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學反思 推薦度:
- 電影葉問的觀后感 推薦度:
- 教學反思 推薦度:
- 數(shù)學教學反思 推薦度:
- 小班教學反思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歐·亨利《最后的常春藤葉》教學反思
1.從對生活的感悟中找到教學的切入點。為了上這節(jié)課,我看了很多相關(guān)資料,越看越找不到感覺。直到必須要上課了,自己已經(jīng)焦頭爛額了,大家已經(jīng)被我的焦躁的情緒折磨得很痛苦了,可大家還是一如既往地鼓勵我,關(guān)心我,支持我。突然悟到:我現(xiàn)在基本是“奶牛”,“腦殘”得不是一點半點,我為什么能堅持著上這樣的一節(jié)課?不是一個人,是一群人的力量。因此想到瓊珊為什么得了當時是不治之癥的肺炎還能活下來,絕對不是一片葉子。這就是“是誰拯救了瓊珊”這一問題的由來。
2.教師在學生已知和未知之間架設(shè)橋梁,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熱情!蹲詈蟮某4禾偃~》是在臺灣的小學課本、北京的初中課本、江蘇的高中課本都可見到的一篇小說。教學目標的建立要基于文本和學情,不同的階段要有不同的教學目標。本文作為名家名篇,值得講授的地方很多,但實際的教學要在一個課時完成,因此必須讓學生在課前進行有效的預習、講授內(nèi)容要有所取舍。課前預習是有效教學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前預習不僅為課堂教學贏得了時間,提高了學習的層次,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走進課堂之前擁有了一次獨立感悟和思考發(fā)現(xiàn)的機會。課前預習不只是泛泛地告訴學生要預習,要讓學生看完小說后有所得。首先要熟悉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再者要讀出問題來。學生預習的情況成為老師教學設(shè)計的起點。高中生能很快了解小說的情節(jié),也會理解小說的主題,比如舍己救人啦,生命的潛能和信念的作用啦?蛇@篇小說的主題只在這里嗎?這就需要教師深入解讀文本,并引領(lǐng)學生深入理解小說的主題。人物形象是這篇小說的主要魅力之源,教師應(yīng)該把本文的教學重點放在如何感受和鑒賞作品的形象上。貝爾曼的形象學生大體是了解的,可是不是能深入理解呢?同學不約而同地問一個問題:文章明明是想贊揚貝爾曼,但為何寫他脾氣暴躁、喜歡喝酒,一副瞧不起人的小鬼樣兒?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時,答案基本也只有一個:欲揚先抑。答案只是這樣簡單嗎?他們理解不到只有這樣才能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真實的`人,人性是復雜的。在這里需要老師來引導。貝爾曼最后為什么能舍己救人?中間有伏筆嗎?不細心的同學是看不到的,這也需要老師來引導。教師依循學生的感受或問題進入文本,引領(lǐng)學生進行深度思考,讓學生對課文的內(nèi)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提高語文素養(yǎng)、健全人格。
3、培養(yǎng)學生珍惜生命、不向命運妥協(xié)的情操,關(guān)懷周圍人的情懷。語文學習的目標是三維的,它明確提出要實現(xiàn)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構(gòu)建起課堂教學比較完整的目標體系,真正對知識、能力、態(tài)度進行有機整合,體現(xiàn)對人的價值及其發(fā)展的整體關(guān)懷。敬畏生命,熱愛生活,懂得感恩也許是更重要的。能夠正確看待和理解底層人的生活,理解別人對自己的幫助,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是這個階段的高中生應(yīng)該具有的能力和品質(zhì)。
4.教師的教學智慧讓人渴望。充分的預設(shè),精彩的生成,這才是理想的課堂。對文本深入理解,在課前做足功課。在課上能根據(jù)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之中作出相應(yīng)的變動。這些需要真正的功底,但不是可望不可即。路漫漫其修遠兮,只有不斷給自己加壓,不斷修煉自己。
【歐·亨利《最后的常春藤葉》教學反思】相關(guān)文章:
高中語文《最后的常春藤葉》教學反思06-22
高一語文《最后的常春藤葉》教學反思06-01
最后的常春藤葉閱讀題目04-29
《最后的常春藤葉》精品教案11-25
高一語文《最后的常春藤葉》教學實錄06-13
歐·亨利《最后一片葉子》讀后感06-20
高二語文《最后的常春藤葉》教案03-13
歐亨利讀后感03-29