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AⅤ免费|欧美 女 码 一区二区|国产明星视频愉拍在线|亚洲精品视频三级在线看

    1. 
      

      <cite id="zyqvt"></cite>
      1. <strike id="zyqvt"><table id="zyqvt"></table></strike>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孟子》原文、譯文及注釋

        時間:2025-02-21 18:04:48 雪桃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孟子》原文、譯文及注釋

          在年少學習的日子里,大家對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其實,文言文是相對現(xiàn)今新文化運動之后白話文而講的,古代并無文言文這一說法。你知道的經(jīng)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孟子》原文、譯文及注釋,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孟子》原文、譯文及注釋

          《孟子》原文、譯文及注釋 1

          《孟子》,儒家經(jīng)典著作,由戰(zhàn)國中期孟子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所著,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也是四書中篇幅最長,部頭最終的一本,直到清末時期都是科舉必考內(nèi)容。《孟子》共七篇,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游說諸侯等內(nèi)容,其學說處罰點為性善論,護長德治。

          《盡心下》共三十八章。三十二章說的也類似,講平天下要從修身做起。三十三章言簡義豐,講的都是如何修身。

          孟子·盡心章句下·第三十二與三十三節(jié)

          【原文】

          孟子曰:“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1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帶2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蕓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

          孟子曰:“堯舜,性者也;湯武,反之也。動容周旋中禮者,盛德之至也?匏蓝,非為生者也。經(jīng)德不回3,非以干祿也。言語必信,非以正行也。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

          【譯文】

          孟子說:“言語淺近,意義卻深遠的,這是‘善言’;操守簡單,效果卻廣大的,這是‘善道’。君子的言語,講的雖是淺近的事情,可是‘道’就在其中;君子的操守,從修養(yǎng)自己開始,最終可以使天下太平。做人最怕是放棄自己的田地,而去給別人耘田——要求別人的很重,自己負擔的卻很輕!

          孟子說:“堯舜的'美德是出于本性,湯、武則是通過修身而將美德加之于己身的。一舉一動一顰一蹙無不合于禮的,是美德中達到了頂點的。為死者而哭的悲哀,不是做給生者看的。貫徹道德,遠離邪僻,不是為了謀求一官半職。言語一定信實,不是為了讓人知道我行為端正。君子依法度而行,只是等待天命罷了。”

          【注釋】

          (1)施:施恩。

          (2)不下帶:帶,束腰之帶;不下帶,指人通常所看到的在自己的腰帶以上,也就是通常所見、目力所及的事情。

          (3)經(jīng)德不回:經(jīng),行,貫徹;回,邪,不正。

          《孟子》原文、譯文及注釋 2

          原文: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弊淙粏栐唬骸疤煜聬汉醵?”吾對曰:“定于一!薄笆肽芤恢?”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薄笆肽芘c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譯文:

          孟子進見梁襄王,出來后,對人說:“(梁襄王)遠遠看上去不像個國君的樣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他見了我之后)突然問道:“天下要怎樣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說:”天下安定在于統(tǒng)一天下!啊罢l能統(tǒng)一天下呢?”我對他說:“不嗜殺的國君能統(tǒng)一天下。”“誰會歸附他呢?”

          我又回答:“天下沒有不歸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長的情況嗎?當七八月間一發(fā)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烏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長得茂盛了。像這樣的話,誰能阻止它呢?而現(xiàn)在天下國君,沒有一個不嗜好殺人。如果有一個不喜歡殺人的(國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伸長脖子仰望著他了。如果像這樣,老百姓就歸附他,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這嘩啦啦的洶涌勢頭,誰又能夠阻擋得了呢?”

          注釋:

          ⑴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說名赫),魏惠王的兒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謚號。此處所說的事,當在襄王繼位后不久。

         、普Z(yù預):告訴。

         、亲洌和"猝",突然。熹《集往》概括以上描述梁襄王形態(tài)的語句云:"蓋容貌辭氣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則其中之所存者可知。"

         、葠海╓ū烏)乎:怎樣,如何。

         、啥ㄓ谝唬褐祆洹都ⅰ吩疲"必合于一然后定。"(一:統(tǒng)一。)

         、逝c:此處為歸順,隨從之意。

         、擞腿唬褐祆洹都ⅰ吩疲"云盛貌。"

         、膛嫒唬褐祆洹都ⅰ吩疲"雨盛貌。"

         、蜎拢╞ó博)然:朱熹《集注》云:"興起貌。"

         、稳四粒汗芾砻癖姷娜,即統(tǒng)治者。

         、项I:即脖子。

         、杏桑和"猶"

         、讯ǎ喊捕ā

         、沂耄赫l。

         、邮龋合矚g。

          ⒃與:歸附。

          賞析:

          清代劉熙載說:“孟子之文,至簡至易,如舟師執(zhí)舵;中流自在,而推移費力者不覺自屈!保ā端嚫拧の母拧罚┪覀冏x《孟子見梁襄王》也就可以得到印證。這一章選自《孟子·梁惠王上》,以孟子見過梁襄王之后,向人轉(zhuǎn)述他與梁襄王對答的情況,表現(xiàn)了主張“仁政”“王道”的一貫思想。

          孟子處于戰(zhàn)國七雄爭霸的時代,新興地主階級正在崛起,并要取得政治上的統(tǒng)治地位,因而社會矛盾更趨激烈,兼并戰(zhàn)爭日益頻繁。“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的戰(zhàn)爭和“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的.階級對立,正如孟子所說:“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時者也!泵献拥教幮麚P“保民而王”“仁義為本”的思想,在當時符合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孟子首先到梁(今開封)謁見梁惠王,向梁惠王游說,在此并見到梁惠王的兒子,也就是梁襄王。孟子與梁襄王的應對中,孟子先以天上雨水比喻君澤,后以地上流水比喻民心,相互關聯(lián),又各賦其義,既自然又新穎,既為人熟知又讓人深感貼切,這不僅鮮明地表明了孟子的觀點,還表現(xiàn)出他高超的談話藝術(shù)。

          《孟子》原文、譯文及注釋 3

          《孟子》,儒家經(jīng)典著作,由戰(zhàn)國中期孟子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所著,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也是四書中篇幅最長,部頭最終的一本,直到清末時期都是科舉必考內(nèi)容!睹献印饭财咂,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游說諸侯等內(nèi)容,其學說處罰點為性善論,護長德治。

          《盡心下》共三十八章。三十章說孟子收徒“往者不追,來者不拒”。三十一章認為仁和義其實很簡單,把對家人才肯做的擴展到他人身上,就是仁和義了。

          孟子·盡心章句下·第三十至三十一節(jié)

          【原文】

          孟子之滕,館于上宮。有業(yè)屨1于牖上,館人求之弗得;騿栔唬骸叭羰呛鯊恼咧2?”曰:“子以是為竊屨來與?”曰:“殆非也。夫子之設科也,往者不追,來者不拒。茍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達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為,達之于其所為,義也。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穿逾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受爾汝之實3,無所往而不為義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4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之也,是皆穿逾之類也!

          【譯文】

          孟子到了滕國,住在上宮。有一雙沒有織成的鞋放在窗臺上,旅館中人去取,卻不見了。有人便問孟子說:“跟隨您的人,連這樣的東西也藏起來嗎!?”孟子說:“你以為他們是為了偷鞋而來的嗎?”答道:“大概不是的。〔不過〕您老人家開設的課程,〔對學生的態(tài)度是〕已去的不追問,將來的不拒絕,只要他們懷著追求真理的心而來,便也就接受了〔,那難免良莠不齊呢〕!

          孟子說:“每個人都有所不忍心的人和事,把它延伸到所忍心的人和事上,便是仁;每個人都有不肯干的事,把它延伸到所肯干的事上,便是義!矒Q言之,〕人能夠擴充不想害人的心,仁便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了;人能夠擴充不挖洞跳墻的心,義便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了;人能夠擴充不受鄙視的言行舉止,那就無往而不合于義了。一個士人,不可以同他談論卻去同他談論,這是用言語來挑逗他,以便自己取利;可以同他談論卻不同他談論,這是用沉默來挑逗他,以便自己取利,這些都是和挖洞跳墻類似的。”

          【注釋】

          (1)業(yè)屨:未織成的鞋。

          (2)若是乎從者之廋也:廋,音sōu,隱藏,藏匿。逢彬按,這句話《孟子譯注》譯為:“像這樣,是跟隨您的'人把它藏起來了吧?”恐非。其實這一類的句子都是感嘆句!叭羰呛酢薄叭绱撕酢庇械脑谇埃纾骸叭羰呛,賢者之無益于國也!”(《孟子·告子下》)“如此乎禮之急也!(《禮記·禮運》)有的在后,如:“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君子之無恥也若此乎?”(《莊子·雜篇·讓王》)。詳見楊逢彬《孟子新注新譯》。

          (3)無受爾汝之實:“爾”“汝”為古代尊長對卑幼的稱呼,如果平輩用之,除非至交好友,便表示對他的輕視賤視;孟子這話的意思是,若要不受別人的輕賤,自己便先應有不受輕賤的言語行為。

          (4):音tiǎn,取。

          《孟子》原文、譯文及注釋 4

          《孟子》,儒家經(jīng)典著作,由戰(zhàn)國中期孟子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所著,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也是四書中篇幅最長,部頭最終的一本,直到清末時期都是科舉必考內(nèi)容!睹献印饭财咂涗浟嗣献优c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游說諸侯等內(nèi)容,其學說處罰點為性善論,護長德治。

          《盡心下》共三十八章。三十四章說,游說諸侯,就要藐視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樣子放在眼里;因為他干的那些個事兒,我都不屑于干。三十五章認為,寡欲之人多長壽,多欲之人多短壽。

          孟子·盡心章句下·第三十四至三十五節(jié)

          【原文】

          孟子曰:“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1。堂高數(shù)仞,榱題2數(shù)尺,我得志,弗為也。食前方丈,侍妾數(shù)百人,我得志,弗為也。般樂飲酒,驅(qū)騁田獵,后車千乘,我得志,弗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孟子曰:“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3;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

          【譯文】

          孟子說:“游說諸侯,就要藐視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樣子放在眼里。殿堂幾丈高,屋檐幾尺寬,我如果得志,不這樣干。菜肴滿桌,姬妾幾百,我如果得志,不這樣干。飲酒作樂,馳驅(qū)畋獵,跟隨的車子多達千輛,我如果得志,不這樣干。那人所干的,都是我所不干的;我所干的,都符合古代制度,我為什么要怕那人呢?”

          孟子說:“修養(yǎng)心性的方法沒有比減少物欲更好的。某人清心寡欲,縱然不排除早死,可能性也不會太大;某人欲望強烈,縱然不排除長壽,可能性也會極低!

          【注釋】

          (1)勿視其巍巍然:不要把他那高高在上的樣子放在眼里。

          (2)榱題:本義是房椽子,此處指屋檐;榱,椽子,音cuī;題,物體的一端。

          (3)“其為人”至“寡矣”:不存,指死去。下文“存”指活著。趙岐《注》:“雖有少欲而亡者,謂遭橫暴,若單豹臥深山而遇饑虎之類也。然亦寡矣!壁w岐的意思是說,清心寡欲的'人,即使有短命的,這樣的人也比較少。逢彬按,當時語言,如果“存”的主體是人時,一般都指這人活著。例如:“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左傳·宣公二年》)所以趙岐《注》是不應隨便推翻的。詳見楊逢彬《孟子新注新譯》。

          《孟子》原文、譯文及注釋 5

          《孟子》,儒家經(jīng)典著作,由戰(zhàn)國中期孟子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所著,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也是四書中篇幅最長,部頭最終的一本,直到清末時期都是科舉必考內(nèi)容。《孟子》共七篇,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游說諸侯等內(nèi)容,其學說處罰點為性善論,護長德治。

          《盡心下》共三十八章。十五章講圣人是百世之師,后世之人聞風而能興起——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十六章從“仁”的`得名之由講“仁”是做人的道理。十七章的文字在《萬章下》首章已經(jīng)出現(xiàn)過,講孔子離開故國和離開他國的不同態(tài)度。十八章講孔子之“厄于陳蔡”,緣于和兩國君臣缺乏溝通。十九章講不必以流言蜚語為慮。

          孟子·盡心章句下·第十五至十九節(jié)

          【原文】

          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qū)挕^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況于親炙之者乎?”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1。合而言之,道也!

          孟子曰:“孔子之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R,接淅而行——去他國之道也!

          孟子曰:“君子之厄于陳蔡之間2,無上下之交也。”

          貉稽3曰:“稽大不理于口4!泵献釉唬骸盁o傷也。士憎茲多口。《詩》云:‘憂心悄悄,慍于群小5!鬃右病!敛婚遑蕬C,亦不殞厥問6!耐跻病!

          【譯文】

          孟子說:“圣人是百代的老師,伯夷和柳下惠便是這樣。所以聽到伯夷風操的人,貪得無厭的人也清廉起來了,懦弱的人也想著要獨立不移了;聽到柳下惠風操的人,刻薄的人也厚道起來了,胸襟狹小的人也寬大起來了。他們在百代以前發(fā)奮有為,而百代之后,聽到的人沒有不奮發(fā)鼓舞的。不是圣人,能夠像這樣嗎?〔百代以后還能如此,〕何況是親自接受熏陶的人呢?”

          孟子說:“‘仁’的意思就是‘人’,‘人’和‘仁’合起來說,就是‘道’!泵献诱f:“孔子離開魯國,說:‘我們慢慢走吧,這是離開祖國的態(tài)度。’離開齊國,便不等把米淘完瀝干就走——這是離開別國的態(tài)度!

          孟子說:“孔子被困在陳國、蔡國之間,是由于與兩國君臣沒有交往的緣故!

          貉稽說:“我被人家說得很壞!泵献诱f:“沒有關系。士人討厭這種多嘴多舌。《詩經(jīng)》說過:‘煩惱沉沉壓在心,小人當我眼中釘。’這是形容孔子一類的人。又說:‘所以不消除別人的怨恨,也不失去自己的名聲!@是說的文王!

          【注釋】

          (1)仁也者,人也:古音“仁”與“人”相同;《中庸》也說:“仁者,人也!

          (2)君子之厄于陳蔡之間:君子指孔子!墩撜Z·衛(wèi)靈公》:“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奔词谴耸隆

          (3)貉稽:姓貉名稽的一位官員。

          (4)不理于口:即不順于他人之口。

          (5)憂心悄悄,慍于群。阂姟对娊(jīng)·邶風·柏舟》。

          (6)肆不殄厥慍,亦不殞厥問:見《詩經(jīng)·大雅·綿》;肆,故,所以;殄,音tiǎn,滅絕;厥,那個;慍,惱怒,怨恨;問,通“聞”,聲譽。

          《孟子》原文、譯文及注釋 6

          《孟子》,儒家經(jīng)典著作,由戰(zhàn)國中期孟子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所著,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也是四書中篇幅最長,部頭最終的一本,直到清末時期都是科舉必考內(nèi)容。《孟子》共七篇,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游說諸侯等內(nèi)容,其學說處罰點為性善論,護長德治。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一節(jié)

          【原文】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譯文】

          孟子晉見梁惠王;萃跽f:“老先生不辭千里長途的辛勞而來,是不是將給我國帶來利益呢?”

          孟子答道:“王何必非要說利呢?也要有仁義才行呢。如果王只是說‘怎樣才有利于我的國家呢?’大夫也說‘怎樣才有利于我的封地呢?’那一般士子和老百姓也都會說‘怎樣才有利于我自己呢?’這樣,上上下下都互相追逐私利,國家便危險了!在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里,殺掉它的國君的,一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夫;在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里,殺掉它的國君的,一定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在一萬輛里頭,他就擁有一千輛,在一千輛里頭,他就擁有一百輛,這些大夫的產(chǎn)業(yè)不能不說是夠多的了。假若他把‘義’拋諸腦后而事事‘利’字當先,那他不把國君的一切都剝奪,是不會滿足的。從沒有以‘仁’存心的人會遺棄父母的,也沒有以‘義’存心的人會怠慢君上的。王只要講仁義就可以了,為什么一定要講‘利’呢?”

          【注釋】

          (1)梁惠王:即魏惠王,名,“惠”是他的謚號。公元前339年,魏國都城由安邑遷往大梁(今河南開封),所以又叫梁惠王。他在即位最初二十幾年內(nèi),使魏國在戰(zhàn)國諸雄中最為強大。本篇名為“梁惠王章句上”,是因為《孟子》的篇名和《論語》一樣,不過是擇取每篇開頭的一個重要的詞或詞組而已。“章句”是漢代經(jīng)學家常用的`術(shù)語,即分析古書章節(jié)句讀的意思。在這里,用作訓解古書的題名。這里“梁惠王章句上”是東漢趙岐所著《孟子章句》的舊題,他把《孟子》七篇各分為上下兩卷,所以這里題為“章句上”。

          (2)叟:音sǒu,老先生。

          (3)亦:意義較虛,有“也不過是”的意義;這一意義似乎也可譯為“只”,但兩者還是有所不同。

          (4)庶人:平民;庶,音shù。

          (5)上下交征利:征,取。交,交互,互相。該詞是由“交叉”義引申出交互、互相義,常用為狀語。而“互相”義是雙方(或多方)同時、一道(做某事),因此,訓作“俱”,也即“都”,也差不離。在“上下交征利”這句中,譯為“上上下下互相追逐私利”無疑是較為準確的,而某書用“上下都追逐私利”來“糾正”之,則未達一間。詳見楊逢彬《孟子新注新譯》(北京大學出版社)。

          (6)弒:以下殺上,以卑殺尊。

          (7)萬乘之國、千乘之國:兵車一輛叫一乘;乘,音shèng。春秋戰(zhàn)國時以兵車的多少來衡量國家的大小強弱;戰(zhàn)國七雄為萬乘,宋、衛(wèi)、中山、東周、西周為千乘。

          (8)千乘之家、百乘之家:古代的執(zhí)政大夫有一定的封邑,擁有這種封邑的大夫叫家。

          (9)茍:假如,假設,如果。

          (10)饜:音yàn,飽,滿足。

          《孟子》原文、譯文及注釋 7

          孟子·盡心章句下·第三十八節(jié)

          【原文】

          孟子曰:“由堯舜至于湯,五百有余歲;若禹、皋陶,則見而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由湯至于文王,五百有余歲,若伊尹、萊朱1,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歲,若太公望、散宜生2,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由孔子而來至于今,百有余歲,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

          【譯文】

          孟子說:“從堯舜到湯,經(jīng)歷了五百多年,像禹、皋陶這些人便是親眼見到堯舜之道從而了解其道理的;像湯,便是只聽到堯舜之道從而了解其道理的。從湯到文王,又有五百多年,像伊尹、萊朱那些人,便是親眼見到從而了解其道理的;像文王,便只是聽到從而了解其道理的。從文王到孔子,又有五百多年,像太公望、散宜生那些人,便是親眼見到從而了解其道理的;像孔子,便只是聽到從而了解其道理的。從孔子一直到今天,有一百多年了,離開圣人的.年代竟然像這樣地為時不遠,距離圣人的故居竟然像這樣地觸手可及,但是沒有繼承的人,那就真是沒有繼承的人了。”

          【注釋】

          (1)萊朱:商湯的賢臣。

          (2)散宜生:周文王的賢臣,“散宜”為氏,“生”為名。

        【《孟子》原文、譯文及注釋】相關文章:

        [經(jīng)典]《勸學》原文及譯文注釋03-20

        《閑居》的原文譯文及注釋02-24

        《勸學》原文及譯文注釋01-14

        《勸學》原文、譯文及注釋02-22

        《所見》原文、注釋及譯文12-16

        觀潮原文及譯文注釋09-04

        《元日》原文、譯文、注釋04-01

        《勸學》原文譯文及注釋01-02

        雪原文、譯文注釋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