詩。雖只是短短的五言絕句,沒有華麗的辭藻,也不用任何奇絕的手法,只是淡淡地說來、靜靜地描述,從全詩的字句無須注釋就可見詩句是何等的平易與質(zhì)樸,卻最能體現(xiàn)孟浩然詩“其淡如水,其味彌長”的藝術(shù)特色,也最為歷代人們津津樂道而至今盛傳天下。千百年來,人們傳誦它、探討它、喜愛它、贊美它,從初讀似乎的平淡無奇,越讀越覺得詩中別有天地,越讀越覺得韻味無窮。
詩人描寫的是春天。春天萬物萌生,百花齊放,是人們最喜愛的季節(jié)。描寫春天的詩不計其數(shù),如“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唐·賀知章《詠柳》),“春色滿園關(guān)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宋·葉紹翁《游園不值》),“山青花欲燃”(唐·杜甫《絕句二首》),“萬紫千紅總是春”(宋·朱熹《春日》)等等。但孟浩然在這里既沒有描寫春天那姹紫嫣紅的色彩,也沒有去描寫那迷人、醉人的芬芳,擷取的是自己早晨剛剛蘇醒時那一刻的感受,而且僅僅是從聽覺去感受。這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春晨,平和而安詳,悅耳動聽的鳥啼聲聲入耳,而且是“處處”,即遠處近處,此起彼伏,此唱彼和,讓人應(yīng)接不暇。不禁又回憶起依然縈繞腦際的昨夜那瀟瀟沙沙、淅淅瀝瀝的春風春雨,那滋潤萬物也打落了繁花的“風雨聲”。詩人只寫這一點,點到即止。這似乎是不經(jīng)意的寥寥數(shù)字,已讓人感覺到那盎然的春意,仿佛是在如夢似幻、春雨紛紛的夜晚,又仿佛是在春風拂面、陽光初照的清晨,春色無邊,萬物萌生,百花綻放,寓意著一個充滿活力、生機勃勃的世界。詩人只是拈出春天里典型特征的鳥啼和雨聲,沒費哪怕是多一點的筆墨,旨在讓讀者自己去感悟、去想象。結(jié)尾句“花落知多少?”則清晰地透露出詩人熱愛生活、崇尚美好的情懷,少了后來的李商隱式的“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傷感,也沒有宋代女詞人李清照那“綠肥紅瘦”式的傷春和懷春,卻多了幾分的從容與淡定。
從首句的春睡的香甜到喚醒詩人那悅耳的鳥啼,從依然回響耳際那昨夜的風雨到清晨詩人對春花的惜愛與惦記,詩人信守拈來,自然流露,沒有半點雕琢。但春曉句說春夜,啼鳥句說春晨,風雨句又說春夜,花落句又說春晨;首聯(lián)表現(xiàn)的是詩人的恬靜與安寧,下聯(lián)又寫出詩人內(nèi)心的不平靜……時間的起伏跳躍,陰晴的自然交替,情感的微妙變化,都凝聚在這短短的二十個字之中。
詩人愛春惜春、熱愛生活、崇尚自然的情愫從心靈深處涓涓流出,從而讓讀詩的人也與詩人一道陶醉在無邊的春色之中,領(lǐng)悟大自然的真趣與神奇。宋代大詩人陸游曾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人們稱贊《春曉》是最自然的詩篇,是天籟之聲。
《春曉》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襄陽(今屬湖北)人。盛唐田園山水詩的代表人物,與王維齊名,并稱“王孟”。他的詩當時就極負盛名,李白、杜甫等均對其十分推崇。詩風平淡自然,意境清新,有很高的藝術(shù)感染力。
古詩春曉的賞析 篇6
古詩《春曉》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作品賞析
注釋:
1.春曉:春天的早晨。
2.聞:聽。
賞析:
詩歌從春鳥的啼鳴、春風春雨的吹打、春花的謝落等聲音,讓讀者通過聽覺,然后運用想象的思維方法,轉(zhuǎn)換到視覺,在眼前展開一夜風雨后的春天景色,思非常獨到。詩歌語言自然樸素,通俗易懂,卻又耐人尋味:不知不覺的又來到了一個春天的早晨,不知不覺的又開始了一次花開花落。思想著這一年一度的春色,人生的感慨便會油然而起,或淡或濃地縈回心頭。
《春曉》這首小詩,初讀似覺平淡無奇,反復(fù)讀之,便覺詩中別有天地。它的藝術(shù)魅力不在于華麗的辭藻,不在于奇絕的藝術(shù)手法,而在于它的韻味。整首詩的風格就象行云流水一樣平易自然,然而悠遠深厚,獨臻妙境。千百年來,人們傳誦它,探討它,仿佛在這短短的四行詩里,蘊涵著開掘不完的藝術(shù)寶藏。
自然而無韻致,則流于淺薄;若無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曉》既有悠美的韻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詩味醇永。詩人要表現(xiàn)他喜愛春天的感情,卻又不說盡,不說透,“迎風戶半開”,讓讀者去捉摸、去猜想,處處表現(xiàn)得隱秀曲折。
“情在詞外曰隱,狀溢目前曰秀!(張戒《歲寒堂詩話》引)寫情,詩人選取了清晨睡起時剎那間的感情片段進行描寫。這片段,正是詩人思想活動的啟始階段、萌芽階段,是能夠讓人想象他感情發(fā)展的最富于生發(fā)性的頃刻。詩人抓住了這一剎那,卻又并不鋪展開去,他只是向讀者透露出他的心跡,把讀者引向他感情的軌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該由讀者沿著詩人思維的方向去豐富和補充了。
寫景,他又只選取了春天的一個側(cè)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詩人都不去寫。他只是從聽覺角度著筆,寫春之聲:那處處啼鳥,那瀟瀟風雨。鳥聲婉轉(zhuǎn),悅耳動聽,是美的。加上“處處”二字,啁啾起落,遠近應(yīng)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陰道上,應(yīng)接不暇之感。春風春雨,紛紛灑灑,但在靜謐的春夜,這沙沙聲響卻也讓人想見那如煙似夢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眾卉新姿。這些都只是詩人在室內(nèi)的耳聞,然而這陣陣春聲卻逗露了無邊春色,把讀者引向了廣闊的大自然,使讀者自己去想象、去體味那鶯囀花香的爛熳春光,這是用春聲來渲染戶外春意鬧的美好景象。這些景物是活潑跳躍的,生機勃勃的。它寫出了詩人的感受,表現(xiàn)了詩人內(nèi)心的喜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宋人葉紹翁《游園不值》詩中的“春色滿園關(guān)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是古今傳誦的名句。其實,在寫法上是與《春曉》有共同之處的。葉詩是通過視覺形象,由伸出墻外的一枝紅杏,把人引入墻內(nèi)、讓人想象墻內(nèi);孟詩則是通過聽覺形象,由陣陣春聲把人引出屋外、讓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幾筆,就寫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兩詩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擋不住的,你看,它不是沖破了圍墻屋壁,展現(xiàn)在你的眼前、縈回在你的耳際了嗎?
施補華曰:“詩猶文也,忌直貴曲!(《峴傭說詩》)這首小詩僅僅四行二十個字,寫來卻曲屈通幽,回環(huán)波折。首句破題,寫春睡的香甜;也流露著對朝陽明媚的喜愛;次句即景,寫悅耳的春聲,也交代了醒來的原因;三句轉(zhuǎn)為寫回憶,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為惜春。愛極而惜,惜春即是愛春──那瀟瀟春雨也引起了詩人對花木的擔憂。時間的跳躍、陰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變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給人帶來無窮興味。
《春曉》的語言平易淺近,自然天成,一點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跡。而言淺意濃,景真情真,就象是從詩人心靈深處流出的一股泉水,晶瑩透澈,灌注著詩人的生命,跳動著詩人的脈搏。讀之,如飲醇醪,不覺自醉。詩人情與境會,覓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拔恼卤咎斐桑钍峙嫉弥,這是最自然的詩篇,是天籟。
古詩《秋登蘭山寄張五》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一作九月九日峴山寄張子容
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
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fā)。
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舟如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jié)。
古詩春曉的賞析 篇7
【原文】
《春曉》
作者: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注解】
、俅簳裕捍禾斓那宄。曉,指天剛亮的時候。
、诓挥X曉:不知不覺,沒有察覺到早晨的來到。
、勐勌澍B:聽到小鳥的鳴叫聲;聞,聽到;啼,鳴叫。
④夜來:夜里。
【韻譯】
春意綿綿好睡覺,不知不覺天亮了;猛然一覺驚醒來,到處是鳥兒啼叫。
夜里迷迷胡胡,似乎有沙沙風雨聲;呵風雨風雨,花兒不知吹落了多少?
【評析】
《春曉》這首詩是詩人隱居在鹿門山時所做,意境十分優(yōu)美。詩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時的一瞬間展開描寫和聯(lián)想,生動地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熱愛和憐惜之情。
此詩沒有采用直接敘寫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過“春曉”(春天早晨)自己一覺醒來后瞬間的聽覺感受和聯(lián)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氣息,表達自己喜愛春天和憐惜春光的情感。詩的前兩句寫詩人因春宵夢酣,天已大亮了還不知道,一覺醒來,聽到的是屋外處處鳥兒的歡鳴。詩人惜墨如金,僅以一句“處處聞啼鳥”來表現(xiàn)充滿活力的春曉景象。但人們由此可以知道就是這些鳥兒的歡鳴把懶睡中的詩人喚醒,可以想見此時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體味到詩人對春天的贊美。正是這可愛的春曉景象,使詩人很自然地轉(zhuǎn)入詩的第三、四句的聯(lián)想:昨夜我在朦朧中曾聽到一陣風雨聲,現(xiàn)在庭院里盛開的花兒到底被搖落了多少呢?聯(lián)系詩的前兩句,夜里這一陣風雨不是疾風暴雨,而當是輕風細雨,它把詩人送入香甜的夢鄉(xiāng),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麗,并不可恨。但是它畢竟要搖落春花,帶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隱含著詩人對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無限遐想。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guān)注“”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這首詩之所以深受人們喜愛,除了語言明白曉暢、音調(diào)瑯瑯上口之外,還在于它貼近生活,情景交融,意味雋永。
【賞析】
清晨一覺醒來,窗外,鳥兒們清脆的鳴叫聲此起彼伏,跌宕婉轉(zhuǎn),像是在演奏動人的協(xié)奏曲。春天里,生命的氣息是那樣美好。突然,昨夜的風聲和雨聲仿佛又在耳畔響起,經(jīng)歷了夜的風雨,那些春天里的花兒也不知道飛謝了多少啊!
本詩初讀時,覺得平淡無奇,反復(fù)讀之,才感到詩中別有天地。它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高超的藝術(shù)手法,但卻有獨特的韻味。整首詩的風格就象行云流水一樣平易自然,然而悠遠深厚。雖然短小通俗,卻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深動的“春曉圖”,極富詩情畫意。
詩歌從春鳥的啼鳴、春風春雨的吹打、春花的謝落等聲音,給人強烈的聽覺效果,然后通過聯(lián)想,轉(zhuǎn)換到視覺,在眼前展開一夜風雨后的春天景色,構(gòu)思巧妙。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guān)注“”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在寫景方面,詩人僅僅選取了春天的一個側(cè)面。詩人不去寫春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而是從聽覺角度著筆,寫春天里聲聲音:“處處啼鳥”,“夜間風雨”。鳥聲婉轉(zhuǎn),悅耳動聽,是美的。加上“處處”二字,啁啾起落,遠近應(yīng)和,使人有置身山陰道上,身臨其境之感。春風春雨,紛紛灑灑,但在靜謐的春夜,這沙沙聲響卻也讓人想見那如煙似夢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萬物復(fù)蘇。這些都只是詩人在屋內(nèi)的耳聞,然而這陣陣春聲卻勾畫了無邊春色,把讀者引向了廣闊的大自然,使讀者自己去想象、去體味那鶯囀花香的爛熳春光,這是用春聲來渲染戶外春意鬧的美好景象。這些景物是活潑跳躍的,生機勃勃的。它寫出了詩人的感受,表現(xiàn)了詩人內(nèi)心的喜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本詩的語言平易淺近,自然天成,言淺意濃卻又耐人尋味:景真情深,就象是從詩人心靈深處流出的一股泉水,晶瑩透澈,灌注著詩人的生命,跳動著詩人的脈搏。不知不覺的又來到了一個春天的早晨,不知不覺的又開始了一次花開花落。面對這一年一度的春景,人生的感慨便會油然而起,或淡或濃地縈回心頭。讀之,如飲醇醪,不覺自醉。詩人將情與境自然交融,既把春天的新與美寫得淋漓盡致,又將自己對大自然的鐘愛和對人生的感慨表達得意味深長。
《春曉》幾乎是人人能誦,它已經(jīng)通俗得不能再通俗,樸素得不能再樸素,但為什么人們千百年來還是要欣賞它,傳承它,去挖掘更深更美更有價值的東西來,直到今天人們還是不能舍棄它呢?!我想,只要有春天,只要還有人愛春天,愛生命;那么《春曉》就永遠不會,也不能停止“春曉”......
【古詩春曉的賞析】相關(guān)文章:
春曉的古詩賞析03-14
古詩春曉鑒賞01-21
《春曉》古詩鑒賞06-12
《春曉》唐詩賞析05-27
古詩《絕句》的賞析08-20
夏至的古詩賞析12-09
詠柳的古詩賞析03-16
古詩賞析作文05-11
春雨古詩賞析11-29
落花古詩賞析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